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乐道智上智——《论语》悟读【125】

淡泊处世知中知,安贫乐道智上智。

《论语》第六篇第九章: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真是一个大贤人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真是一个大贤人啊”。

【悟读】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出自于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意为恬静寡欲才能明确志向,排除外来干扰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颜回,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不仅好学,且长期求仁追义。

一个人拥有崇高理想且为之不懈追求,生活清苦困顿,也不改其乐。本章孔子再一次称赞颜回,给予他高度评价。“不改其乐”,是一种“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安贫乐道的前提是超越荣辱,真正做到“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笑看天外云卷云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圆满是世界的常态。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与其庸人自扰,不如常思一二。顺境之时,淡泊自守;凄风之际,守正自身。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只会在悲观和绝望的情绪下丧失心智。

颜回的穷只是生活的贫穷,思想并不匮乏。这一点颇似庄子,当庄子身着破衣烂衫去见魏王时,魏王说:“何先生之惫邪?”庄子回答道:“贫也,非惫也。

真正的可怕,是一些人生活穷困而思想也贫穷。他们对待贫穷的态度就有问题,在摆脱贫穷的道路上,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能够攫取财富,其他的就无所谓,结果往往背离了人生幸福与快乐的生活本质。

人生,不外是外在的追求和内在的丰富的结合。外表是内心的展示,快乐是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的情绪反应。而人生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把外在与内在的完美结合。

真正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不会因外在环境而改变。在他们眼中,越是简单,越有快乐。他们心怀大道,视功名如浮云,不醉心于享受,他们真正明白生命的真谛。

唯愿我们脸上的笑容皆源自于心,而非仅仅一种保护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