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解表第一方,麻黄附子细心汤

【出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附子一枚八片(炮,去皮),细辛二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应证】患者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发热,恶寒甚,虽厚衣被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随证加减】阳虚证兼气虚甚者,加黄芪、人参;兼咳嗽者,加半夏、杏仁、白芥子;兼湿滞经络,加苍术、独活

【方解】本方证为阳虚外感,表里俱寒,治宜助阳与解表并行。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以振奋阳气,鼓邪外出。两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外能增助麻黄祛风散寒解表,内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助附子温里。三药合用,温经通阳散寒,开窍启闭,虽为少阴太阳两感而设,可不限于少阴太阳两感,实为治表里俱寒,寒邪痹阻,阳气失展的典型方剂。

【注意事项】阴虚或气虚较甚者不宜使用。

【综合评述】

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伤寒溯源集·少阴篇》释曰:“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其命门之真阳,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三者合用,补散兼施,虽发微汗,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云。”

《伤寒论辨证广注·中寒脉证》云:“炮附子之辛热,用以温少阴之里,细辛之辛热,专以走少阴之经,麻黄之辛甘热,大能发表,三者相合,使里温而阳气不脱,表透而寒邪得散。”

《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曰:“少阴主里,应无表证,今始受风寒,即便发热,则邪犹连太阳,未尽入阴,犹可引之外达,故用细辛引麻黄入于少阴,以提始入之邪,仍从太阳而解。然恐肾中真阳随汗外亡,必用熟附温经固肾,庶无过汗亡阳之虑。此少阴表病无里证者发汗之法也。”

临床应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要作用是温经通阳散寒,虽主少阴、太阳两感,但凡属于寒邪痹阻,阳气郁闭的病证均可应用。本方针对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设立,临床运用十分广泛。凡虚人外感,表现为发热恶寒,身疼脉沉,肢凉面白唇青,用之多有显效。根据脏腑经络之间的络属关系及病因病性之互通,可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如呼吸系统之肺炎、咳喘,循环系统之胸闷、心悸,泌尿系统之肾炎、癃闭等,在温病发展过程中常以通散之性配合使用,为初期截断病势及急危重症常用之方。

1.心系疾病

麻黄细辛附子汤中附子温少阴心肾阳气,细辛散少阴之陈寒,麻黄入心以舒通心阳,伍附子鼓动肾阳,故可治疗心阳不足,阳气鼓动无力之心动过缓。

2.肺系疾病

肺系疾病中常见之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疾病,多属正气不足而致疾病缠绵难愈。麻黄细辛附子汤中麻黄既可发汗解表又可宣肺平喘,为治疗肺系疾病之要药;附子温肾阳以助在表之卫气;细辛联系表里,增强麻黄、附子功用。三药合用散寒以治标,温里以治本,故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多以本方加味治疗。本方可用治阳虚感寒之急性扁桃体炎,有报道对癌症化疗后阳气虚馁、复感风寒之咽喉肿痛,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温里散寒,解散表邪,可使表里和、阴寒除而肿痛自消。

3.外感发热

外感风寒发热患者,因素体阳虚,复感风寒,卫阳被遏,阳气不得宣发,郁而发热,患者既有畏寒肢冷等少阴里证,又有恶寒发热、头身痛等太阳表证,属少阴与太阳合病,故应温经散寒,表里双解。

类方

1.《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而小。

用法: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金匮要略》麻黄附子汤

组成: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

功用:温经发汗,兼顾肾阳。

主治:水病,其脉沉小。

用法: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一日三次。

本文摘自《中医外感热病经典方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