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保--古建筑(44.法王寺塔)
162.法王寺塔
法王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距今已1900多年,仅比洛阳白马寺晚3年,比少林寺早424年。是汉明帝专为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蓝译经传教而敕建的,汉明帝赐名大法王寺,成为中国第一所菩提道场,三国改为护国寺,晋称法华寺,隋改名舍利寺,唐改名功德寺、御容寺,宋又恢复大法王寺,元、明、清沿袭至今。寺内现有殿堂40间,从低到高七进院落,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方圣人殿、藏经阁(白玉卧佛殿),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殿堂楼阁,金碧辉煌。寺内保留的文物有不少古塔、古树及石刻。大雄宝殿、地藏殿和东西厢房等,皆为清代重建。
法王寺周围现存有和尚塔6座,其中有密檐式唐塔1座,单层唐塔3座,元塔和清塔各l座。密檐式唐塔位于法王寺后山坡上,15级方形砖塔,高约40米,周长28米,塔体壁厚2.13米,黄泥砌缝,外涂白灰。隋代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建,塔身下部略高瘦,其上施叠涩出檐,外轮廓呈抛物线形。高大雄伟,秀丽挺拔,为河南30多座唐塔中最高大的寺塔,也是全国著名的唐塔之一。它继承了我国北魏时期密檐式砖塔的建筑技法,唐塔中的精品。2001年06月25日,法王寺塔脱颖而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河南登封法王寺塔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法王寺塔约建于唐代盛期即公元八世纪前半叶,是唐代甚至中国最优美的古塔,法王寺塔呈方形,底层面宽约7米,密檐式,第一层塔身比例特高,以上密檐15层,总高34.18米。第一层正面有圆券门可通入塔心,以上各层四面各开一小圆券。
塔心室内供汉白玉佛像一尊,是明代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九月周王为生子所送,现玉佛之右下角和双手已残损。
法王寺塔的轮廓线中部微微臌出,上下收小,上部收小更多,整体呈梭形,檐端连成极柔和的弧线,体现了唐代艺术家高度的审美能力。
塔基
法王寺二号塔,建筑年代无考,推断为唐塔。塔高约8米,边长4.25米;南面券门已封死,塔基宽出塔身。叠涩出檐,伸展很大,顶部砖砌蕉叶莲座,上置塔刹。
左为法王寺三号塔,建筑年代无考,推断为唐塔。塔高约15米,边长4.4米;方形单层砖塔,南面辟券门,内有塔室,叠涩出檐,伸展很大。
法王寺四号塔东临二号塔,推断为唐塔。塔高约7米,方形单层砖塔,底部塔基宽大,塔身南面开券门。叠涩出檐伸展较小,塔檐之上部分残损严重,顶部石刹较简洁。
弥壑澧公和尚塔。在法王寺西南角山坡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为六角七级密檐式砖塔,高11米。
2001年法王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