说话与讲故事

01

如果一个人和你说话,满嘴都是各种虽然、但是、尽管、而且、假如、所以之类的虚词,那他要么是不想和你说话,要么是有所保留不想和你说实话。

我以前曾经有个同事,是个女博士,她跑来找我说工作上的事,满嘴的虚词,绕来绕去,听得我一头雾水。

我就忍不住打断她,对她说:

我给你个建议,你以后在说话谈工作的时候,把那些虚词全去掉,你就用最简单朴素平实的话告诉我,你来找我,你想干嘛,是什么原因,有什么理由,你想达到什么目的就行了。

咱别整那些虚的行不行?

她停下来,说,我试试。然后她试了半天,最后说,不行,我不会说话了。这么多年,从我上学开始,我一直这样说话,没有人说我不对。你是第一个。

我说这样说吧,打个比方,你过生日,你男朋友给你发微信,我爱你,和我十二万分地真诚地爱你,你觉得他哪一句话更真诚?

她说,当然是我爱你了。

我说这不就结了。拜托你以后再和我谈工作,不要再用那么多虚头巴脑的因为所以尽管而且非常了。你直接说人话多好,大家都不累。

02

晋永和三年,桓温征蜀,犹见武侯时小吏,年百馀岁。温问曰: “ 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 “ 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

晋朝永和三年的时候,桓温征讨蜀地,遇见了诸葛亮当政时期的小官吏,当时也已经一百多岁了。桓温问他:“(你觉得)现在有谁比得上诸葛丞相吗?”(小吏)回答:“诸葛丞相在世的时候,也没觉得他有多么了不起,多么不同凡响;自从诸葛丞相去世以后,再有没有见过能比得上他的人了。”

这段话的出处,有人考据,一说是出自房玄龄编著的《晋书》,一说出自梁 殷芸的《殷芸小说》。是梁朝当时重要的文士殷芸著的笔记志人小说。

我查了查,似乎确实是出自后者。

《晋书》的名声一直不高,因为史料芜杂,编撰不严格。笔记小说更是没有严格的史料价值,所以,上面这段关于对诸葛亮的评价的文字,可信性就常常被人怀疑。

不过,这段文字,很有感染性,很有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味道。

还有就是,这段话,常常被人拿出来,当做今不如昔的暗喻,以古喻今。

比如,某个人当政时,政声不高,没想到等过了几年,他不在位了,和接续他的人比起来,人们反倒觉得他的好了。类似。

我们老家的方言里,有句话,叫“黄鼠狼姜老鼠,一窝不济似一窝”。什么意思呢,就是黄鼠狼生老鼠,越来越差,后面的越来越不如前面的。

至于黄鼠狼为什么能生老鼠,显然是民间学说,无法做科学考证。所谓姜,是我猜测着写出来的同音字,具体是哪一个字,我搞不清楚,我们当地的方言里,动物生仔,就叫做姜。人生孩子,也是用这个词。

这句话,其实和前面诸葛亮的故事有点类似。意思就是今不如昔,后面的不如前面的,而且越来越差,没法比。

03

网络上看到过一个关于讲好一个故事的十条原则的文字,可以和上面关于后人对诸葛亮评价的短故事做对比:

原则一:

无论你身在哪里,你的观众是谁,都要如同在和你的朋友讲话一样地讲这个故事。

这一条的意思就是,你表达的态度不要高高在上、也不要端着、更不要和观众有距离感,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当你要讲故事,就把面前的人当成你的好朋友,和大家很自然的说话聊天。

你不是老板在发言、也不是老师在上课、更不是长辈做总结陈词、当然也不是小孩子在表演节目,你就是在和你的一个朋友说话,语气和态度都要自然平等。

原则二:

设定好GPS:给出精确的时间、地点、和任何相关的设定,保证它们短小、真实、温暖。

这一条的意思很明显了,这几个小小的具体信息,能让你的故事特别真实,它再也不是虚幻的遥远的与自己无关的事,而是大家的注意力立刻就会发生关联的“实实在在的事”。

原则三:

大量使用动词!!尽量口语化!不要卖弄学问!!不要故作玄虚!!那种很少见的书面语——讲故事的时候一个字儿都不要提!不要在表达和用词上装任何一丁点B!

这不需要解释了吧!最好看的故事都是最通俗易懂的!观众不需要在这个时候做阅读理解,他们要最直观最简单的表达!!重要的是你所要讲的那件事本身,而不是你包装这件事的衣服!!

原则四:

并列对比:把两个想法、两种形象、两种观点摆在一起来讲。当两个相左的观点被并排放在一起的时候,一个全新的观点就产生了!

这个方法可以让你的观众保持清醒,不会感到无聊和跑神,他们会控制不住地思考,两个相左的东西在他们的大脑里自动碰撞停不下来,而这几乎是所有成功故事的基础。

原则五:

闪光的细节:要选择一个平平无奇的瞬间或者事物,来成为你故事里闪光的细节。这个东西它本身平平无奇,却是最能涵盖和表达整个故事华彩的东西。选好它,选对它,然后让平平无奇的它成为精彩绝伦!

你们都听过吧,一部好电影里总会有那么一个情节、道具、事物或者台词,它会在整部影片的多个关键时刻出现,它看起来非常的平平无奇,但等整部影片播放完毕,观众就会知道这个平平无奇的小东西其实是这部影片的华彩与精髓。

原则六:

“传递火花”:把那些让你本人着迷的经验或者想法,趁它们还炽热的时候,传递给你的观众;让它们在你的观众心里继续燃烧。

原则七:

展示脆弱:勇于分享你的情感,不惧怕承认你的弱点,把这些当成问题展示给你的观众,他们才能分享你的疑惑、愤怒、悲伤、华彩、快乐和智慧。

原则八:

调动你的感官记忆:从你的故事里,选出五感中最强烈的那个,然后用它和你的观众建立一个深层的联系。永远有那么一个感官是凌驾在其他感官之上、主导了你的所有记忆的。

原则九:

带上你自己:一个故事必须与你(讲述者)有关。

你们可以回忆一下,那些让你记忆尤深、传播极广、看了开头就马上忍不住看下去的故事,是不是都是从“我”开始的。

一个第一人称的故事永远比其他人称的故事要更快速地与观众建立链接。人们总是想和这个讲述者建立最直接的关系而不是二手关系。

原则十

放手:把你的故事交出去,让它自然地建立情感结构,然后快速地结束它、离开它。让你的观众保持在“想要更多”的状态里。Less is more。

这是在说结尾,当故事的情感推到最高的时候,就差不多可以放手了,它有很强的余韵,它可以自己往后发展,让它自己走。

回到前面的那则故事:

晋永和三年,桓温征蜀,犹见武侯时小吏,年百馀岁。温问曰: “ 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 “ 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列对比,细节,似乎都有。所以,千年已降,后世还有回响。

当然,能让后世回响的,不仅仅是这个故事,还有人心和人心所向。

好的文字,一定有人心在。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以为讲的是故事,其实讲的是人心: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04

最后还是广告。

瞎爷的视频号小店,有书,有茶,有酒。谢谢您的光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