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读: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今译】

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

行为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

真正了解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了解。

有道的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量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自然的规律,利物而无害;人间的行事,施为而不争夺。

【我读经典】

信实的话,由于它的朴直,所以并不华美。华美之言,由于它的动听,往往虚饰不实。比如,有的人每次都被别人描绘的那种绚丽蓝图所吸引,仿佛马上就能拥有巨额财富、有车有房,有美女/帅哥相伴,从此走向人生巅峰。结果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这种“美言”蛊惑,最终一事无成。

善者的言论,止于理,符于实,所以不必立辞巧说;善者的行为,真诚不妄,正直不欺,所以不必自作辩解。反之晓晓巧辩的人,乃是由于言行的欠亏而求自我掩饰。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以博学自居的人,对于任何一门学问,往往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为学如果博杂不精,则永远无法进入知识的门墙。

比如我们看电视剧,就练武术的人来说,刚开始师傅都让他学会站桩或者扎马步,这是为了打根基,很重要。然后教他学会了一些招式,已经渐入武术的门槛了,接着再想方设法学习各门各派的武功,这时候他知道了很多的武功路数,这就是“博”了。最后集百家之长,不断练习精进,从有招到无招,化有形为无形,没有了任何的招式和身法,所以窥见了真正的武术之道,这是“知”。

这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就是当我们觉得自己好像懂得了很多,这时候要注意,千万不要气得志满,很多人都容易停留在这个阶段,应该更进一步去深入,最终达到”知“的境界。

所以,老子提示人要信实、讷言、专精。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是一种最伟大的爱的表现,正所谓“爱是培养给与的能力”。世界的纷乱,起于人类的相争——争功、争名、争利,无一处不在伸展私己的意欲,无一处不在竞逐争夺。“圣人”的伟大,在于他效法天道,就在于他的不断帮助别人,而不私自占有,因此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话在于勉励人要“利民而不争”。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有的时候世界比较纷乱,我们可能一时看不出来,但等纷乱过去后再回头看,就会发现这个规律一直在起作用。顺应它则昌盛,背离它则危险。就好比我们人一样,别人帮助我们,给我们笑脸、温暖和关爱,我们就欢迎他;若别人伤害我们,给我们伤痛、凄凉和责难,我们就会远离他。所以,“天之道”也是我们做人之道,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世间的原则性,我们人都是有感情的,我们喜欢被爱护,害怕被伤害,所以,人与人之间要想消除隔阂,能够更好的团结在一起,一定要去帮助、关爱大家,然后大家愿意团结在你的周围,回馈给你更多的关爱,这是“国之福”,是我们人人所期望和追求的,是我们真正的幸福之道。

本章的格言,可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