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前辈总结的四组穴位,针灸治“神志”疾病

(一) 治神基础方

四神方:百会、神庭、本神、四神聪、神门。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泻火,安神定志。

主治:一切情志病。

按:该方有四个“神”字穴,故曰“四神方”,是治疗情志病的主方,其目的是使人体“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二) 解郁安神法

四关方:合谷、太冲。

功用:镇静安神,疏肝解郁;平肝潜阳,清热泻火;解痉息风,开窍醒神;搜风理痹,通经活络。

主治:不寐、焦虑、胸闷气短;肝阳头痛、牙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胀痛、带状疱疹痛;惊风、中风昏迷、癫、狂、痫、脏躁;风寒湿痹、肢体麻木、拘挛不用等。

按:“四关方”是广大针灸医师常用的针灸成方之一,古今医籍多有记载,“四关”之名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针灸大成》云:“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穴是也”。《标幽赋》说:“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湿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经穴纂要·人有四关论》说:“合谷、大冲,是曰四关”。《腧穴学概论》说:“四关治风寒湿痹”。《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说:“四关主治四肢寒战、喑哑,并可起镇静作用”。根据临床经验,周老认为“四关方”不仅可以治疗痹证,而更多的是用于镇静安神、止痛急救等。

(三) 补益安神法

五脏俞加膈俞方: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主治:心悸气短、腰酸乏力、失眠健忘、食欲不振、面色无华、月经量少、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等。

按:背俞穴为脏腑精气汇聚之处,它不仅可以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调节脏腑的气机,改善脏腑功能紊乱现象;而且其中肺、心、肝、脾、肾五脏俞具有补五脏之虚和益气生血之功,使气血充盛而神安。若五脏功能失调,气血亏虚则神乱。因此,以针刺补法调五脏,可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

膈俞为血之会穴,具有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之功,与五脏俞合伍,称五脏俞加膈俞方,不仅可以加强五脏的气机调畅作用,还可使气血、经脉流通,从而达到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和通经活络之目的。

五脏俞加膈俞是“金针”王乐亭教授“中风十三治”中的“一治”,主要是针对中风后体虚,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的患者。周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地扩大了该方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对虚劳损伤、抑郁不寐、健忘乏力、心悸气短、月经量少者,效果更佳。因而,五脏俞加膈俞被列为周老治神法中的补益安神法。

(四) 重镇安神法

督脉十三针方: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

功用:重镇安神,强腰壮脊;通经活络,解痉息风。

主治:情志病、癫、狂、痫、烦躁、不寐、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 自闭症、腰脊疼痛、下肢痿躄、项背拘急、角弓反张、颤证等。

按:督脉贯脊属肾,总督一身之阳,补之可补阳益气、强腰壮脊;又督脉上行至风府,而入络于脑。肾主骨生髓,上聚于脑则为脑髓。脑为髓海,又为“元神之府”,故补督亦有健脑益智和镇静安神之功。

针灸具有双重作用,既有补益作用,又有泻邪之效。因此,泻督脉可清热泻火,疏通经气,使邪外出,以起到醒神开窍、解痉息风和通经活络之功。

所谓重镇,即针对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的重证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手法较重、用针宜粗、进针宜深等内容,如治疗中风偏瘫,往往用于久病但正气仍较充盛、肢体拘急不用的患者;儿童抽动症与多动症中痰火壅盛、脾气急躁的患儿;还经常用以治疗躁狂和性情急躁的顽固性失眠的患者。

24种疑难杂症的刺血疗法

一、 脑出血(中风):

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老化、吸烟等。

凡出血者必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十指,出血1—5滴,可促使早日清醒,减轻偏瘫的程度。凡病人昏迷超过24小时者,偏瘫率在90%以上。如超过72小时,则100%偏瘫后遗症。公众号:经络穴位图解。极难治疗。因此,尽早促醒是万金不传的秘技,病人醒后即取:大椎,曲池,委中,刺血,有望康复。

二、 骨神经痛:

胆经痛者(大小腿外侧痛)应检查阳陵泉、丰隆穴一带有无血脉怒张。如有,往往血出病愈。

三、 长疔、痈疽:

痈:红肿热痛,浅而高大,未脓易消,已脓易溃易敛。热毒熏蒸、气血淤滞所致。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边界不清,无热少痛,未脓难消,已脓难溃。寒邪郁结气血凝滞所致。

疔:初起如粟,根深形小,状如针,顶白而痛。邪毒侵袭、气血凝滞而致。

疖:浅表局限,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溃易敛,反复发作。湿热蕴结所致。

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的外科疾患。刺血,后心穴。

四、 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

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可愈。

五、 风湿病的腿危重者:

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多较隐蔽而缓慢,病程较长,且大多具有遗传倾向。诊断及治疗均有一定难度。

在胸三、四、五椎旁开3寸点刺出血,即见大效,数年重症,1—2次即愈者不在少数。

六、 胃、十二指肠溃疡:

是极为常见的疾病。它的局部表现是位于胃十二指肠壁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患者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返酸、嗳气等症状。本病易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

取脚内庭至解溪上的青筋点刺,外踝间附近点刺出血。胃溃疡则应在条口穴上0.5寸及条口穴下2.5寸范围内找血脉。

七、 慢性肾炎:

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以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

(1)臑俞穴刺血有黄水者,黄水尽,人即愈。

(2)肾脏周围。

(3)脐周围刺血。(脐中间不能刺)

八、 肝炎刺血:

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阳交,足三里,曲泽,阳陵泉,三阴交。

九、 肝硬化腹水:

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用肝炎的穴位加:肾俞,腰俞穴,条口穴(上0.5,外0.5寸),肝俞。

十、 痔疮特效穴:

是一种位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1)龊交穴,(位置在上齿龈和上唇交接的地方)找到白粒点,1—3次即愈。

(2)对肛门红肿溃烂者刺血委中,其痛即减。

十一、 失眠:

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是一种常见病。

失眠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又会因为滥用失眠药物而损伤身体其他方方面面。

(1)神门,行间,足三里。

(2)大椎,神道,中脘,刺后拨罐。

十二、 颈椎病:

压痛点,天宗,肩贞,尺泽穴。

十三、 胸部内伤:

大椎,肩井,然后才是伤部。

十四、 肩周炎:

肾关穴,(阴陵泉下1、5寸)尺泽穴,1次见效。

十五、 急慢性咽喉病:

大椎,耳尖,耳背静脉,少商,曲池,太阳,血出痛减。

十六、 阳萎病:

(1)肾俞,复溜刺出血,关元,膀胱俞拨罐15分钟。

(2)刺血三阴交,命门,拨罐肾俞,血海。

十七、 高血压:

太阳,大椎,耳尖,耳背静脉曲池,刺血后血压即降,注意:刺血后一小时内不能喝水,否则效差。

十八、 哮喘病:
大椎,肺俞,风门,膏盲,列缺刺血。中府,大椎拨罐15分钟。
十九、 高血脂病:
大椎,太阳,腰俞,委中,曲池。
二十、 风湿心脏病:
阳交,尺泽,太阳。
二十一、 眼睛羽状一肉:
少泽,至阴,耳尖,大椎,隔天一次,十天一疗程。
二十二、 中耳炎:
外踝关节刺血。

二十三、 癫痫:
(1)、太阳,曲泽,委中,阳交。
(2)、少商,人中刺血。肝俞,大椎拨罐15分钟。(3)、后颈骨低部找出痛点及内关穴用梅花针弹刺出血
二十四、 精神病:
太阳,曲泽,委中,太冲,阳交,丰隆,心俞,刺血后拨罐。
刺血的不传之秘: 久治不愈的疾病,当用什么方法都无效时,就应在双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漆关节,找那些恕张的血管刺血,可有意想不到之效。
注:刺血一般不要在晚上,应在上中午为好。非专业人员禁止操作!

甲亢效方当归六黄汤

甲状腺机能亢进一症,为现代西医病名,中医归入“瘿病”范畴。典型症状可见甲状腺肿大、突眼症、心律加速,有时可见心律失常,多食易饥,部分患者大便次数增多,但常挟不消化食物,易消瘦及营养不良:中医对此症之认识,为多与气郁痰结有关。疾病初起,证多属实,每见心肝火炽症状。如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目涩口干、失眠多梦。后期证多属虚,而虚中挟实。以阴虚内热症状为多见,如两颊潮红,心悸盗汗、五心烦热,健忘失眠,形体消瘦,舌红苔净,脉形细数等。至其治法,心肝火炽者当清泄郁火;肝肾阴虚者宜滋肾养肝;阴虚内热者则养阴清热;痰气郁结者参以化痰散结。依据患者之病证,随证施治。余于临证之中,恒见患者肝肾精血亏虚、心肝郁热与痰气凝滞等证每多挟杂并见,且又相因为病。尚兼有脾肺气虚之象。于症状则多见疲倦乏力及自汗频频。对于此类患者,祝谌予先生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颇为合宜。

祝谌予先生曰:“此方为我在临床治疗甲亢之首选方剂,口干、自汗、肌肉痉挛时加生牡蛎、木瓜、五味子;手颤甚用白头翁;甲状腺肿大加橘核、荔枝核、夏枯草。”余用先生此法治疗数例,均获良效,今录一例于下。

友人徐君之侄女,昔年在沪业个体服装,后赴阿根廷经营饭店,亦甚顺利。但乍到异国他乡,人地生疏,语言不通,于斯创业,辛苦倍尝。加之急躁郁闷,日以为常。两年后渐觉乏力、短气、汗出、心悸。彼国医院诊断“甲亢”,建议终身服药。于是返沪求治,以冀痊愈。途中病发甚重,甫下飞机舷梯,即晕厥于地。家属送至某医院,诊断与境外一致:“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住院一月,病情得以控制,后即出院。彼昔年在沪时,常患肠胃不和,每每由余调治。故出院伊始,即向余问药。时在1993年12月27日也。当时所见主症为乏力特甚,汗出极多。稍稍行动则疲惫不支,而汗冒如珠。兼见胸闷、烦躁、口干、头痛、纳食不振、夜寐欠安、前额胀疼、两目不适、面目虚浮、持物手颤、眩晕泛恶、两耳蝉鸣,情绪稍有波动即心慌心跳。诊脉左小,右小滑,舌淡红,苔薄黄。据此脉证,是气血两亏于内,心肝痰火郁伏于中。治法宗祝谌予先生,用当归六黄汤化裁,以益气养血,软坚消痰清火为法,即书一方:

生黄芪24g当归9g炒白芍9g黄柏9g黄连3g黄 芩9g生熟地各15g生牡蛎30g枸杞子9g党参9g 麦门冬9g瓜蒌仁9g五味子3g海藻9g昆布9g

以上方为基础,用药随证加减。曾用之药有:白头翁、枣仁、夜交藤、石决明、甘菊花、白蒺藜、桑叶、茯苓、远志、牛膝、火麻仁、生晒参、淮山药等。至来年三月中旬,服药七十帖,病体渐愈,症状相继消失,化验基本正常。未久返回阿根廷,二年后曾来电相告:健康一如畴昔。

中药外洗9法10方治疗皮肤病,让皮肤病治疗更简单

皮肤病中药外洗九法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中药外洗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用药物煎汤乘热在患处淋洗、浸泡、湿敷或坐浴的一种治疗方法,古称“溻洗”。

早在公元前770年《礼记·曲礼》篇即载有“头有疮则沐,身有疮则浴”,《外科精义》曰:“夫溻法者,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盖汤火有药涤之功……此谓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也,如药二两用水二升,为则煎取一升半,以净帛或新棉蘸药水稍热溻其患处,渐渐洗溻沐浴之”张山雷氏说:“外疡既溃,脓水浸淫,以洗涤洁净为第一要义,庶几病菌不留,方能生新收口,否则恶腐不除,必多滋蔓”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曾用苦参汤治疗狐惑病,狼牙汤治疗阴䘌。

洗剂在民间也常为人们所惯用,如用白矾水洗湿疮,花椒水洗痒疮,葱椒水洗冻疮,桂花叶水洗漆疮等。这些方法简便,而且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归纳了九法,兹不揣浅陋,介绍如下。

一、祛风止痒法

由于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风邪客于肌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导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去润养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发病迅速,消退亦快,游走不定,瘙痒无度,多发于上半身或泛发全身,皮疹多为红色丘疹、风团、鳞屑或苔藓样变、疣目,损害为干性,不渗出,以及抓后起鳞屑及出血等,常见于急性瘙痒性皮肤疾患,如急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等。

治拟祛风止痒为主。

药用艾叶30克,摇竹消30克(小编注:徐长卿),路路通30克,蚕砂60克,煎水1500毫升,待水温热后外洗患处,每天2次,每次洗10-15分钟。

徐长卿

临床上如寻常疣、扁平疣等,均属病毒所引起的皮肤病,皮损表现为扁平丘疹,或高出皮肤,粟米至黄豆大小,色为淡褐色、褐色、正常皮肤色。表面平滑或粗糙。

治疗以祛风解毒为主。

药用木贼15克,苍耳子15克,败酱草30克,露蜂房10克,马齿苋30克,煎水1000毫升,先乘热湿敷患处,然后用水擦洗皮损,皮损以擦红发热为宜,每天一次。

二、清热消肿法

不论外感邪热或脏腑实热,蕴阻肌肤,不得外泄,熏蒸为患。皮损多见红斑、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灼热痒痛。常见于急性湿疹及皮炎类疾患,如带状疱疹、丹毒、脓疱疮、过敏性紫癜、药疹、接触性皮炎及大疱性皮肤病、剥脱性皮炎、皮肌炎、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治宜清热、消肿、解毒。

药用马齿苋30克,黄柏30克,千里光30克,大黄30克,煎水1500毫升,待温热后外洗或湿敷患处,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三、燥湿收敛法

湿有内湿与外湿之分,但以外湿为主,因湿邪侵入腠理,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而浸淫肌肤发疹。证见水疱,瘙痒糜烂渗液,水肿,浸淫四窜,汁水淋漓。常见的皮肤病,如皮炎、湿疹、脂溢性皮炎、天疱疮等。

治宜燥湿收敛。

药用马齿苋60克,苍术30克,侧柏叶60克,苦参30克,五倍子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或湿敷患处,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

马齿苋

四、凉血解毒法

由各种“毒”所引起的皮肤病,常见的有药物毒、食物毒、虫毒、漆毒等。邪毒侵入皮肤,郁而化热,毒热与气血相搏而发病。证见红肿、丘疹、风团、糜烂等多种形态。常见的皮肤病有接触性皮炎、药疹、中毒性红斑、虫咬皮炎、丘疹性荨麻疹。

治宜凉血解毒。

药用千里光30克,大黄30克,朴硝30克,山楂60克,萹蓄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或湿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

五、温经散寒法

由于阳气不达,皮肉受寒,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所致。皮损为紫暗或淡红斑,局部皮损红肿发硬,严重时可发生水疱、溃疡。常见的皮肤病有冻疮、血管炎。

治宜温经散寒。

药用透骨草30克,芫花10克,川椒15克,吴茱萸15克,煎水1000毫升,浸泡患处,每天1-2次,每次15-30分钟。

六、活血散瘀法

肝气郁结或外邪入侵,以致气机不畅,气滞血瘀,阻塞经络而致。证见皮损色暗红、青紫、瘀点、瘀斑、毛细血管扩张等。常见的皮肤病如结节性红斑、硬红斑、过敏性紫癜、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

治宜活血散瘀。

药用鬼箭羽30克,红花15克,丹参30克,桃仁30克,香附子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

七、养血润肤法

由于血虚不能营养肌肤,肤失濡养,血虚生风生燥,逗留肌肤所致。其皮损表现为干燥、脱屑、肥厚、粗糙皲裂、苔藓样变。常见的皮肤病有神经性皮炎、银屑病、鱼鳞病、手足癣鳞屑角化型、掌跖角化过度症。

治宜养血润肤。

药用白芨60克,黄精30克,紫草30克,五灵脂30克,露蜂房10克,煎水1500毫升,浸泡后再外洗患处,每天一次,每次浸泡30分钟。

紫草

八、杀虫除䘌法

由于对虫体的过敏或虫的毒素侵入机体,日久蕴毒,发于肌肤所致。皮损为丘疹、风团、水疱、血痂、抓痕、糜烂等。常见的皮肤病有疥疮、丘疹性荨麻疹、桑毛虫皮炎。

治宜杀虫除䘌。

药用蛇床子30克,川椒15克,大枫子30克,硫磺60克,藜芦15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患处,每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

在临床上还有由霉菌所引起的手足癣皮损为丘疹、水疱糜烂渗液。

治宜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药用丁香10克,黄精30克,黄柏30克,川椒10克,枯矾15克。煎水1500毫升,浸泡与外洗患处。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

九、脱脂除垢法

多因内蕴湿热,外感风邪,蕴阻肌肤,湿热上蒸,或因湿热耗伤阴血,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成。皮损为潮红、渗出、糜烂、结黄厚痂、鳞屑(干燥或油腻的鳞屑)。常见的皮肤病有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

治宜清热利湿,脱脂除垢。

药用透骨草60克,侧柏叶60克,黄柏30克,皂刺30克,硼砂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患处,每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洗后头部不要另用温水冲洗,待头发自干。

总之以上九法初步概括了皮肤病中药外洗的法则,在使用这九个法则时,一定要根据皮损的部位、范围、性质以及患者皮肤的耐受情况辨证施治,合理的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和外洗方法,采取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法则进行洗浴治疗,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