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荒寺》:格非的意象与存在之书

我总觉得,格非若专去写诗,风格大抵在叙事抒情的冯至与象征主义的李金发之间。

从《褐色鸟群》《欲望的旗帜》,到近年的《江南三部曲》《望春风》以及刚刚推出的《月落荒寺》,格非对意象的使用越发纯熟,也越发含蓄和内化。

静谧、荒凉、空旷、缥缈、清冷,“月落荒寺”是个极具东方意蕴的情境,有实又有虚。德彪西《意象集2》中的曲子“月落荒寺”,描绘的也是这个情境,但曲子呈现出的整体效果,是似有若无又绵延悠长,容易让人模糊梦境与现实。借曲名为书名,除契合书中宜生等人参加音乐会的具体情景外,本身也是在借用一种意象。

这种实虚相参的意象,不止为女主角楚云的出现与消失做好了铺垫,更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本书。从“楚云”的名字(楚云易散、覆水难收),到她喜欢的“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她神秘的身世与神通广大的哥哥,再到她的离去,甚至书中选用的京剧《霸王别姬》十字选段,都折射出这种意象的质感。

意象之外,作者围绕小圈内几个人的生活,勾画出林宜生前妻白薇的愤于世俗又困于世俗、林宜生母亲神经错乱的歇斯底里、林宜生儿子伯远的青春期恋爱、好友李绍基夫妇因为权力得失而产生的心态巨幅波动、楚云哥哥的复杂经历,以及周德坤、赵蓉蓉、杨庆棠等人的生活状态,着墨不算多,却丰满生动,也暗暗隐含了不同文化代人的观念差异。

《月落荒寺》篇幅不长,只能算作小长篇,相较于格非以往的作品,其乌托邦概念浅一些,哲学与思辨色彩也淡了几分,但在意象使用上更潜在、更深化,主体意识较也更强。虽然叙述较早前直白,但想要更准确地把握,恐怕就需将其置于格非的整个小说谱系中去。

意象的演变,与格非作品所聚焦的问题总是共生共存的。如果说《褐色鸟群》是追问存在还是不存在,《江南三部曲》是沟通存在与幻灭,那么,《月落荒寺》就是肯定地回答了存在及其意义。

“存在是我们的职责,哪怕只是短短的一瞬”,作者借主人公林宜生之口,以歌德的话表明心迹。但做出这种选择之前,格非似乎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犹豫和找寻。从深度的呓语、虚幻到与现实交融、与客体交互,再到回归与融入现实,格非的小说谱系仿佛趋向于明朗化与确定化。

作者:朱瑞;图据人民文学出版社)

点击购买——

福利
留言朋友中抽取一名,送电信话费100元。
截止6月15日

新书|阅读|电影|影评|吐槽

评荐新书

吐槽新电影

来稿:19210247@qq.com

(0)

相关推荐

  • 格非:不要太相信作家的话,作家有时候会故意说谎(2)

    这样一来小说就面临非常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在今天变得非常严峻,我们要重新来讨论自传性的问题,小说究竟跟我们有关系吗?跟我们写的这个人,假设我们有很好的材料来源,我有很好的语言能力,也有讲故事的能力,我是 ...

  • 格非丨写在《月落荒寺》之外:什么是文学的真知?

    当我二十多岁从事写作时,对于如何在小说里体现出某种知识和智力非常着迷.有时候我一边写作一边脑子里会出现很多大作家,会想跟这些大作家掰掰手腕:人家已经写得那么好,我有没有可能用另外一种办法写.但是最近这 ...

  • 格非新作《月落荒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合上书,我第一时间想去圆明园正觉寺感受一番.想来一本小说的奇妙之处,便是让人在读后涌起寻根的兴致.在最初拿到这本书时,书名让我一时间陷入猜测,这是什么寺?寺里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为何是荒寺?我喜欢在阅 ...

  • 清华教授格非:中国孩子人格单一,国民生活在对平凡的恐惧中

    因为社会的发展,资源的竞争,许多中国父母在接受自己'平凡'一面的同时,渴望着孩子的'不平凡'. 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之下,家长们慷慨地.激情昂扬的,在孩子们的生活和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平凡,原意为 ...

  • 格非:远方的消失与经验传播途径密切相关

    我们总是用"文学"这个概念,来指称有史以来一切文学写作和作品,殊不知现代意义上"文学"这一概念,最早也是从18世纪末才开始出现.从根本上来说,现代意义上的&qu ...

  • 众家言说|格非:我读《玫瑰之名》

    爱世界,爱文学,爱<世界文学> 我读<玫瑰之名> 格非 去年冬天,我在法国南部的索拉日修道院呆了一个多月.这座矗立在半山腰上的修道院属于圣方济各修会,地点已靠近了意大利北部(我 ...

  • 格非《奇人胡惟丏》阅读答案

    奇人胡惟丏 格非 ①我们班,有一个名叫胡惟丏的奇人.他的年龄比我们大个四五岁,落拓不羁,一副名士派头."丏"这个字不算冷僻,但老师在点名时常将它读成"丐",从而 ...

  • 格非:越是可口的东西,往往越容易让人厌腻

    格非,1964年生,江苏丹徒人,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清华大学文学教授,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说,<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 ...

  • 清华大学的教授格非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

    清华大学的教授格非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父母才是最好的父母? 来自各国的顶尖医生,学者,心理学家,最后得出的一致结论认为:60分的父母才是最好的父母. 什么才是60分的父母呢?它是指:即不对孩子不管 ...

  • 格非:列夫·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