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如何在选择和放弃之间做选择呢?

图画:焯焯
生活案例——
因为选择学习,我放弃了很多东西,但从曾经的无话不谈到现在的默默无言渐行渐远,我痛苦啊!尤其是宿舍一片欢声笑语,我却什么话也插不上,“合群是平庸的开始,独行是拔尖的开端”这样的话语却依旧不能给我支持。再看我的成绩,也没有达到什么预期,我为了一些东西放弃了一些事,可是我好像什么也没有了。几天来我都落泪,我都想找人求助,可是第二天好点后我又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离高考就剩48天,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
明镜解析……
二者兼得的事情不是没有,而是需要平衡二者的关系和影响。比如边开车边聊天,边吃饭边刷手机,边做作业边听音乐……看似三心二意,但跳出安全和健康的范畴,已经是达到了二者兼得的目的了,不是吗?所以,有没有可能即选择了学习又让自己获得了很多东西呢?
如果发现在选择的同时也失去了,只能说明自己做的选择是需要调整的。有的人比较清晰自己选择的标准和条件是什么,因此,很少出现偏差。这样的人年龄一般接近青中年,从心理发展和个人经历来分析,他们已经经历了曾经的选择困难或者选择偏差的阶段。而对于青少年阶段,选择基本上都是大众化的,很少有个性化的,比如随众跟风报补习班,很少因材施教发挥自身特长。现代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需求的人才标准有了更新,而教育的多元化也使父母和孩子的观念与行为发生了重大转变。任何事情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那就是一利一弊。只要好的,不要不好的是不现实的,能做的也只是好的比不好的多一些,这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平衡的规律就是时而好,时而不好,就像阴阳图一样,是转动的而不是静止的黑与白。
既然了解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变动的,那么,也就能够理解和接受现在正在经历的也不是最终结果,可以是阶段性结果,更贴切的说应该是阶段性过程,只有这个生命的身体失去了生命的体征,也只能说是这个物质的身体消亡了,但是,精神的部分呢?于是,关于他的褒贬评价、善恶议论、好坏定义就开始被人们说道,却无法再去证实真伪。所以,人的一生可以解读为:说说别人,让别人说说。而最值得开心的却是自己已经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儿,而不计较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意愿是没有道德观,更没有利益关联,而只有价值观的,这是最本真的,也是最纯粹的,但是,这种情况又很少能在人类世界里实现,有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可能更容易做到自我意愿的事儿,另外,如果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基本上就不用考虑这个层面了。
优秀的人都是孤独的,也是自在的。因此,某句话可能会成为我们欣赏的佳句,但不一定适合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和指导。被某句话捆绑和束缚却也是迷信了,因为,在特定条件或者环境下,这句话可以有效,但也仅限于此,而没有任何一句话可以真正地成为至理名言,这就是凡事都有余地,却没有绝对的道理了。而赋予这句话的那个信念如果不是自己实际能够支持的,就会出现反弹效应,也就是像案主的情况,不但无助还会更加失望,其实,与这句话本身无关,与自己的当下处境有关。这样看来,需要了解的恰恰是自己到底相信什么?自己的信念是什么?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是怎样的?自己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思考得越多越透彻,遇到的思想卡顿情况越少越弱,而行为的执行也就越顺畅,这就是感悟。
总结,成熟与幼稚的区别最根本的显现就是对于一件事的理解是否是多维度、多层面的,这与年龄无关,但一定与个人阅历有关,更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没有人不能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只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坚守。还是信念的问题,坚信才能坚守,否则就容易受阻和放弃,在选择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不能做出自己内心真实渴望的那个选择,这一切还是归结于自己,反求诸己方能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