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Me周刊】鞭毛马达——细菌运动的引擎:冲啊!旋风冲锋龙卷风!
作者:张耀予,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在读,主要研究青枯病菌的根际入侵过程。

导读
四驱车驰骋赛道靠的是马达的轰鸣,细菌飞速运动迁移蔓延靠的又是什么呢?浙江大学张兴教授团队与朱永群教授团队共同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们以病原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为对象,利用原子分辨率冷冻电镜解析了鞭毛马达-接头装置复合体(Flagellar motor-hook complex)的结构,整个装置仅包含12种不同的蛋白、175个亚基,总分子量约6.3 MDa。作者发现尽管鞭毛马达如此简单,但其结构并不简单,包括联动杆、外膜环、周质环、内膜环、分泌装置以及接头装置,能量转化效率近乎100%。该研究首次系统地揭示了鞭毛马达的组装和扭矩传输机制,解开了鞭毛马达引擎驱动细菌高速运动的结构生物学奥秘。

图1 鞭毛马达结构与工作机制的示意图


主要结果
首次纯化了细菌鞭毛马达及接头装置复合体样品
为了排除鞭毛异质性以及传统酸碱处理法对鞭毛马达蛋白纯化的影响,作者采用同源重组敲除了沙门氏菌编码鞭毛丝蛋白的fliC和帽子蛋白的fliD基因,通过大量试验,他们设计出了相对温和的鞭毛马达纯化步骤,并获得了完整且稳定的鞭毛马达及接头装置复合体样品。

图2 鞭毛马达总体结构
研究首次证实了内膜环在天然状态下,其内部存在着高度对称错位。此外,作者还发现,内膜环底部RBM2区紧紧卡住分泌装置,β-collar和RBM3则包围着分泌装置、并联动着杆下端。其中,分泌装置由1个FliR亚基、4个FliQ亚基、和5个FliP亚基组成。作为联动杆的组装平台,分泌装置还决定着联动杆的组装方式。另外,分泌装置还会分泌各种鞭毛组装蛋白,并逐步形成联动杆,进而形成细菌胞外的鞭毛丝和接头装置。

图3 内膜环结构及与联动杆的相互作用
推翻关于鞭毛马达的错误推论

图4“外膜-周质环” 结构及与联动杆的相互作用
细菌鞭毛马达联动杆转速高、无摩擦、耗能量低
总结与展望

论文信息
原名:Structural basis of assembly and torque transmission of the bacterial flagellar motor
译名:细菌鞭毛马达结构、组装与扭矩传输机制
期刊:Cell
发表时间:2021.04
通讯作者:朱永群/张兴
通讯作者单位: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