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史记】宋濂《元史》: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上)
相关推荐
-
《明实录》有没有可能被满清篡改过??2
<明实录>何止是篡改,简直是尸骨无存! 我大明历代先王之实录,底稿没有一本存留于世,不,应该说一页存留于世的都没有. 每一朝的明实录底稿,那些无数人花费无数心血的手稿,都被有些帝王们下 ...
-
燕王朱棣:迎娶徐达长女后不久,去凤阳历练,四年后就藩北平
朱元璋从小饱尝生活艰辛, 他担心自己的儿子生活安逸,不能吃苦,养成骄纵懒惰的坏习惯,所以有意安排他们接受一些锻炼. 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吴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让内侍制 ...
-
剑桥中国隋唐史史料的问题
与任何更早期的中国历史相比,现存的隋唐时期的记载是很丰富的.现在仍有完整的隋代正史<隋书>和两部唐代正史<旧唐书>和<新唐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隋 ...
-
史事繁杂、编纂者资质有限:为什么《元史》进展却飞快?
文|郭晔旻 实际上,在史事繁杂.编纂者资质有限的情况下,之所以<元史>进展如此之快,与明太祖朱元璋是脱不开干系的.按理说,明军攻克大都之后,顺帝北走大漠,明朝的统一大业远远没有完成,残元的 ...
-
【觅史记】司马迁《史记》:贯穿古今,奠史学万祀之基,炜然有其永存之辉光,自古迄今(上)
司马迁所撰<史记>为我国第一部正史,同时<史记>一书又是中国史学的最高峰.虽然说在<史记>之前中国也有史书存在,然此前的这类撰述不属于后世所认定的正史,这正如内藤湖 ...
-
《史记》在西汉就成了谤书
司马谈在<史记>的发凡起例中,定下的基调是"颂",司马迁遭受宫刑以后,实在忍无可忍,其他的发凡起例都遵守了,把颂的基调改成了"征恶扬善". 这么一改 ...
-
《史记》贯通古今,不以朝代为限,所以叫通史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 ...
-
【觅史记】刘知几《史通》:自有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然后中国始有史学矣(上)
刘知几是唐代的史学家,他的代表作为<史通>,对于<史通>一书的重大价值,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史学史>中称:"盛唐时期,杰出的史学批评家刘知几写出了<史 ...
-
「觅史记」刘知几《史通》:自有刘知几,然后中国始有史学(上)
刘知几是唐代的史学家,他的代表作为<史通>,对于<史通>一书的重大价值,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史学史>中称:"盛唐时期,杰出的史学批评家刘知几写出了<史 ...
-
史记随笔_《史记赵世家》_皋狼
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後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後为赵. 季胜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 ...
-
宋濂《元史》: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上)韦力撰
题目的评语出自钱大昕于<十驾斋养新录>的所言,这段话的前后文为:"<元史>纂修,始于明洪武二年,以二月丙寅开局,八月癸酉告成,计一百八十八日.其后续修顺帝一朝,于洪武 ...
-
【觅史记】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下)
然而不少的人却更喜欢通史而反对断代史,宋郑樵在<通志·总序>中就本持这样的观念:"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尽窃迁书,不以为惭.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资于贾逵 ...
-
【觅史记】马端临《文献通考》:隐居著书,宋、元史皆不为立传,他著述亦无闻,而是书特足千古(上)
马端临的代表作<文献通考>与唐杜佑所撰<通典>及宋郑樵所撰<通志>,被后世并称为"三通".到了清代,又出了三部续此三书之作:<续通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