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二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以进士第四...
相关推荐
-
改变命运,为何人才都想生在北宋?
科举制度发端于唐没于清,五代当中宋代科举取士3.5万名[1],是唐代的5倍,堪称科举史上的巅峰.宋仁宗在位41年,录取进士4570人,平均每年录取111人,而唐代进士的年均录取人数仅22人.[2]宋代 ...
-
高考临近,两个小故事让你临场不慌
一.猜中了题目啥稀奇,我猜中了要求换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召,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 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 ...
-
湖南历代状元盘点
科考入仕,直到现在还是底层往高层走的唯一通道.虽然科举制度备受诟病,但是不得不感谢有科举制度,因为,有了科举才能让社会阶层有突破的可能,不会固化阶层.同时,通过科举考试把先贤智慧代代传播下去,从而维护 ...
-
宋词解析:晏殊《破阵子》
晏殊(991-1055年),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少年时就以才气闻名,七岁能属文,十四岁以神童招试,被真宗赐同进士出身.仁宗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一生显达,好文 ...
-
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本应是状元,却因一句话得罪皇帝被判第四名
说起王安石,很多人都会想到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主持的新政.对于新政的评价,很多人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一些人坚决反对,一些人坚决支持,当然也有像苏东坡一样的人,支持其中一部分可取之处,对另一部分反对,也正是因 ...
-
六一节聊聊宋朝那个“六一居士”的故事
蜗牛是虫,水牛是畜,因为沾着一个"牛"字,脑洞大的不免由蜗牛而想到水牛."六一"节来到,我没有记起什么童年往事,却想到了名号"六一居士"的欧 ...
-
古时的“留学生”也要参加科举考试
唐代时来自新罗的"留学生"崔致远 位于西安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自古以来,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留学由来已久,在唐代尤甚.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而且以开放与包容的姿态,泽 ...
-
才华横溢的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不屑、不能、还是不敢?
唐朝科举取士蔚然兴起,引领着时尚风气,参加科举成为寒门士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作为唐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诗人李白,他才华横溢,一生却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这让现代很多人不解,为啥呢?是不屑.不能 ...
-
贾宝玉最不喜欢读书,为什么最后还去参加科举考试?
本文音频:贾宝玉不喜欢读书,为什么最后还去参加科举考试? 众所周知,红楼梦真本只有前八十回,我们研究解读红楼梦,一般也只限于前八十回,因为八十回后的续文文笔拙劣,情节单一,经不起推敲. 但今天我们来聊 ...
-
【人生礼俗系列】乾州蕞娃:(二)求学之四——科举考试
[前言]在今年高期间,我就一直想梳理这样的一篇文章,大致地介绍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改革发展和衰落.因为,科举制度不仅仅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对于世界而言也是一大贡献,是考试制度的渊源. 求 ...
-
假如方一凡们穿越到古代参加科举考试……
0000000000 第37期 科举诗选 ○ 用功 懒惰 <小欢喜>的核心主题是原生家庭,而讨论原生家庭则势必关注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毕竟对于当今中国的绝大多数家长来说,高考是检验教育是否成 ...
-
蒲华,晚清画家,曾参加科举考试,最终只得...
蒲华,晚清画家,曾参加科举考试,最终只得秀才,从此绝念仕途,专心致志于艺术创作,后携笔砚出游四方,以卖画为生,他的山水画便能看出他的笔墨心性![惊喜][惊喜][惊喜] 长图
-
“诗仙”李白为何终身没有参加科举考试?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因其在诗歌作品中常常运用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综合手段,给人造成一种豪迈奔放.神奇异彩.飘逸若仙的意境,而被后人赞誉为"诗仙". 这样一位天纵奇 ...
-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为何终生都未参加科举考试?
性格直爽,豪放自适,又不贪慕宦官的生活,因此从不参加科举考试.沈复及其<浮生六记>给中国人留下的是一段弥足珍贵的精神向往.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那一份寄情山水,浪迹天涯的憧憬. 浮生若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