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淑珊║母亲与故乡

(0)

相关推荐

  • 诗人样本||成溪:故乡(组诗)

    诗 歌 净 化 心 灵择  此处静谧书一方清 远 ▼故乡(组诗)1.故乡 (之一)故乡是祖父种在门前的一棵槐树一只一只云雀把她闹腾的扑朔迷离穿上绿色的衣裙涂满天空印在每寸土地的角角旮旯他们飞走了他们是 ...

  • 【原创首发】《故乡的月》同题微诗摘(一)

    故乡的月 ◎平凡 弯成一把镰 割着  缕缕乡愁 泪  成满天星光 锁林人也交流:老师的诗想像丰富,意境好,就是语言没有组织好,如果这样写老师是否同意: 曾喂养我的那把弯镰 如今收割游子的心 痛泪  滴 ...

  • 727期B || 匡燮:《蛮荒时代》30初恋纪事(二)/静华播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上期结尾: 一个月的自由复习,很快就结束了.但在水车旁复习的这段时日里,两人间,除了发生過让我並不感到愉快的以上两件小事外,自始至终, ...

  • 乡愁是什么

    记忆中的乡愁 是傍晚瓦屋上飘起的炊烟 是夜晚悬挂在空中的山月 是屋侧长满小白花的苦楝树 是夏天树上长鸣的蝉儿 是奶奶纸扇摇曳下的客家童谣 是山岗下的小路 是乡村里的田埂 是田野中的水牛 是父亲犂田的吆 ...

  • 【原创】乡愁

    故乡的声音 是母亲呼唤儿子归去的天籁 总在黄昏厅堂青灯明灭时传来 故乡的面容 是母亲夜晚池塘边浣衣的记忆 留在了挥之不去的脑际 洞箫横吹,追溯着童年的梦 洇润的眸子 凝望着远去的双亲背影--

  • 乡愁(散文)

    乡愁   天天想你 乡愁是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物一语. 乡愁,是故乡小河流淌出的音符,潺潺的,清澈的水是孩子们夏天的水上乐园.光着屁股在石缝中,水草中摸鱼拾蚌,打水仗.乡愁是炊烟,看 ...

  • 故乡烟云

    那天傍晚,老家,站在门口,抬头,目光突然定格在这一幕. 院中那颗枣树,映衬着淡红烟青,宁静而美好.仿佛知道我对故乡的眷恋,而给我此温情一幕. 缘何而起,而更一往情深. 我是敏感而细腻的女子,而远离故乡 ...

  • 谢淑珊║世界与故乡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里尔克<秋日> 秋天,它注定是怀旧.思念和追忆的季节.今年秋天, ...

  • [黄石文坛]谢淑芬的随笔《父亲周年祭》

    5月,满眼鲜花孕思情,360多天,我傻乎乎地.空荡荡地思念着离世的父亲.记忆如眼前的散花,在泪眼里闪烁. 墓前,弟弟和我的女儿为我父亲精心种植的几株新花,在迎风开放. 父亲,你与花有缘啊:1932年花 ...

  • 罗兰之声 ||《陪母亲回故乡》作者:周海亮 朗诵:罗兰

    ↑点击上方"罗兰之声"订阅 陪母亲回故乡 作者:周海亮 配乐:冰儿   朗诵:罗兰 你蹒跚的脚步趋着拐杖 走在你的领地你的守望 我婆娑的泪水撕裂时光 任乡愁弥漫,惆怅流淌 老屋在荒 ...

  • 黄军伟/何时,我能接母亲回“故乡(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何时,我能接母亲回"故乡" 黄军伟 近一段时间以来,母亲老跟我说她的家乡以前是如何如何的好.如何如何的美,她很想回去住,母亲还希望在自己的家 ...

  • 乡土散文:没有了母亲的故乡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6么 父亲走了一年半以后.母亲也走了.没有母亲的故乡似乎成了一个空壳.出嫁了的女儿找不到回家的理由. 母亲过世快到百天了.第一百天,这是母亲的祭日.我们是有充分的理由要回故乡的. ...

  • 没有了母亲的故乡

    乡土散文:没有了母亲的故乡 2021-06-12 11:24·亿聪起名乡土文学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6么 父亲走了一年半以后.母亲也走了.没有母亲的故乡似乎成了一个空壳.出嫁了的女儿找不到回家的理由 ...

  • 【三湘文艺】谢益民/母亲的布鞋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母亲的布鞋 作者:谢益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至今日,母亲虽然离我们远去, ...

  • 东北之行(33)-2012-寻访母亲的故乡

    2012年7月28日那天是个星期六,我们开始了陪着父母北方行的又一次旅程.这一次的目的地之一,是母亲的老家--烟台龙口. 因为这一次加进了三位新的同路人,因此远在深圳的妹妹伟建没能和我们一起同行.再加 ...

  • 西周古国——南申,周宣王封申侯到谢,郑庄公母亲的娘家

    南申和西申一样存在争议,后世文献对两申记载混乱,已经很难厘清.这里集中了几种主要说法,供大家参考.西申国在周室东迁后消声匿迹,推测可能也随之东迁,起初在郑国附近,后消亡,其遗民并入南申国.<左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