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乡土记忆】那些年我们过节

(0)

相关推荐

  • 【广东】熊静怡《开学第一天》指导老师:林燕玲

    开学第一天 东华小学东城校区二年级 熊静怡 今天是开学的日子,外面阳光灿烂,我心里却郁郁寡欢,因为吃完午饭,我就要坐校车去学校了,而且要在学校整整五天,才能回家!一个长长的寒假,在家太舒服了,我很不想 ...

  • 晋城一中优秀毕业生王瑞枝:越努力,越幸运

    三年前,中考失利的王瑞枝,未能达到晋城一中指标分,却凭借信息学特长生身份幸运挤进一中大门.高中三年,她同样没有在信息学方面展现过人的天赋,却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重点大学,收获了满意的结局.一路走来,充满 ...

  • 饶学锋:​痛苦回忆.小 学 的 经 历

    痛苦回忆.               小  学  的  经  历 文/饶学锋 1950年腊月廿三(也就是1951年1月30日)传说中的这一天是灶神菩萨上天的日子,但我却在那一天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 ...

  • 【西散原创】郭兴华作品 | 梦回古城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临涣这座千年古城,虽然我现在不在那里居 ...

  • 【广东】刘昕延《我的学校》指导老师:陈月乔

    我的学校 湛江市第二中学小学部 三年级 刘昕延 阳光明媚的早晨,从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从人头涌动的小巷里,走来了一群群小学生,他们有的坐着爸爸的小汽车,有的坐着妈妈的电动车,还有的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有说有 ...

  • 传承中华文明,涵养人文精神 ——在“纪念世界读书日”集会上的讲话

    那年杏花微雨,春光迷离 落笔花香伴诗书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 ...

  • 东平县佛山小学韩路遥,学校体育节上双语主持展风采,被同学们称为“小小翻译家”,真是太有才了

    [东原快讯] 他叫韩路遥,今年11岁,是来自佛山小学五年级八班的一名小学生,他阳光,活泼思维敏捷,学习上坚持不懈,积极向上,总有一股韧劲,他喜欢英语,书法,弹琴,唱歌,多次在学校开展的英语口语大赛和学 ...

  • 乡土记忆之四十三:收油菜

    农家五月忙.早稻刚插完,就又要收油菜了. 油菜全部呈金黄色.壳快要裂开时,就可以采收了.时间,一般是清早就开始.太阳刚出来,威力不大:油菜籽壳沾着露水,不会开裂.裹在里面的油菜籽,"蹦跶&q ...

  • 乡土记忆:涧河,溺水

    家乡的村边,流淌着的是涧河,一条不出名的河.一路向东奔流到洛阳,注入洛河,再注入黄河.涧河的水流量不大,但也从没有干涸过,即使是非常干旱的年节,仍然保留着一定的流量,灌溉着河两岸的庄稼.菜园. 涧河自 ...

  • 乡土记忆:自成一派的爸爸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家也一样.小时候我和妹妹坚决站在妈妈的一边,爸爸是自成一派滴.有什么好吃滴,总是看不到爸爸吃,我和妹妹也没有想过给爸爸,和我们一派的妈妈也只是被我们问候一下,有时候问候也省了. ...

  • 吕方平||乡土记忆

    乡土记忆 文/吕方平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初中时代在一个秋假里写的一首稚嫩小诗: 我是农民的儿子 血液中流淌父辈的沧桑 当土地躁动成熟的气息 当秋水倒映农家的繁忙 我却在父亲的训斥声里 背起书包 走向 ...

  • 面临瓦解的乡土记忆

    国庆节,四姨的儿子结婚,我参加了婚礼,因为农村搬迁,结婚的姨弟婚房布置在镇上的商品房里,请客的地点也是镇上的饭店.农村结婚的风俗习惯基本没了,都学城里人那一套.美其名曰新事新办.不过他们还启用花轿抬新 ...

  • 路喆:掰 苞 谷【我的乡土记忆之一】

           掰 苞 谷    [我的乡土记忆之一]      文/路喆  ("白河观潮"公众号特邀作者) 我不善干农活,姊妹几个中我是老幺,也是干农活最少的.但在1988年的秋天 ...

  • 《怀旧烟台老品牌》(四)《“莱阳白干”:抹不去的乡土记忆》

    《怀旧烟台老品牌》(四)《“莱阳白干”:抹不去的乡土记忆》

  • 王永武:乡土记忆(外一首)| 原乡文学奖征文(诗歌)

    乡土记忆(外一首) --为故乡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荣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作 王永武 记忆中煴热的黄沙 被母亲从炒锅里盛起 装入土布做成的襁褓 缠绕进童年的无邪 深深沁入 ...

  • ​乡土记忆之西关旧事:无名碑下的思念

    乡土记忆之西关旧事(连载之二) 无名碑下的思念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悲壮的故事,也是一个被岁月埋藏很久的故事,一个深深遗憾和永久怀念的故事.五十多年来,我的母亲曾对她的儿女们多次叙述过那件刻骨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