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第二十五讲分享 《论语》

准备这期分享,我借来了如下几本书:《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图说论语》《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谈》《提问孔子》等,这几本书都翻阅了部分,着重借鉴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

我深入学习《论语》,是练习记忆术的副产品,当时背完了《道德经》,仍不过瘾,于是挑战自己,在09年北大元旦晚会,与一位师妹一起表演,我背诵《论语》,接受观众的提问,点背,师妹弹古筝伴奏。

对于《论语》,自古及今,多有赞美之词,譬如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以及论语传到日本,被当做商业圣经研究,有《论语与算盘》一书。

到了现代,对《论语》最推崇的莫过于读经的提倡者,他们认为《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应该让小孩在机械记忆能力最强的时候,反复读诵,认为这是其重要的积累,并且具有开发智力等诸多神奇功能。我专门听过这一派的类似掌门王财贵老师的演说,在美国的那段时间,也有专门的老师带着饱满的热情宣讲这种蒙学启蒙的巨大好处!

因为《论语》,在文化人圈子中引发过巨大争议或赢得过莫大声誉的人,我知道有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讲论语,有诸多的发挥;

有李零老师,他就是我今天提到的《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谈》的作者,他之前的书,写孔子的,因起名《丧家狗》,而争议颇多,我今天看了他去圣乃得真孔子的序言,对他的立场与思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认为不要被历史蒙了心智,要读元典,对于儒学,汉儒将其变成了治统,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谓内法外儒;宋儒则建立了所谓道统,认为儒学是道德人心的依归;而后世还有将儒学往儒教上引。

对于孔子,儒学,新中国在文革末期官方号召展开了一次批判,毛主席也有如下的诗文: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作者: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而且在革命时期,他写作的《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中的一段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在革命文化传统中,儒学,孔子显然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学说。所以有段时间,号称要打倒孔家店,批判臭老九!这也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

甚至我们刚刚纪念的五四运动,其主旨之一也是批判孔子代表的传统道德和封建礼教。我颇为喜欢的一位哲学研究者邓晓芒,也依其学术训练与思考倾向认真思考过对孔子的批判.

我还知道一位学者,在我读书时读过不少他的书,批判现实很尖锐,思想也颇有深度,叫做黎鸣,这位老先生在博客中基本上就两个主题,提倡老子,批判孔子。

将这些都列出来,是想说明在思想,政治,文化领域,对于孔子、儒家的看法常常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但都充分说明,孔子、儒家是深深影响我们文化基因的人与学问。

赞之者,对于批判者的态度估计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拥孔者会认为反对者不懂得孔子的伟大,这在子贡对夸他而贬低孔子的人的评论可见:

19.23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近代中国有位大哲,叫梁漱溟,他遍寻人生的指导思想,学过老庄,研习过佛法,最后归于儒学,他甚至被称为最后的大儒。

夹杂着说了这么多,主要想表明儒学,孔子都非常不简单,要谈论他们都会有许多的看法,角度与思考。

批判者不妨思考自己到底批判的是什么?我看到过有批判孔子家族的,这与孔子估计关系不大;也有批判孔子的复古倾向的,认为不合时宜;

另一方面,也提醒信奉儒学,崇拜孔子的,也不妨了解其他的观点,如果你的尊敬、信奉不会因为批判而减损,反而促使你更加坚定,这样的思考就更加深刻,信念也更加坚定!

于我个人而言,我是很喜欢孔子这位大圣先师,对于他也充满了敬仰,对于他倡导的许多价值也颇为服膺,觉得他充满了智慧,给我们许多的教益,尤其对于学习与为师之道上。

我今天想分享的也主要是针对这个方面,就是从学习的角度来读《论语》,来了解孔子这位先贤。

在语音分享之前,推荐三本与儒学有关的小说,可以从中进一步了解儒家君子的风采,一本是《儒道至圣》,还在更新;

一本是《将夜》,一个架空玄幻的故事,里面有孔子及其弟子的身影;

还有一部是新派武侠,《英雄志》,这部小说讲了三类不同的人,造反者,儒家,庙堂弄权者,他们都有各自的让人感佩之处!

我的分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整体说说《论语》涉及的学习的诸多方面

2,介绍孔子的好学精神,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故事

孔子师项橐

3,介绍《论语》中反映出来的高效学习方法,并对照当前科学理解来解析

---------------------------------

反复阅读《论语》,最后被孔子所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吸引,反复揣摩,恍然大悟。
       这三句话不仅在圣元大陆,连华夏古国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可真正能看透之人,也就是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默而识之,是第一步,就是最基本的阅读和记忆,即便是死记硬背也无所谓。

       学而不厌,表面意思是学习而不厌烦,但意译则应该是学习不能有局限性,必须要要有广度,同时在擅长领域有深度,反复学习。


       最后的诲人不倦,方运一开始只以为是孔子的教学之法,但经过揣摩才明白,这根本就是学习之法!

      “诲人不倦”的重点不是教导人,而是后面的“不倦”,是要不疲倦和不藏私地教导他人或者说分享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对知识学问掌握得更加透彻和牢固。

方运当时悟透之后,立刻想起后世曾有人研究,听讲和初步学习只能获得少量的知识,不过十之一二,并不牢固,因为大部分所学会遗忘消失。

只有经过复习之后,才能牢固获得一定量的知识,也不过十之二三.  可若是用教导或交流的方式把所学和所复习的知识说出来,那么获得的知识不仅多,九成甚至满十成都有可能,而且非常牢固。

-----引自《儒道至圣》

附:

我搜索《论语》,分别以如下关键字挑选出来章句:

1,学

有42句,将近10%,难怪《儒道至圣》作者在书中评论《论语》可以看做是一本教导人去学习以及如何学习的神书

2,习

3,思

4,教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11.3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1.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1.25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5.1 卫灵公问阵於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9.31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14.12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20.2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一,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9.19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其他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