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里妇寓言》·原文·译文·赏析

〔明〕马中锡

汉武帝时,汲黯使河南,矫制发粟;归恐见诛,未见上,先过东郭先生求策。先生曰:“吾草野鄙人,不知制为何物,亦不知矫制何罪,无可以语子者。无已,敢以吾里中事以告。吾里有妇,未笄时,佐诸姆治内事,暇则窃听 诸母谈,闻男女居室事甚悉,心亦畅然以悦;及闻产育之艰,则怃然而退,私语女隶曰:'诸母知我窃听 ,诳我耳,世宁有是理耶?’既而适里之孱子,身不能胜衣,力不能举羽,气奄奄仅相属,虽与之居数年,弗克孕。妇亦未谙产育之艰,益以前诸姆言为谬。孱子死,妇入通都,再适美少年,意甚惬,不逾岁而妊。将娩之前期,腹隐隐然痛,妇心悸,忽忆当年事,走市廛,遍叩市媪之尝诞子者,而求免焉。市媪知其愚也,欺侮之曰:'医可投,彼有剂可以夺胎也。’或曰:'巫可礼,彼有术可以逭死也。’或曰:'南山有穴,其深叵测,暮夜潜遁其中,可避也。’或曰:'东海有药,其名长生,服之不食不遗,可免也。’妇不知其绐也,迎医,而医见拒;求巫,而巫不答;趋南山,则藜藿拒于虎豹;投东海,则蓬莱阻于蛟龙。顾有居于窨室焉,遂窜入不复出。居三日,而痛愈剧,若将遂娩者,且计穷矣,乃复出。偶邻妇生子,发未燥,母子俱无恙。妇欣然往问之。邻妇曰:'汝竟痴耶!古称: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汝嫁矣,乃不闲养子之道而云云乎?世之人不死于产者亦多矣,产而死则司命攸存,又可免乎?汝畏死,何莫寡居以毕世,而乃忍辱再醮也?汝休矣,汝休矣!世岂有既妊而畏产者耶?’里妇乃赧然而归,生子亦无恙。”词未毕,黯出户,不俟驾而朝。

——选自《丛书集成》本《东田集》 

汉武帝时候,汲黯出使河南,假传皇帝的诏令开仓发粮;回来后怕犯杀头之罪,不敢去朝见皇帝,先去东郭先生那里讨教免罪的计策。先生说道:“我是一个乡下佬,不懂得诏令是什么东西,也不懂得假传诏令该当何罪,因此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这样吧,举一件我乡里的事情告诉你。我们乡里有一个妇人,没有出嫁的时候,帮着姑婶做点家里的杂事,空下来常偷听 她们的谈话,听到她们谈些男女同房的事,耳朵一字不漏,心里不免也舒畅向往;但是听到她们谈到生孩子的艰苦,不免又不高兴,不愿听下去,私下同婢女说:'姑姑、婶婶知道我偷听 ,故意骗骗我,世界上真有生孩子那么苦么?’不久出嫁给同乡里的一个青年,身体虚弱,好像连衣服也经不起,羽毛也举不动,只剩一口气,同他结婚好几年,没有能够怀孕。这位妇人既然没有经过生育的苦,越发以为以前姑姑、婶婶的话是错的了。过不多久这个体弱的青年死了,妇人去了大城市,再嫁给一个美少年,心里很满意,不到一年就怀孕了。到快要分娩的前夕,觉得肚子隐隐然发痛,心里害怕,忽然想起当年听到的话,便跑去市场店铺地方,一个一个去请教生过孩子的妇女们,请她们教她免去生育孩子的办法。这些女人知道她傻,欺侮她说:'可去找医生,他们有药可以打胎。’一个说:'可去求神巫,他们有法术可以逃免死亡。’又一个说:'南山有个洞,深得无法测量,你趁黑夜去躲在里面,可以免去生育。’又一个说:'东海有药,名叫长生,服了不吃饭不拉屎拉尿,可以不生育。’这位妇人不知道这些话都是骗她的,便去找医生,医生拒绝她;去求神巫,神巫不睬她;跑到南山,想躲进草莽却受到虎豹的拒挡;投奔东海,想登上蓬莱神山,却受到蛟龙的阻拦。最后只有地窖可以容身,忙不迭地钻了进去,躲在里面不出来。呆了三天,肚子愈来愈痛,好像胎儿就要生出来了,自己的办法也穷尽了,只好再出见天日。正巧邻居的女人生了孩子,婴儿刚出世,头发还没干,母子都很健康。这位妇人高高兴兴去讨教避免生育苦楚的好办法。邻妇说:'你真是痴透了!古话说:哪有先学养儿子,再去出嫁的。你嫁都嫁了,难道还不知道儿子该怎么生吗?世上的人不死于生孩子的多了,就是因生孩子而死也是命中注定,又逃得了吗?你既怕死,为什么不守一辈子寡,却要不怕人骂而再嫁呢?你算了吧,你算了吧!世上哪有怀了胎又怕生出来的呢?’这位妇人听了不觉羞愧难当,回到家来,生下孩子,平安无事。”东郭先生的故事没有说完,汲黯就退出门去,急急地等不及马车来,立即上朝向皇帝报告。

(钱伯城)

赏析

这则寓言塑造了一个聪明的里母——邻家老大娘的形象。里母看到她的朋友受屈含冤被婆婆赶离家门,马上用一束干麻杆到里妇的婆婆家去借火种,说是要生火烹煮因争肉而被咬死了的狗。一句话使婆婆疑团冰释,幡然省悟, 当即叫人接回媳妇,及时纠正了一桩错案。

里母的“束蕴请火”之所以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主要是对症下药,让矛盾解决于无形之中。如果里母不是用“束蕴请火”的办法去解决其婆婆的疑团,而是讲里妇的一贯表现,请婆婆宽大为怀, 即使婆婆觉得有几分道理,疑团也终不能解。待到媳妇被遣回家, 即使婆婆欲纠正错案, 也就比较棘手了。里母的聪明过人处就在于她机智果断,用了釜底抽薪的办法。

寓言的原旨是齐国隐士梁石君的门客求托匮生(即蒯通)作“谈说之士”,为梁石君向曹相国游说,使之释去对梁石君“隐而不仕”的疑心。但它的客观效果却远远超出了原意。它可以启示我们:“解决问题,必须抓住要害,把握时机,讲究策略;如果不抓住主要矛盾,是难于取得应有的效果的。”

用笔简练是这则寓言的写作特点之一。“里妇与里母相善”一语,扼要而明确地交代了她们之间友好相知的邻里关系,为故事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里妇被婆婆怀疑偷了肉,马上向里母诉说;里母听了, 当即设法解围,一切都顺理成章,不使人感到突兀。

着力于心理神情的描写,是这则寓言的又一特色。里妇被怀疑偷了肉, 不明不白地犯了“七去”之条(《大戴记·本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 去; 无子, 去; 淫, 去; 妒,去;有恶疾,去; 多言, 去;窃盗,去”),“恨而告于里母”。一个“恨”(遗憾)字,既写出自己命途乖舛,又写出婆婆遇事不察,满怀委屈之情现于纸上。里母听了,竟说自己会让婆婆主动地将她请回去的,随即便找里妇的婆婆“束蕴请火”。既不劝慰,也不解释,寥寥几笔,生动地画出了里母成竹在胸、热忱助人的神态。“姑乃直使人追去妇还之”一语,既将故事收束,又将婆婆的幡然悔悟之情全部包涵在里面,也是不可多得的精炼之笔.

(0)

相关推荐

  • 滑稽列传(五)

    研读<史记>,品味"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史学和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老黄为您讲述精彩的<史记>故事.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精彩异常,是我们所熟知历史的 ...

  • 妇论

    妇论

  • 【经典重温】垄上日记 | 重读《农夫和蛇》

      PEAD 天天读书日 EVERYDAY BOOK DAY 遨游知识的海洋 读书的好处切切实实存在,只是它不是"1+1=2",也不一定那么立竿见影.读书会慢慢地改变你,开阔你的眼 ...

  •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有哪些_高三网

    2019-01-18 14:33:23文/叶丹 中国经典的寓言故事有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农夫和蛇.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寒号鸟.东郭先生和狼等.这些寓言故事都有深刻的讽喻意义,使我们 ...

  • 【望安山文学】秦子岚||哑婆(小说)

        主编:非   鱼 现在再来讲这个故事,似乎颇有遗老之嫌.故事是好故事,故事也是老故事.                   (一) 哑婆一直是个传奇,在江湖中. 这是一个晴朗的中午,太阳炽烈使 ...

  • 经典文言文《寒花葬志》·原文·译文·赏析

    [明]归有光 [原文]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 ...

  • 经典文言文《喜雨亭记·苏轼》原文·译文赏析

    [宋]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 ...

  • 经典文言文《超然台记·苏轼》原文·译文·赏析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 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 ...

  • 经典文言文《石钟山记·苏轼》原文·译文·赏析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

  • 经典文言文《方山子传·苏轼》原文·译文·赏析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 ...

  • 经典文言文《日喻说·苏轼》原文·译文·赏析

    [宋]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

  • 经典文言文《答谢民师书·苏轼》原文·译文·赏析

    [宋]苏轼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一交一 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 ...

  • 经典文言文《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原文·译文·赏析

    [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 经典文言文《前赤壁赋·苏轼》原文·译文·赏析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 ...

  • 经典文言文《后赤壁赋·苏轼》原文·译文·赏析

    [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