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阳明经上篇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演绎(中)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言外之意就是病已到了传入半表半里少阳病而为柴胡证的这么一个时间阶段 ...

  • 《伤寒悬解》卷六·阳明经上篇 五十章

    阳明实证 足阳明胃经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阳明胃经腧穴有: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 ...

  • 《伤寒悬解》太阳上篇——开头理论

    伤寒悬解卷三 太阳上篇五十三章 太阳本病 1 太阳以寒水主令,太阳主皮毛,统领六经者:太阳在表,皮毛伤闭,六经相传,一日一经,六经传变,六日之内,不内入脏腑者,总统于太阳一经,解以太阳之法,表解则已. ...

  • 阳明经上篇[凡外邪初入阳明地界,未离太阳,凈尽者谓之太阳,阳明列于此篇]

    ​太阳与阳明两经各半,谓之合病,两经连串,谓之并病,另自名篇于三阳经后,不在此例,此乃邪入阳明,而太阳将尽未尽之证也.(一)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方.[原文](二)阳 ...

  • 伤寒悬解~脉法上篇提纲

    脉气流行,应乎漏刻.呼吸有数,动静无差,是为平脉.一有病作,而浮.沉.迟.数.大.小.滑.涩诸变生焉,乖常失度,偏而不和.始于毫厘之参差,成于度量之悬隔. 仲景脉法,自微而著,由始及终,精粗悉具,洪纤 ...

  • 《伤寒悬解》阳明篇——阳明经病

    伤寒悬解卷六 阳明经上篇五十章 胃 阳明实证 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阳明者,胃之经,胃者,阳明之腑.阳明病,有经有腑,经主传输而腑主受盛.病在太阳之经,若胃阳非旺,则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六日经尽汗解 ...

  • 《伤寒悬解》阳明总纲——阳明经病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一章 阳明十二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发汗宜桂枝汤. 1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 ...

  • 《伤寒悬解》阳明经下篇——阳明之阳虚

    伤寒悬解卷七 阳明经下篇三十三章 阳明虚证阳明入太阴去路 阳明从燥金化气,是为燥土,太阴以湿土主令,是为湿土.脾胃以膜相连,<素问>语.感应最捷,胃家实则燥土司气,而湿土以化燥,胃中虚则湿 ...

  • 《伤寒悬解》阳明经腑病之来路与汗下总纲

    来路四章 阳明八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热,大便难是也. 1 阳明之病,或自太阳传来 ...

  • 《伤寒悬解》卷七·阳明经下篇 三十三章

    阳明虚证 阳明入太阴去路 足阳明胃经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阳明胃经腧穴有: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