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阳明经下篇——阳明之阳虚
相关推荐
-
伤寒论方证概述(下篇)
伤寒论方证概述(下篇) 用方治病时,应先解决好治病的目的是什么?对正邪关系的认识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关系到治病的全局,而带有战略思想意义在内.根据古代医学家认识,治病的最终目的不是别的,而是促使其阴阳 ...
-
卷四118,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集注 有执曰:迟为寒不化谷,故食难用饱.湿郁而蒸, 气逆而不下行,故微烦头眩,小便难也.疸黄病也. 谷疸,水谷之湿蒸发而身黄也. 张璐曰:下之腹满如故,盖腹满已是邪陷,脉 ...
-
《伤寒悬解》卷七·阳明经下篇 三十三章
阳明虚证 阳明入太阴去路 足阳明胃经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阳明胃经腧穴有: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 ...
-
阳明经下篇
凡外邪已趋,少阳未离阳明,谓之少阳,阳明列于此篇.凡属正阳阳明之证,病已入于胃腑,故下之则愈,其有胃不实,而下证不具者,病仍在经,在经之邪不解,必随经而传少阳,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胁满痛之证,必兼 ...
-
《伤寒悬解》少阴病——亡阳死证
少阴亡阳死证六章 1 少阴脏寒,阳绝则死,以下皆是亡阳死象. 少阴三十 少阴病,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1 少阴脏寒,脉微沉细,但欲卧者,水寒阴盛也 ...
-
《伤寒悬解》厥阴病,阳复热过——小承气汤,栀子豉汤
厥阴四十六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阳回热过,肝气郁陷,泄利未止,而益以后重,宜白头翁汤,清其郁热. 1 热当利之,此是一定之理.热利下重者,此是热过伤阴.肝脾郁陷,肛门坠胀有下重感,或小腹坠胀皆 ...
-
《伤寒悬解》少阳下篇之坏病——小建中汤
卷九少阳下篇 少阳经下篇十六章 柴胡 少阳坏病 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故宜小柴胡,半表半里治之.而半表之阳盛,则小柴胡之黄芩不足以清表阳,而人参反益半表之热,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是也.半里之阴盛,则 ...
-
《伤寒悬解》阳明篇——阳明经病
伤寒悬解卷六 阳明经上篇五十章 胃 阳明实证 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阳明者,胃之经,胃者,阳明之腑.阳明病,有经有腑,经主传输而腑主受盛.病在太阳之经,若胃阳非旺,则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六日经尽汗解 ...
-
《伤寒悬解》阳明总纲——阳明经病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一章 阳明十二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发汗宜桂枝汤. 1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十五章 阳明从燥金化气,阳旺之人,表郁则燥动.然不经误治,津液未耗,燥气之作,何至遽盛?及其汗.下.温针,伤津亡液,燥气大发,经腑合邪,乃成下证.虽不如三阴之险,然阴亏阳亢,亦伏危机 ...
-
《伤寒悬解》阳明篇——阳明病来路
阳明七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 1 伤寒,脉浮而缓,太阳表闭之浮,太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