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原文 译文(十三)

(0)

相关推荐

  • 墨学本义 天志篇(上)

    墨学本义 天志篇 天:自然生成而造就的力量. 志:意向,方向,趋势. 自然生成而造就的力量意向,即为天志. 天志三篇 上中下依次知察明的过程 是认知 分析 明了的递进强化过程 符合逻辑程序 墨学本义 ...

  • 墨子之政治学说

    墨子之主义,在乎兼爱.故其政治之目的,亦不过欲实行兼爱而已.墨子于此,殆分消极积极两种.今先就积极方面说: 一,尚贤. 二,尚同. 墨子欲兼爱,势不能不尚同.尚同者,欲天下之人同立于一法仪之下,而绝无 ...

  •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天下的老百姓如果都向上统一于天子,而不向上统一于天的意志,那么灾祸就还没有完全离去. 赏析 这是墨子讲效法于天,而不效法于帝的一句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贵为天 ...

  • 规矩方圆

    规矩方圆 <墨子·卷七·天志下>六 (峻岫) (原文) 故子墨子置立天之,以为仪法,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也.今轮人以规,匠人以矩,以此知方圜之别矣.是故子墨子置立天之,以为仪法.吾以此 ...

  • 墨学本义 天志篇〔中〕

    (图片来自 虫二先生) 01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之欲为仁义者,则不可不察义之所从出. 天下:为社会做事. 现在为社会做事的人若是想以仁(普适性 普世性 普遍的代表性)义(公正 合理 有益)的标准 ...

  • 天下大同

    <墨子·卷七·天志中>三 (峻岫) (原文)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既以天之意以为不可不慎已,然则天之将何欲 ...

  • 墨子

    中国哲学史笔记06:墨子 墨子大概生活在公元前476-公元前390年前后,工匠出身.墨子的思想中个体小生产者视角来看待社会的特点极为明显.墨家学派与其他学派的不同在于其组织更加严密,有一定的宗教性质. ...

  • 《韩非子》原文 译文(二十三)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 ...

  • 《韩非子》原文 译文(十三)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 ...

  • 《韩非子》原文 译文(二十九)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 ...

  • 《韩非子》原文 译文(二十五)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 ...

  • 《荀子》原文 译文(十三)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荀子成就人文同类之道,包括:天与人的关系.性善与性恶的关系.心与道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圣王之道.为学之道.政制之道.富国之道.君臣之道.强国之道.礼 ...

  • 《诗经》原文 译文(十三)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 ...

  • 《幼学琼林》原文 译文(十三)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 ...

  • 《韩非子》原文 译文(二十四)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 ...

  • 《韩非子》原文 译文(十六)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 ...

  • 《韩非子》原文 译文(二十一)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