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选粹】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徐建华
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传道授业之余,弄语说文,笔耕不辍。先后在省市级、国家级刊物发表语文教学论文二十余篇。自幼粗通文史,对文言文、作文教学见解独到,曾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自己写作文,轻松教作文”、“趣文新史记,轻松学文言”等系列,寓学于乐,别具一格。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刘广彦、杨文慧 / 责编:苏木
审校:赵东 / 美编:张新雨
编者按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自然在给予我们丰厚的馈赠同时,也警告我们,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再视自然万物为征服、掠夺的对象,而是以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善待万物,尊重自然,践行“大地伦理”,少一些征服一切的戾气,多一些万物平等的正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并育不相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之福也。秉持古代先哲这一朴素而深刻的哲思智慧,构建人类与自然的共同体,将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标题揭示观点,典雅深刻。)
①4月22日,新时代领路人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开篇点题。由新时代领路人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引出人与自然的话题。)
②“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出自《荀子·天论》。荀子在《天论》中批判了宗教神学的世界观,将宗教之天、道德之天拨正为自然之天,系统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文中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其大意为,天上众星相互伴随而旋转,日月相互交替照耀,四季轮流控制着节气,阴阳二气周流变化,风雨博施于天地间,万物各自得到和气而产生,各自得到滋养而成长。看不到大自然如何运作生成万物,而只能看到它的功绩,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妙之处。荀子要言不烦,其在天人关系上的深刻哲思,可以转化为今天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构建生态哲学具有理论价值,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出处及其现实意义。)

③天地万物有生有成。“万物各得其和以生”,所表达的是“生物”。确切地讲,“和”以生物。正是列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等自然条件的有机结合,生命才得以产生。在这里,“和”是万物在自然界萌生、成长最基础的条件。“和”是贯穿整部中国哲学史的一个重要概念。大体言之,则包括了自然之“和”与人群之“和”。(“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内涵之一:“和”以生物。)
④天地、阴阳、寒暑、四时、风雨等为自然之“和”。自然之“和”,经典多言。《国语·郑语》所载史伯之言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天地和气,生成万物。正面来看,和而不同,多样统一,万物丰长。反之,若完全排斥差异性,名虽为一,万物大殃。自然之“和”启示人们,自然界是一个集复杂性与多样性为一体的自组织系统,构成了生物之所以生成的条件。只有整个系统和谐有序地运转,才能保证万物的化育生长。只有保护好这些基础性条件,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

⑤人群之“和”,儒家言之者众。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易传·系辞下》亦讲天、地、人三才之道。孟子、荀子皆曾言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荀子所论之道,大多为人道,故大量讲“人和”。如“以善和人”“群居和一”“和齐百姓”“合欢定和”等,均属于人群之“和”。到了《中庸》,“中和”更被诠释为天下的大本与达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自然之“和”与人群之“和”构成了人与自然合一的完满状态。(“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内涵之一:“和”以生物,包括自然之“和”与人群之“和”。)
⑥“各得其养以成”,所表达的是“成物”。确切地讲,“养”以成物。自然事物之“养”可分为二:一为自养,也就是自然之养;一曰他养,也就是人之养。所谓自然之养,指的是自然事物之生成有其自养自洽的生态系统。所谓人之养,指的是自然事物生长中人的护持、助力作用。从生态保护角度看,人的主体性作用凸显,体现在不破坏万物之“自养”权利,并发挥人的“他养”义务。按照荀子“天生人成”的理论,天地生物而人成万物,遵循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过程。《中庸》亦云:“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内外之道,内在成己,外在成物,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在荀子看来,这是仁智合一的天生人成之道。《荀子·富国》讲“万物同宇而异体”,万物共处于一个自然共同体中,均有其生存权利。人有智性,认识到人类生存与万物的相互依赖关系,理应保障万物的权利,为其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内涵之二:“养”以成物。)

⑦在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的今天,深入学习新时代领路人生态文明思想,体会其所征引的中国古代先哲经典,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广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当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延伸、拓展下去,将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必能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结合当下,寄语期望,指出古为今用。)
来源:2021年08月24日 光明网
作者:姚海涛
【时代警语】
将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必能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在下文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其大意为,天上众星相互伴随而旋转,日月相互交替照耀,四季轮流控制着节气,阴阳二气周流变化,风雨____于天地间,万物各自得到和气而产生,各自得到_____而成长。看不到大自然如何____生成万物,而只能看到它的功绩,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妙之处。荀子______,其在天人关系上的深刻哲思,可以转化为今天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构建生态哲学具有理论价值,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A.博施 滋养 运作 要言不烦
B.博施 滋润 操作 言简意赅
C.普济 滋养 操作 要言不烦
D.普济 滋润 运作 言简意赅
2.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
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新时代领路人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论断,并且一直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治国理政实践之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使命。
和谐中学本周举行国旗下讲话,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请联系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不少于500字。
【相关链接】
天人合一
新时代领路人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天人合一”明确提出的时代比较晚,但天人关系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诸子百家及后世医家、禅宗等都对此有所论述。其中,儒家在将天人关系与治国理政联系起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经典《尚书》《春秋》等书中不时有君主的施政态度影响天时、国君失德引发灾异的记载。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此基础上,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意与人事交感相应,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祥灾,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然而在天人合一学说中,最重要的并非天人感应思想,而是天人合德思想。儒家主要从效仿天地之道入手,将天地之道内化为人德,而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早总结出“天人合一”概念的张载,他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也正是从天道与人德合一的角度出发,将天人关系与《中庸》的诚明观念结合起来。

经学史上对于《周易·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四个字的解释,很好地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宋代理学家程颐指出:“乾,天也。……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把“元亨利贞”解释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很符合天道运行特点。而《周易》的《文言》传则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这样又把“元亨利贞”解释为君子四德。
其中“元”代表君子元气勃发的生命力与仁爱精神。“亨”代表事业顺利成长时期。“利”代表成长之后的获利。“贞”代表着含藏、储备继续发展的力量。
这四德之中,“利”最为关键。儒、道各家都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注重天地无私而利天下之德。《礼记》记载子夏问孔子,商汤、文王、武王何以能德参天地?孔子认为他们学到了天地的品德,“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君王要管理好天下百姓,就要学习天地日月的无私品德,以这种天人合一的心态管理天下,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人,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儒家谈天人合一,还特别强调阴阳和谐、乾坤并建。作为国家或单位的最高管理者要效法天德,而管理团队的执行层则要效法“地德”,没有大地的配合,天也做不成任何事情。《坤卦》卦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这就是说,作为团队的执行者,要有柔顺之德,如果不跟从决策者,就会迷失方向,如果能忠诚地跟随主导者的正确决策,或者在忠诚的基础上,以正直之心弥补、规劝决策者的缺憾,并且不居功自傲,就能配合决策者完成“利天下”的大任。
这也说明,天、地万物之德都可以作为“人”学习的对象。唐太宗就指出管理天下要“君臣共治”而非君王独裁,而大臣如魏征等对唐王朝很忠诚,勤勉任事但不唯命是从,在忠诚的基础上常提劝谏之策,这种和谐的君臣关系也是对天地之道的模拟与合一,成为了贞观之治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