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不是老子的思想,老子说的是上善治水

上善若水?为何不说“上恶若水”?水善吗?不是说洪水猛兽吗?自从有了人类,水灾就从没间断过。水恶吗?不是说“水善利万物”吗?自从有了人类万物,谁可以离开水?

可是,“上善若水”两千年来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歌颂美德、感恩天赐的代名词。

上善若水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并提炼出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老子之后,荀子也以孔子的名义写了篇《宥坐·孔子观水》,总结了水的九德:德、义、道、勇、法、正、察、化、志。

可是,不管是“七善”还是“九德”,都抵不过一个“恶”字,大水一旦不如意,立马变脸:雷震海曙,生灵震怖。摧枯拉朽,伤命毁物;横流泛而百兽怵,百川决而田舍无。

那么,水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万物本无善恶,有善恶观念的,只有人类。

既然天道无善无恶,水又是“几于道”的,为何偏偏抛弃“天地不仁”的思想,反而说水是善的,而且是“上善”的呢?这不自相矛盾吗?能怪程颢、程颐说老子言如同“冰炭”吗?

不管朋友们如何不赞成“上善若水”是错的,但总得赞成道家没有善恶观,老子没有分别心吧?水养万物,但古人说洪水猛兽也得承认吧?

那么,《帛书老子甲本》和《上博楚简》的“上善治水”就是有道理的。下面分析一下。

我们从“大禹治水”说起。

上善治水

说到大禹治水,人们一定会想起“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想到他的敬业精神。可是大禹治水的背后是政治治理,即“疏导”。大禹一改他父亲鲧的“堵”水老办法而为“疏导”,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之“治”的问题,它反映的是“无为而治”的上古政治理念。

《玉篇·水部》:“治,修治也。”《易经·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消灭农作物的病虫害,也用治字。无为治水的技术措施是依照水的“趋下”水性,对水流进行疏导,反映出来的哲学智慧就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水什么时候是善的?当它老老实实地“听话”“下来”,不狂躁泛滥,符合了人的“善良”愿望,就是善的。所以老子说“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这个“静”是无为而“治”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善”的,这样的治理结果自然也是“善”的。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当然,不符合人的愿望的时候就是恶的。事实是:水性无善恶,水的善恶,源自人的善恶,人若能顺着水性“顺治”,则水善;若要求水按照人的思路流淌,则是“强作”,则不善。

因此水的善与恶,完全取决于人的“治水”思想。

朋友们一定不相信,因为《道德经》里说得清清楚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帛甲是“有静”,帛乙是“有争”)……夫唯不争,故无尤”。请耐心看完分析,也许会给你带来新的思考启发。

无为而治

而在帛书和楚简里,不是“上善水”而是“上善水”,两处“不争”,也是“有静”,我们不论谁篡改谁的,只看前后文脉是否贯通,是否符合老子“无为而”的思想。

我们还需要讨论一下是“有静”还是“不争”、“七善”究竟是善的,还是人为的“善”这些问题。

《道德经》出现7处“争”,《老子》除了个别残缺之外,实际出现3处,第八章就出现2处,如下:

上善治水,夫唯有静,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時。夫唯有静,故无尤。

另外,《道德经》出现“静”的地方有8处,而《老子》只有“我好而民自正”出现1次,而在“上善治水”章出现2次。

“水善利万物而有”是什么意思?很显然,说水善利万物,是因为水符合人的“向善”的愿望“有”,不再狂躁泛滥。

王阳明,与孔子并举,被誉为“两个半圣人”之一(半个圣人是曾国藩),正因为自幼研读老庄,被所谓的“纯儒”批为“外儒内道”。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辅万物之自然

水“几于道”,是因为水本无善恶。但因为人的“意之动”,造成对水的情感复杂,既依赖又恐惧,于是水就有了善恶。事实上,水的“上善”是要通过“有”来实现“善利万物”之目的的。

大禹治水,能变“洪水猛兽”而“善利万物”,就因为因循水性让其“听话”,让其“有”,而这恰恰是“无为”“治水”的结果。

再来分析一下,水“居众之所恶”是怎么回事

水真的仅仅居于“众人之所恶”吗?且不说自来水、游泳池里的水,即便是江海湖泊,也不是人们所讨厌的,怎么可能说“众之所恶”呢?

洪水猛兽泥石流同样是往低处流的,一路势不可挡,摧枯拉朽,它们哪里“善利万物”了?

所以,水无善恶,有善恶的是人的“意之动”。

湖泊是美丽的,不只是“众人之所恶”

那么,和“众人之所恶”相反的是什么?当然是“众人之所美”,“众人之所美”有哪些?老子列出以下几条,就是被人们称之为“七善(帛书是六善)”的“水性”:

“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那么,这“六善”果真是上善的吗?恰恰相反,都是“背道而驰”的,请看:

所谓善地、善潚、善信、善治、善能、善时,不过是人的“意之动”而已,既然是善地,那一定先得有善恶之分辨,然后再去选择善地,把“恶地”留给他人,这合道吗?大道无善恶,万物混为一,一旦分善恶,离道千万里。

什么是“善”?道家的“善”只限于“善于”“完善”义项,比如“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與,善用人者为之下”;再比如“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嬗而善谋”“善者果而已矣”等等。

道是混而为一的整体

“魏晋玄学”之后,人们出于“善良”的愿望,喜欢把道家的“善”理解为“仁善”“良善”,这样是没法接近老子思想的。比如“予善信”,不信的就活该放弃吗?那不还是选择性取舍吗?

老子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

再比如“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都标榜善政、仁政、能臣,标榜的结果是政绩工程变成豆腐渣工程,表面的清官变成彻头彻尾的贪官,“抢抓机遇”变成了诈伪变通。最后把自己“善”了进去。

而老子的主张是“上善无善恶,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化”。

最后再看一下 “夫唯不静,故无尤”,真的是“不静就没有后患之忧”吗?错了。

魏源《老子本义》说:“老子道太古道,书太古书也”,吕思勉等认为“老子书,词义甚古”,即老子用词皆为一级汉字、原字义,很少有引申义。

比如“三乡”,“善为士者”,“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玄牝”等等,其中的“乡”“始”“玄”“士”都是古字义,本章中的“无尤”中的“尤”也是古词义,本指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因受到阻碍,则显示出它的优异。本义:最优异。同类词有“尤物”。

“故无尤”意即:所以不突出。而不是“没有过错”。

因此,全章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上善治水”,而不是“上善若水”

老子的意思是:要向大禹治水那样依顺事物的自然本性,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是强作乱为,招灾惹祸。水之变善,能利万物的根源就在于顺应了水性而使它听话“有静”。

所以,最高境界就如同治理过的水,既能滋润万物又保持“有静”的状态,处于大家所不屑的位置,这种水的状态就非常接近道了。

所谓“六善”,不过是当时社会对贤人的美好道德要求,而这种要求是不符合“道”对圣人的“有静”的要求的。因此,这种约束和美好愿望是不能实现的:夫唯不静,故无尤——这样的六善与道相悖,怎么能达到优异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