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声喧哗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县城大了,什么声音都有。广场舞大妈,店铺音响,更有热闹非凡的街头演艺,商家舞台庆典,混响交织,迎来一片喧哗的市声。
九十年代的县城就是一部黑白混杂的小镇电影和褪色的黑白照片,充满了暧昧与温情。
那时候街道只有北大街南大街两道杠,东到卜吉河,西到西城壕,小小方城之内,店铺集中而冷傲,买家进店,尚且要看店主眼色,哪里还用得着叫卖招揽顾客,倒是卜吉河市场里面,西关一带一些沿街小摊,是不是弱弱地叫一声,卖豆腐啦,热豆腐——;老板跟着小姨子跑啦,全场皮革衣服含泪大甩卖。要不就是西关丰阳塔周围的那些蚂蚁旅馆,旅馆西施们坐在门前,看着形形色色的行人,扭扭而暧昧地问:住不住,住不住?倒是走街串巷收废品的阿姨,自行车叮铃铃,叫卖声悠扬而脆亮:收纸壳子——废书废报纸——腔调悠扬婉转低徊,简直叫出了花鼓戏的味儿。
县城变大,商家变多,市场的声音开始变着不同的花样儿。前几年路过东城路,经常听到一对少年夫妇嗲声嗲气的对话式叫卖:老公——我要吃鸡排,好,我马上给你买***鸡排,无脑无营养的教科书式洗脑叫卖,简单粗暴有效力,硬生生叫死了全县城其他牌子的鸡排,而这个粗暴叫卖的正新鸡排,却独霸江湖,成为十八线小县城的垄断式连锁品牌。还有那个忘了叫什么服饰的店面,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天天站在门口喊麦,全场八折,全场八折,新品大甩卖,新品大甩卖,生意也是天天爆满,不到一百米的街道密集的开了好几家。
前几天,还是这条东城路,又来了号称是上市公司的卖卤鸭的店铺,又开始循环播放卖鸭排队广告:什么排队排到钓鱼岛,排队排到黄浦江,看着这家金碧辉煌的土豪式装修,无处不在的灯箱广告,我估计这家店面将同这条街上另一个卖茶饮的店铺一样,看起来十分低端,却能闷头赚大钱,这都是连锁店铺下沉县城市场带来的商业文明进化。回归到以前的叫卖,看似与所谓的线上宣传背道而驰,却是及高效能地拦截了逛街的人流,即叫即卖,直接把叫卖声变成了人民币掉到钱袋子里的声响。
在南大街中段,又见识了一个新开的卖老人鞋的店铺,热情的营业员天天站在店铺门口,看到中老年人经过,就热情地发传单,广告录音播放,拉老人进去试穿他们的鞋,简单而不粗暴,大半年了还站在门口坚持,这种滴水石穿,滴热水熔金的精神,生意不火都没办法。
如果说广告录音还比较低端,那么街头演艺这几年可是飞速发展,玩偶已经不再新鲜,舞台一搭,三五个帅哥美女蹦跶一阵子的小型演艺随时随地可见。而最近在南大街东头的一个火锅店开业演艺,却更是将感情牌打到极致。这家店面门前没有高端的舞台,只有三个主持人在空地上支了一台麦克风音响,然后轮番上去歌舞,但他们的歌舞并非自唱自演,而是想方设法拉观众参与节目,其中有个环节让人十分意外。
主持人拿着话筒在人堆里找一个陌生的老年男人,又找一位老年女人,端端正正地坐在麦克风前面,喊他们爸妈,主持人就像搞婚庆的一般,一阵插科打诨,一阵讨好卖乖,又是要红包,又是让介绍儿媳妇,亲亲的叫爸爸叫妈妈,叫的两位老人开心大笑。气氛烘托的差不多了,一曲《阿爸阿妈》更是唱的一对老年人热泪盈眶,围观的观众心潮澎湃。
商业的归商业,感情的归感情。当自家的儿子叫爸叫吗的声音都没有商家甜的时候,面对陌生的小伙子,嘴里甜甜的叫着爸叫着妈,明知道是假的,但泪水还是真实的流了出来,爸妈是真的,叫爸妈的人也是真的,你能说这叫爸妈的这两个字就不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