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第二十讲《简捷启发式》分享

我自己先用文字谈谈读了书后的一些想法:

1,作者们的研究思路与丹尼尔.卡尼曼有很大差异,可以说算是学术上的对手

2,作者不赞成传统的对理性的神话概念,延续的是西蒙的有限理性的传统,提出了生态理性以及对应性标准的概念;而传统理性强调的是连贯性标准,强调的是逻辑和概率上的判断,而作者则着重考察在现实环境中人如何做出决策,人理性的适应性效果----包括准确性,速度,节俭性

3,作者对于丹尼尔.卡尼曼的理论的批判有两点:对方的理论有封闭性,就是怎么解释都逃不脱他的框架;对方的理论提出的解释太模糊,没有给出计算的模型;而这体现出作者的自信,他们团队提出的简捷启发式给出了计算模型,更加清晰

4,所谓简捷启发式,这个概念很有意思,简捷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容词,就是利用的资源很少----信息,计算力,时间等,而启发式则是源远流长,有许多不同的含义,甚至与爱因斯坦都有关系。爱因斯坦写作获得诺贝尔奖的那篇论文,讨论光的波粒二象性,论文标题就有启发式这个词,他是这样给论文命名的《论有关光的产生和转换的一种启发式观点》,我将启发式的几种含义的流变列一下:

a,启发式,就是对待就当前知识来看还不够完善的问题的一种观点(书中这样翻译的,我理解意思是当前知识还不能完善地对该问题进行解答,譬如意识问题,譬如为什么深度学习如此管用等),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可能含有错误,尽管如此,它对于人们沿着正确方向进行思考确是有用的。

b,格式塔学派基于将思维活动描述为一种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问题结构交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们首先用“查看周围环境”和“审视问题”之类的启发式方法搜索环境中的适当信息,然后借助于内部过程“重建”和“改组”它们。

c,西蒙的发展,用启发式这个术语来表示一种指导信息搜素的有用捷径,近似算法或简捷规则。

d,丹尼尔.卡尼曼的观点,强调使用启发式会导致系统错误和推理“失误”,这表明人类认知活动的非理性特征。“启发式--偏差”范式

e,作者他们将启发式视为能够让我们在现实环境中做出合理推断和采取合理行动的重要方法,看成是人类头脑充分利用环境信息结构达到合理决策的方法。

5,作者对于简捷启发式的利用用了一个比喻,叫做工具箱,简捷启发式不是一个通用的模型,而是诸多规则,而这些规则可以嵌套使用。我看到的作者介绍的简捷启发式就包括:

1)再认,人类具有强大的再认能力,然后我们会在再认的基础上建立相关关系,然后依据这种相关关系做出判断。譬如国外的两个城市,我们会将我们听过的城市与这个城市人口更多建立相关关系,从而做出判断。这在丹尼尔.卡尼曼等人的理论体系中称之为易得性偏误,也叫可用性规则,基于容易得到信息的推断。---这一般用于基于无知的决策制定

2)最少化启发式、采纳最近启发式,采纳最佳启发式,父母喂养启发式----这四种启发式是针对单一理由决策制定,所谓单一理由决策制定,就是一旦找到了允许作出一种决策的第一条理由,就可以终止搜索。作者的研究发现人们实际上使用了采纳最佳启发式之类的词典编纂规则,尤其在时间紧迫的条件下,而且采纳最佳启发式是记忆更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造成了事后诸葛亮现象。作者在书中对于此种现象提供了第一种过程模型。

-----------------------

这种单一理由决策制定给我的感觉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于有所作为,习惯于采取行动,总觉得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更好,那么找到一个好的理由就开始行动吧。而且大多数时候的行动也确实没有万全的把握,只是觉得方向正确,有成功的概率----譬如有人做了并做成了,这也产生了幸存者偏误,我们行动基于的好理由有可能只是看到了我们想看的结果,但是正是有这样的启发式,才又造成了竞争的局面,否则整个市场就不会是充分竞争的市场,而总有人会幸运地实现梦想,这在整体上其实是一件好事。

现实的复杂环境其实更像是一个无限游戏,其结构并不完善,就是并没有那么明白无误的标准答案,存在着极大的变数,所以有好心办坏事,坏心成就好事等等情况,有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等状况

3,)排除启发式,主要适用于归类的任务,一种类别必须从几种可能性中选择出来。这种排除归类法与范例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等传统归类方法在准确性上差异不大,但对于快速做出决策很有帮助。

--------------------------------------------

这让我想到两件事情:第一是对自己的偏好,资源限制如果非常明确,那么很多选择其实是很容易做出来的,利用排除法就好。譬如在一堆人中选择结婚对象,想归类出可以结婚的类别,那么就可以利用这种排除法,将自己选择结婚对象的不可通融的标准列出来,这样就能筛除一大半,一般大概三四个条件,剩下的就寥寥无几,需要操心的问题就是对方是否把你归类为结婚对象。这个例子让我想到,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偏好与资源都是属于灰色的模糊地带,而不是硬邦邦的黑白区域。

譬如购房的决定,为什么这么难下?因为需要一大笔钱,但假如我们穿越回十年前,虽然现在我们说那时资源有限,其实也买不了房子,但在信息与信心的加持下,其实我们是有办法的,我们会敢于借贷,敢于抵押,变卖等等。这时可以看出资源的变化,所以鲁迅对时间也发出类似的感慨,挤挤总能挤出时间来。

但其实有时,我们真的受限于资源,受限于时代,那么其实也没有什么遗憾,因为那根本就不是机遇,而是命运,是悲剧而已。大厦将倾的时候,没有啥选择的,自己逃生也许都来不及,就更不用为没有拯救其他人而遗憾了。当然,还是那句话,我们其实并没有那么准确的判断,我们的资源,办法,处境常常还是受限于我们的认知的,如果一件事情没有物理上,逻辑上的不可能性,也许就一定有一个平行空间,让你把这件事情做成。

4)满意启发式,这适用于当有关选项不是像前三种情况下决策制定者当即可以得到和采用,而是有关选项随着时间推移相继出现,必须花费时间去搜索时适用。满意启发式不仅限制对有关选项信息(线索)的搜索,而且限制对选项本身的搜索。所谓满意原则,就是通过设定期望水平来终止搜索,从而解决选项的搜索问题。这在选择配偶问题上最有说服力。

-------------------------------

我之前分享的算法指导人生,罗辑思维引用精英日课的内容,提到的37%的数值其实还不算这个原则的实践,还是一种追求有限环境下的最优化。这个原则让我马上想到的其实是对于幸福的追求。

对于幸福的追求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成果有如下这些:

1)收入水平与幸福状况在一定条件下正相关,美国的数值是家庭年收入在7.5万美元以下时,随收入增加幸福感上升

2)收入带来的幸福感上升会边际递减,钱更多了,超过7.5万美元,这些富人们感觉并没有随着财富进一步增加而幸福感上升,这时候其实更多来自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3)历代大哲,像佛陀,叔本华对人类命运的考察,都指出限定自己的欲望,是幸福的不二法门,看清楚哪些是随时可能被剥夺的,哪些是自己可以牢牢把握的,是斯葛多学派的深刻洞见。

4)我看到过关于如何解决忧虑问题的建议,譬如《人性的优点》以及好好说话最新一季,都介绍了调整期望的方法,譬如设想最坏的结果,假设自己接受它,然后想办法改变它;以及坏事发生后,设想为什么事情可能更坏的,也会给自己安慰。

以上四种就是书中用案例,用理论分析介绍的各种启发式。并由此作者提出自己的理性观,作者归纳为三点:有限理性,生态理性,社会理性。

有限理性作者指出他们的创见有二,第一提出了积木式的构筑联结的观点,认为各种简捷启发式的联合应用可以起到让人在准确度,速度,适应性满意的效果,而不需要神明般的能量和资源水平;二是他们对时间,知识,计算能量受限制条件下仍能够做出准确推断的多种启发式范例进行了探索。

----------------------------

这种有限理性VS理想的无限理性,最优化理性,让我想起了进化论与神创论之争,神创论的信奉者不相信像人的各个器官这样精妙的结构竟然能够自发演化出来,所以必然有更高的神的设计。

而作者同样想论证,人类的理性其实很厉害,并不需要神灵般的能量he资源水平,可以在联结简捷启发式的较小的构筑块的作用方式下,达到相同的适应效果。----不过这也非常有意思,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可能发展,人们担心生命3.0最终将取代人类,而对于这些超级人工智能显然他们是人类设计出来,但又摆脱了人类的控制,同样,这些人工智能夜用他们强大的计算能力,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在证明着它们确实比人类更强大。

我还想到了瑞达里奥,他的原则有人认为就像机器一样理性,坚定,去贯彻对于目标的追求,唯一给人安慰的是,目标还是由他凭借自由意志来决定!

作者的第二个理性观是生态理性,认为生态理性是启发式与环境之间相互磨合的结果。

作者是如此定义生态理性的,与传统的理性定义相区别的对理性的认识(关注点,权衡标准,研究方向)。其关注点是现实的生命体如何应付外部环境无序性的挑战,从而做出使他们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决策;其权衡标准是在通用性---特殊性这个单一维度进行权衡,研究方向上是分析环境结构,启发式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匹配性。

而传统的理性定义的关注点主要是内在信仰和推理的有序性(逻辑一致性,可传递性,概率递增等),权衡标准主要是连贯性标准,研究方向上往往是如何实现最优化,譬如搜索什么时候停止----在收益与代价达成平衡的时候等等

这种生态理性的观点很有意思,既有新颖性,也让我觉得有成者王侯败者贼的意味。譬如作者认为如何测定启发式的成绩和有效性呢?归根到底,生态理性取决于有机体做出的决策是否有利于实现其在自然或社会环境中的适应目标。

而传统理性观,受到如下的质疑:除非人们的社会对象和目标是明确具体的,否则连贯性就是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

------------------------------

这也让我想起了万维钢老师解读《对赌》这本谈论决策的书,有一个标题叫做谁配说不在乎输赢?文中的意思是只有那些在其所处环境中做出了最理性的选择,结果好坏其实是由运气掌控的人才配说不在乎输赢。

但这篇日课引起了很多读者思想上的矛盾,我也是其中之一,因为日课中提到人们反省自己决策好坏主要是依据结果的好坏,但结果的好坏其实不完全是决策的判定的唯一标准,因为造成决策好坏的因素还有运气等。

我现在在反省万维钢老师讲的这个理性是否还主要是传统的理性观,基于对于内在连贯性的标准来判断决策的好坏,而不是依照适应性的标准

好,接下来我用语音分享一下文字没有表明的其他一些读这本书的收获,大概三十分钟左右,内容主要集中在:

1,启发式---偏差范式下的有趣研究

许多内容来自:【TED】我们是否主宰自己的决定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90380/?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0

2,简捷启发式的研究对象及给我的启发

3,我的妄念与收获

在群内分享时,与群友的互动:

群友的评论:

所以大多数创业都是相信再去做,也许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一直在犹豫自己的判断,实际上也是很难做出事情的。

我的回复:

是啊,只思考不行动避免了失败,但也错失了成功的可能性

群友:

所以有时候真的就是坚定了一个信念,就撸袖子干就行了,当然的,作为理智的人,是不能完全靠着头脑发热就上的,但是思考太多有时候真的也是阻碍。

我的回复:

我的精确表述是,过多的思考是阻碍,想通过思考确证事情一定能办成是妄念。当然,思考是很有帮助的,预见到的问题当然要提前做好准备,有所预期,他人踩过的坑最好也要避开,我们也不比他人特殊,心理期待也可以放低一些,我觉得这些都是有益的心理建设!:)

最后是下周三的读书会的预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