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札记(一)】/ 傅安平


《论语》阅读札记(一)

傅安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今我读完,感觉它隐约像是一部渐进式故事书,从夫子的文质彬彬, 踌躇满志,到循循善诱,师徒斗嘴,然后是到处失落,学生“翻墙”,最后夫子渐至无声,几个小徒弟深情追忆,伟人余音渺渺,读来令人捂胸叹息,空留一片深寂。    

        现在,我将阅读过程中一些体会记下,整理成读书札记,分享与喜欢《论语》的朋友们。由于个人学习非专业,领悟能力有限,札记仅供书友交流学习之用,不能作为标准课堂资料——这并非自谦,《论语》自古以来有多少名家学者译注过,大家都懂的。理解不到位之处,敬请书友包涵。

        本人阅读样书为“掌阅”应用中电子公版书,原书已有译释一般不再照搬。只对书中有所感悟的语录作了笔记。“‖”号前面为原书中文段,后面为个人笔记。加注“<个>”的,表示纯属个人译释,或见解,与原书译释观点有所不同。

        一.《学而 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生时代,对古文的译释大都会给定标准答案,不遵守不行。比如这句原书译为“学了又时常温习,不是很愉悦吗”,意思就很适合在校学生,但对以干事为主的工作者们来说就不适合,他们不需要去温习广泛的、旧的书面知识。所以我想,课堂书本的标准译法,只能作为入门启蒙之用吧,也便于统一教学考核之需。

        真正的古文译释,其实还是在于心领神会。我们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对于不同学生、不同身份的人问的同一个问题,孔子从没给出相同的答案,他就对语文教学作出了最好的表率。

        这句译为 <个>“学到的东西能时常用到实践中去,不是很愉悦的事吗?”更适合。习,实践。就像学生出了课堂,喜欢进实验室操作一番,或者到单位实习一样。袁隆平院士也叮嘱年轻人“书本知识很重要。我是搞水稻研究的,但是书本里面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面才长得出水稻,要实践!

        2.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若把“人”换成“小孩”,就可以知道现在的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算不上君子,他们每教小孩容易动怒,可是他们对待陌生人都能做到彬彬有礼。这就是大人的无知,违背夫子之教,来错误地对待启蒙中孩子。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大概香港“废青”们,正是为人不知孝悌吧,轻易受外敌蛊惑,犯政作乱,甘愿沦为西方走卒。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虽然讲的是君子之事,也适用于“小人”即平民百姓。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治理也要讲就业吧,人不就业,无本可务,就会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麻烦,单纯地追求智能代替掉人力肯定会带来新的麻烦。

         6.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怀有这种想法,总是以为自己正气凛然,不屑于阴谋与巧舌,这大概就是夫子周游各地四处碰壁的原因吧。看看人家苏秦张仪甚至子贡等人的成就,夫子为什么就不能顺时应变呢?但这也可能就是你伟大的地方,你的仁义理想现世还不能到达。

         7.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根据“节用而爱人”的意思,“使民以时”,时,按时,按计划,应译为<个>“役使民力要有节制,不能滥用”。

         8.贤贤易色。

          贤贤,敬重德行。易色,不被表面姿态迷惑。夫子是重视仪表的,但他久与上层社会交往,深知看人不能只看表面,很多看起来光鲜可敬的人,内心都险恶肮脏。

         9.无友不如己者。

         原书译为“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这样译法不太恰当,孔子的“仁义儒学”就是受老子的学说启发而来,又曾向许多人虚心请教学问,他不可能有这样的看法。应译为<个>“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的”,类似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每个朋友都会有自己的优点。

         10.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根据“民德归厚矣”的视角,<个>慎终,追远,应译为“郑重处理每件事情,考虑它的长期效果”。与原书译法完全不同。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古时父若在,子女往往听命就是,很少有自己的擅自行动,父亲去世后,才敢自主决定行动。故可译为<个>“父亲在,观察他的态度办事;父亲不在,回想他的作法依照去做。能做到多年不违反父亲想法的,就算很孝了。这个“三年”,不一定是指父亲去世后,也可以包括父亲在世时。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孔子儒学特别强调“礼”的作用,可能与孔子担任过的最高职务大司寇有直接关系,即“礼法”,大司寇就是管理公、检、法系统的。就像一个医生追求的是人民健康,一个科学家追求的是科学进步一样,孔子也是源于职责本能。这种推断,在本句就有所体现。现代法律纠纷,也追求“和为贵”的精神。

          13.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法是一种公共准则,如果不以礼法为准则)实践上有时就行不通,比如为了和谐而强行达成和解,不按礼法来裁定是非,也是不可行的。这句话对现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处理也是适用的,比如不能用政府的号召来强行推动本属于市场化行为的房屋拆迁工作。

         14.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承诺合乎义,承诺才可以实行。    不合乎义的承诺,要不要去兑现承诺?做则违义,不做违诺,这答案在《论语》后文可见。

         15.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恭敬别人合乎礼,不媚不骄,就能远离耻辱(自以为耻,或被人欺辱)。当年熟读《春秋》的关公,不知有没有深昩这句话的意义?所以说人的天性,有时真的决定了命运。

          16.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句有各种译法,争论很大。因,因袭(古代礼法)。宗,效法。<个>“因袭旧礼只要适用,不太怪癖,也是可以效法的”,这样比较合乎儒学原意吧。

          1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个>“吃饭不苛求吃饱,居住不苛求安逸,君子不会被身体的欲望控制,心思都放在做事上,谨慎说话,主动靠近有道之人以便纠正自己的不当,这样可以说是好学的”。

        18.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同样是讲如何处贫,子贡想的是如何对待别人,夫子想的是如何做好自己。这就是为德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修为不同,世间每个人莫不如此。所以夫子高明。后世佛家也认为,从心内求法胜过从心外求法,前者为佛后者为魔。

          19.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夫子把子贡关于如何处贫的理念提升了一步,子贡接着把夫子的理念引用《诗经》上的文学语言准确评论了一次,也等于是对夫子所编《诗经》的恭维。这种师徒间思想上的顺畅交流,让夫子感觉非常愉悦。所以夫子如此评论子贡。

         2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懂得了别人,就能懂自己;懂得了自己如何看待别人,也就懂得了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以人为鉴,举一反三。知人,与做己,要分开看待,前者以“恕”为主,后者以“忠”为主。

                  20190921记,傅安平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傅安平,1974年生,湖北黄冈人,长江大学毕业,工学学士。现自由职业,业余写作,作品多见于博客,《当代作家》,《当代文学》等各公众号。《泾渭文苑》原创平台签约作家。

主一位编 :张   彦

执行主编 :槐自强      巨石

执行主编 :郭一旭      韩晓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艾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


(0)

相关推荐

  • 不得其时蓬累行——《论语》悟读【454】

    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论语>第十八篇第四章: [原文] 齐人归(同馈)女乐(yuè),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文] 齐人送来一批女乐队,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 ...

  • 照顾好你身边的人,便是践行夫子的仁了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01. 儒学是生活里的学问, 做到比知道更重要.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

  • 不惑不忧还不惧——《论语》悟读【230】

    休言风雨无情物, 且看松竹百炼身. <论语>第九篇第二十八章: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 ...

  • #每日学论语#15.3【2017-7-30】

    #每日学论语#15.3 [原文] 子曰:"赐也,女(rǔ)以予(yú)为(wéi)多学而识(zhì)之者与(yú)?"对曰:"然,非与(yú)?"曰:" ...

  • 好学亦有天壤别——《论语》悟读【466】

    不怨不尤德配地,下学上达道同天. <论语>第十九篇第五章: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 ...

  • 悠然家中悠然居——《论语》悟读【248】

    真趣淡然居物外,忘机多是隐天台. <论语>第十篇第十六章: [原文] 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 孔子睡觉时不像死尸一样直躺着,在家里并不讲究仪容. [悟读] 悠然亭下悠然坐,自在观中自在 ...

  • 【《论语》阅读札记(十九)】/ 傅安平

    <论语>阅读札记(十九)   傅安平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士见危致命" ...

  • 【《论语》阅读札记(十七)】/ ​傅安平

    <论语>阅读札记(十七) 傅安平         孔子是中国的大圣人,光耀历史两千多年,被历朝各种追封.         孔圣人的名声,一半来自他自己的努力,一半来自别人的追崇.赞颂他的人 ...

  • ​【《论语》阅读札记(十五)】/ 傅安平

    <论语>阅读札记(十五)    傅安平         人之长寿,于己是好事,能为人一场,阅历世间更多的春秋:但因为长寿,也免不了要经受时间跨度中发生的更多的苦难.         孔子是 ...

  • 【《论语》阅读札记(十三)】/ 傅安平

    <论语>阅读札记(十三) 傅安平         什么是圣人?         古代文学.网络文学中很多圣人的概念很玄,不仅无所不知,而且好像无所不能,这当然是虚构.         那现 ...

  • 【《论语》阅读札记(十二)】/ 傅安平

    <论语>阅读札记(十二) 傅安平         大家都知道,老子的寿龄很长,一般都说在百岁以上,尽管连真实的老子到底是哪一个现在还没确定.不过孔子的寿龄也很高,有73岁,这倒是确实的. ...

  • 【《论语》阅读札记(十)】/ 傅安平

                 <论 语>阅读札记(十) 傅安平       <史记>中,孔子被编入"世家",详而细,和诸侯勋贵们同册:老子却被编进"列 ...

  • 【《论语》阅读札记(八)】/ 傅安平 ​

    <论语>阅读札记(八)  傅安平         孔子七十二贤中,有一个最柔顺的学生颜回,还有一个最刚直的学生子路,尽管性格迥异,但他们俩也有共同特点,就是都是孔子最贴心的弟子,都命运不太 ...

  • 【《论语》阅读札记(七)】/ 傅安平

      <论语>阅读札记(七)   傅安平          世俗爱情中流行这么一句话,"被爱的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总是在骚动".这句话用在孔子身上,我觉得也合适,尽管他是一 ...

  • 【《论语》阅读札记(六)】/ ​傅安平

    <论语>阅读札记(六) 傅安平        看到现在的人总爱骂世风日坏,出轨.乱交与离婚的越来越多,我忽然似乎明白了孔子为什么特别推崇周礼,还有推崇政权"禅让".   ...

  • 【​《论语​》阅读札记(五)】/ 傅安平

    <论语>阅读札记(五) 傅安平         鲁迅先生站在民国时代的风口上,去揪封建社会的尾巴辫子,狠批过孔子,说孔子"成为权势者们的圣人,终于变了敲门砖,实在也叫不得冤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