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评联

一起学评联:

对联的鉴赏与联评

作者:赵秀敏

起因:《我心若动即开花——陶然居对联文稿》一书已出版,陶然居公众号将会陆续发表书中讲义部分,以期能对联友们有所帮助。

对联基础链接如下,其他讲链接见最后:

陶然居讲堂6:对联的基础之一

陶然居讲堂7:对联的基础之二

陶然居讲堂8:对联的基础之三

对联的鉴赏和评论可以从思想、意境、用典、语言等各方面进行,但每个人读到相同内容时,因个人生活、学习经历的不同,也会有产生不同的想法,所以才会有:“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说法。但是好的文学作品,都无一例外会引发读者的共鸣,所谓好的对联也一样,它并没有具体可衡量的量化标准,所以在刚开始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完全符合联律、看起来四平八稳的联出现,读来却了无趣味。到底该如何去进行对联的鉴赏、点评,我试着从以下各个角度来进行解读,并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一、先看思想:

思想:就是对写联者所表达主题的一种领会,正确的解读对联所陈述的想法,对于这个想法你是否赞同?简单说,就是用心去读懂联。

其实就每个人的创作来说,即使题目相同,写作模式也永远没有固定框架。如果你的学习还是在读到一个佳联后,用类似的写作方法来创作相近对联这样的阶段,那也仅仅是开始成联创作的初级状态。所以不论对联创作时要表达什么,那么这个思想是前后贯穿、统一的,在叙述或议论中思想也可以有升华。但是不能前后自相矛盾,各种想法夹杂不清,没有理顺的时候,写出来的作品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们来看下面这一联:

徐达题瞻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中有舜日尧天。

瞻园是目前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风景优美,极具江南园林特色。

因徐达官邸位于南京,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南京,所以此联开始两句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化来,视野开阔,纵论古今,气势不同凡响。继而写景,设问“哪里是唐汉那样的盛世”?引发读者的遐想。下联起句处写春天到来,“一庭佳丽”实若写人,虚若比喻满庭花草芬芳。那么为什么是“莺唤起”?这个也是有来处的,源于陆游《细雨》诗:“美睡常嫌莺唤起”,“池边绿树、树边红雨”实写园中景色,最后结句才是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那就是徐达这个身为明朝开国元勋的人,为给人民带来盛世太平的自豪和骄傲!全联夹叙夹议,写景明丽,抒情自然,如出肺腑。

再看以下一联:
鄂西林题菜圃联:
此味易知,但须绿野亲身种
对他有愧,只恐苍生菜色多
对于作者我查到如下介绍:鄂西林清朝一代名臣,曾节制滇南七载,一时智勇非常之士多出幕下。
联中的“菜色”意指主要用菜充饥而营养不良的脸色。语出于真德秀(人称“西山先生”)论菜:“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
此联起以菜味易知,谁都可能吃到、品味到是何种滋味,但是耕种的滋味还是需要亲身来体验,方知一蔬一饭来之不易。这个隐含的“不易”,和前分句之“易”,也是一种反衬,用菜味易知,来反衬种菜的不易。“对他有愧”,是指时时想及天下苍生,如果百姓没有吃饱饭而有菜色,自己身为朝庭的官员就抱有深深的惭愧。这一点实际上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谋而合。读懂了这些,我们才能看出在这个小小的菜圃联中,作者所想表达的是一种勤政爱民的思想。
说到这个联,我们可以对比读一下《随园诗话》中的一段:
于耐圃相公,构蔬香阁,种菜数畦,题一联云:“今日正宜知此味;当年曾自咬其根。”鄂西林相公,亦有菜圃对联云:“此味易知,但须绿野亲身种;对他有愧,只恐苍生菜色多。”两人都用真西山语;而胸襟气象,却迥不侔。(侔义为:相等,齐等。)
在这段话中,又提到另一联:
于耐圃题蔬香阁:
今日正宜知此味
当年曾自咬其根
同样的写菜园,为什么袁枚就说,两个人其实都是用真西山论菜这样的想法来写的,但是胸怀气象却迥然不同呢?我们也来分析一下这个联。
此联的意思是:今天正可好好品味菜的味道,当年我也曾经是咬得菜根之人,这里提到“菜根”,源于宋朝汪信民的一句话:“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暗示自己也曾经是吃苦之人,现在境况不同之时,再来好好品尝菜的味道,再回看真西山论菜:“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和下联对比一读,竟然有暗地里悄然自喜之意,是以袁枚才有以上的说法。
二、感情表达:
在鉴赏和创作对联时,要注重感情的表达,象我们通常所说的写景抒情,高手能够做到情与景的统一,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那么写景要真,抒情更要真挚、自然、感人。写联最重要的是:想自己所想,言自己所言,语言、思想、感情表达上,要有自己的个性!
胡来朝杭州西湖湖心亭联: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月夜;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读这联我们还是要先了解一下作者,胡来朝,明朝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进士,他常以天下为己任,万历皇帝意欲赴沈阳一带拓宽领土,胡来朝上疏极力谏止,使万历帝十分恼火。胡来朝在忧国忧民的怨愤中,旧疾复发而卒。
作者本人素有家国情怀,写湖心亭此联也是这种感情的表现,他没有单纯的写景,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对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在西湖周围的夜夜笙歌映衬下,穷苦百姓的悲鸣只怕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听闻,意在替社会最底层百姓的发音。六桥遍地花柳,更没有一点地方可以给穷人们种上桑麻,让百姓乐于农桑之事,这也是社会安定的体现。此联前分句和后分句之间这种鲜明的对比,利用这种反差给读者心理以强烈的冲击,让人对穷苦民众,平生无限同情。作者这种悲天悯人的爱国情怀,在此表露无遗。
挨父痛骂(作者:弦歌)
怪我本无能,未有胸襟容块垒;
喜父犹不老,蛮多气力骂儿孙。
    本来被父亲骂了,谁都会心里不怎么舒服,都会有生气、懊恼的情绪存在。作者没办法,先来做自我批评:是我自己胸襟不够,所以难免遇到这样事的时候,心情会不好,会块垒难消。
这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对联,趣味在于下联中作者的自我开解,骂我又何妨,证明父亲还没有老!他还有力气骂我,证明身体还蛮好的。这样的亲情表达,读来教人不禁开怀。
“喜父犹不老”五字格律上还是有问题,但因为“父”字是专有名词,不好改,更主要是这个联写得好,从而被大家所接受。
三、写景:
很多联都离不开写景,写景我想就是:以我眼我心,写我见我感之景。看作者如何把景色写活,写生动,不呆板,考验的是作者对于文字的驾御能力。尤其是除去名词之外,对于古文中各种动词、形容词的准确使用,更能让联语活色生香,使人过目难忘。
这一点可能对于刚学的人来说会有些困难。我有个最笨的办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看到别人用得好的动词或形容词,就记下来,开始抄了许多,没事时偶尔翻阅一下,慢慢也就记得多了,运用起来就会更自如,所以有时候,最笨的方法可能也是最有效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别人是如何来写景的。
江湘岚题扬州二十四桥: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上联是写自然风光。“胜地据淮南”,起笔不称扬州,而直冠胜地,赞誉之情夺口而出,总领全联。水映云,云映水,秋水秋云难以分辨,是以桥才和水能平分秋色。下联写一叶扁舟穿桥而过,悠然自得,箫声若有若无从远处传来,在皎洁的月夜里正欣赏着这迷人的夜色,聆听着欲醉的箫声,不知不觉已近三更。

这联是对二十四桥美景的真实写照,读来画面感极强,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而画面外的箫声,正是来源于杜牧的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读来令人不由对江南的美景,心生无限向往。

杨慎题昆明华亭寺联: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扶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楼人在画图中。
这两联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写景时把人的成功引入,上一联从“箫声”引入吹箫的人,极富想象力,此联呢上下联各有一个人出现,上联从水抱城写起,眼光是开放望向远处的,在烟霭若有若无之处,有僧人拄杖而归,他渐渐走入烟霭苍莽外,望不见了。这样的写法象是一种白描,把画卷一般的景色在眼前展开。下联写山朝阁下,山来朝的不仅是阁,也可以暗指人,“阁下”正是对他人的尊称。“雨晴浓淡”则出于苏轼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山雨初晴,烟岚浓淡相间,倚楼远望的人就如同在图画中一样。
这样的写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声处自有别一种韵味。 详细分析一下这联其中的动静结合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未完待续!

少量余书推荐:

赵秀敏个人专著《我心若动即开花——陶然居对联文稿》,已于10月份出版发行。

关于预订

全书336页,约16万字。每本定价:38元,购买一本加快递费10元,共48元,购买两本优惠价80元(含快递费)。需

关于推荐:

讲义部分共九讲,计六万六千多字,作者根据多年对联教学经验,力求在各阶段讲义的实用性。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1、  两讲对联基础及禁忌、对仗方法,为初学者奠定基础;

2、两讲侧重于如何从对句阶段转向成联创作、对联创作中的注意事项,结合在实际学堂、讲堂的授课经验,给进入成联创作前三年的朋友以指引;

3、三讲从具体例子入手:让对联灵动起来、赠联、风景联的写作方法,侧重点各有不同;

4、对联鉴赏和联评,此讲主要从对联赏析和如何评联入手,为如何读联、评联作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5、诗词、对联中的家国情怀,这一讲是面对高中生和普通大众安排的课程,对于引发人们对诗词、对联的兴趣,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有着很好的意义。

(0)

相关推荐

  • 郑翠娟庚子优秀对联点评选登

    作者简介 郑翠娟 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河北楹联学会宣传部副主任,邢台楹联负责人,对联纵横平台创始人,<中华楹联报>作者群管理,<河北楹联>编辑,龙风 ...

  • 从十副七言联学习古人的练字(莫非)

    前言 炼字是诗文创作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古人传下来为大家所最熟知的段子,应该就是贾岛的"僧推(敲)月下门"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到)江南岸",文章的炼字案例,有欧 ...

  • 民国不常见对联佳作欣赏(十二)

    前言 在两年多来收集的民国对联中,有一些联并不常见,其联作者也往往不属于著名联家,但是却也有着较高的水准,其中有的甚至比之几十上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联佳作也不遑多让.下面就来一一介绍,在作一点必有的注释 ...

  • 陶然居讲堂9:一起学评联

    陶然居讲堂9 一起学评联: 对联的鉴赏与联评 作者:赵秀敏 起因:<我心若动即开花--陶然居对联文稿>一书已出版,陶然居公众号将会陆续发表书中讲义部分,以期能对联友们有所帮助. 对联基础链 ...

  • “教—学—评”一致性何以可能:形成性评价课堂技术及其应用

    作者介绍 邵朝友/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价与课程发展. 韩文杰/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 [摘要]教学.学习.评价 ...

  • 研讨共成长—————峄城区实验小学和峨山学区联合教研活动暨“教—学—评一致”专题研讨会

    蕊 04-09 阅读 19 关注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桃红柳绿时",4月9日,迎着春风,享着艳阳,实验小学的优秀教师们在业务副校长孙精华的带领下走进峨山镇中心小学,与峨山镇学区联 ...

  •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卢臻 作者简介:卢臻,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研究员,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与评价. 崔允漷主编的<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一书指出,没有良好的课堂层面的评价,就没有良好的 ...

  • 【汉子评联之十六】字句惟切亲农意——品读乾隆先农坛俱服殿对联

    [汉子联评之十六] 字句惟切亲农意--品读乾隆先农坛俱服殿对联 文\张兴贵 联例: 先农坛俱服殿联: 千亩肇农祥,寅清将事: 三推勤御耦,亥吉祈年. --清·乾隆 乾隆即清高宗,清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 ...

  • 【汉子评联之十四】给人启迪便卓然——读无穷江月瀑布联有感

    [汉子联评之十四] 给人启迪便卓然--读无穷江月瀑布联有感 文\张兴贵 联例: 题瀑布 未沸扬时原腆静: 大跌落后转从容. --无穷江月 在对联中,有一个类别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是咏物联.古今以来,许多 ...

  • 【晓梅评联第8期】

    奔迸赋之,顾盼转之 --程道元的一则杏花村联 宦辙忆前尘,把酒浇空,溯汉阳虎战,畿甸龙争,几经忧病馀生蓬鬓霜添人未老: 名园开盛会,凭栏眺远,爱绿柳新阴,碧桃旧植,深谢宾朋挚谊梨花风迓我重来. 甲寅孟 ...

  • 【晓梅评联】第2期

    晓 梅 评 联 (第二期) 02 锦江亭联 锦江亭(如上图) 第一层(3副) 1 一江绿水流春韵: 满目青山簇锦亭. 2 一座锦山,一江绿水,八音歌胜地: 几分明月,几缕清风,四季伴游人. 3 一江绿 ...

  • 《晓梅评联》(第7期)

    晓 梅 评 联 (第七期) 07 安东元宝山公园杏花村古联之五 安东元宝山公园杏花村古联之五 瞥眼见凤峦林麓鸭水烟波,名胜冠东西,如此江山真大好: 藐躬慨四海风云半生戎马,壮怀吞欧亚,聊将泉石自怡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