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评联
一起学评联:
对联的鉴赏与联评
作者:赵秀敏
起因:《我心若动即开花——陶然居对联文稿》一书已出版,陶然居公众号将会陆续发表书中讲义部分,以期能对联友们有所帮助。
对联基础链接如下,其他讲链接见最后:
对联的鉴赏和评论可以从思想、意境、用典、语言等各方面进行,但每个人读到相同内容时,因个人生活、学习经历的不同,也会有产生不同的想法,所以才会有:“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说法。但是好的文学作品,都无一例外会引发读者的共鸣,所谓好的对联也一样,它并没有具体可衡量的量化标准,所以在刚开始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完全符合联律、看起来四平八稳的联出现,读来却了无趣味。到底该如何去进行对联的鉴赏、点评,我试着从以下各个角度来进行解读,并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一、先看思想:
思想:就是对写联者所表达主题的一种领会,正确的解读对联所陈述的想法,对于这个想法你是否赞同?简单说,就是用心去读懂联。
其实就每个人的创作来说,即使题目相同,写作模式也永远没有固定框架。如果你的学习还是在读到一个佳联后,用类似的写作方法来创作相近对联这样的阶段,那也仅仅是开始成联创作的初级状态。所以不论对联创作时要表达什么,那么这个思想是前后贯穿、统一的,在叙述或议论中思想也可以有升华。但是不能前后自相矛盾,各种想法夹杂不清,没有理顺的时候,写出来的作品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们来看下面这一联:
徐达题瞻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中有舜日尧天。
瞻园是目前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风景优美,极具江南园林特色。
因徐达官邸位于南京,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南京,所以此联开始两句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化来,视野开阔,纵论古今,气势不同凡响。继而写景,设问“哪里是唐汉那样的盛世”?引发读者的遐想。下联起句处写春天到来,“一庭佳丽”实若写人,虚若比喻满庭花草芬芳。那么为什么是“莺唤起”?这个也是有来处的,源于陆游《细雨》诗:“美睡常嫌莺唤起”,“池边绿树、树边红雨”实写园中景色,最后结句才是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那就是徐达这个身为明朝开国元勋的人,为给人民带来盛世太平的自豪和骄傲!全联夹叙夹议,写景明丽,抒情自然,如出肺腑。

对他有愧,只恐苍生菜色多

怪我本无能,未有胸襟容块垒;
喜父犹不老,蛮多气力骂儿孙。
本来被父亲骂了,谁都会心里不怎么舒服,都会有生气、懊恼的情绪存在。作者没办法,先来做自我批评:是我自己胸襟不够,所以难免遇到这样事的时候,心情会不好,会块垒难消。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上联是写自然风光。“胜地据淮南”,起笔不称扬州,而直冠胜地,赞誉之情夺口而出,总领全联。水映云,云映水,秋水秋云难以分辨,是以桥才和水能平分秋色。下联写一叶扁舟穿桥而过,悠然自得,箫声若有若无从远处传来,在皎洁的月夜里正欣赏着这迷人的夜色,聆听着欲醉的箫声,不知不觉已近三更。
这联是对二十四桥美景的真实写照,读来画面感极强,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而画面外的箫声,正是来源于杜牧的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读来令人不由对江南的美景,心生无限向往。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楼人在画图中。
未完待续!
少量余书推荐:
赵秀敏个人专著《我心若动即开花——陶然居对联文稿》,已于10月份出版发行。
关于预订
全书336页,约16万字。每本定价:38元,购买一本加快递费10元,共48元,购买两本优惠价80元(含快递费)。需
关于推荐:
讲义部分共九讲,计六万六千多字,作者根据多年对联教学经验,力求在各阶段讲义的实用性。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1、 两讲对联基础及禁忌、对仗方法,为初学者奠定基础;
2、两讲侧重于如何从对句阶段转向成联创作、对联创作中的注意事项,结合在实际学堂、讲堂的授课经验,给进入成联创作前三年的朋友以指引;
3、三讲从具体例子入手:让对联灵动起来、赠联、风景联的写作方法,侧重点各有不同;
4、对联鉴赏和联评,此讲主要从对联赏析和如何评联入手,为如何读联、评联作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5、诗词、对联中的家国情怀,这一讲是面对高中生和普通大众安排的课程,对于引发人们对诗词、对联的兴趣,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有着很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