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宋,苏轼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1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2
注释

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3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声音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全词绘景逼真形象,栩栩如生,叙事清新淡雅,脉脉含情,为宋词词境的拓展作出了贡献。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

相关推荐

  • 【听雨轩读词之一】各有风情唱浣沙——《浣溪沙》词及其对仗句

    [听雨轩读词之一]各有风情唱浣沙 --<浣溪沙>词及其对仗句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女子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为词牌.此调有平仄两体.平韵体始于唐代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 ...

  • 苏轼很经典的一首词,全文无一“喜”字,却道尽了喜悦之情

    众所周知,古典诗词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喜怒哀乐皆成诗.如杜甫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的喜悦,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李煜亡国被囚 ...

  • 古诗词日历 |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枣花纷纷,簌簌作响,飘落在衣巾之上.村南村北,响起一片纺车缫丝声.身穿麻衣的老农在老柳树下叫卖黄瓜. 酒意起来,路途却又遥远,只想昏昏欲睡.烈日高悬,口 ...

  • 【跟杨雨品读古诗词】23苏轼《浣溪沙》

    <浣溪沙> [诗词原文] <浣溪沙> 北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精华赏析] ...

  • 《宋词诗译800首》384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苏轼)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译 ...

  • 【夜听】《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宋,苏轼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宋]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 ...

  •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宋·苏轼

    ​浣溪沙  宋·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 ...

  •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宋]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 ...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萧萧: ...

  • 《软草平莎过雨新》(1979年)

    东坡"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浣溪沙词,向来亦为吾所钦仰.此画取其末首之第一句,仍以己意生发作画.造境乃遥溪阔浦侧畔,草树萋萋,其欹斜零乱之状,微示阵雨方过.远山腰脚,萦绕弥漫之白 ...

  • 诗词笔记:软草平莎过雨新

    浣溪沙 作者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释 莎,莎草,读音是suo,第一声.这种草在黄边常见,丛生,长得很齐,用&qu ...

  • 诗词丨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 袁莎古筝<浣溪沙>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作者: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 ...

  • 【夜听】《​初到黄州》宋代 苏轼

    初到黄州 [宋代]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译文 ...

  • 【夜听】《​​水调歌头》宋,叶梦得

    夜听古诗词 晚上九点,一起聆听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赏析,用我的声音,讲述古代诗人词人的心路历程! 2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水调歌头 [宋]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