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依为命的母女 -《精神健康讲记》连载16

法国南部风光


相依为命的母女
听众:您今天讲了这么多关于孩子的分析,所以我特别想说一件事。
我的孩子一岁半之前,身体挺好的,一岁半之后就开始频繁生病。一个月大概要发三次烧,到处看中医西医都看不好,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特别焦虑。
我在反省,从孩子四个月的时候我跟老公就有矛盾,之前我们感情很好,现在感情也不错,但在孩子的问题上,还有老公跟我母亲的关系上有问题。我妈今天也在场。
怎么说呢?我其实有些顾虑(回头问妈妈:“我可以说吗?”妈妈表示同意)。
我妈在我初二的时候就离婚了。小时候,我妈和我爸之间常有矛盾,我在这种环境下长大。那会儿觉得自己虽然很焦虑,但也能理性地去看待。我妈当时不离婚是为了我,她觉得我还小,要给我一个完整的家。
初二的时候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我看他们之间总这样争吵,不幸福。我很爱妈妈,她也很爱我。有一天我就跟她说:“不行你们就离婚吧。”
他们分开之后,妈妈虽然当时仍然年轻漂亮,有很多机会,但她为了我,放弃了很多机会。
说实话,对这件事我心里是有想法的,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想要她为我做出牺牲,不需要她以这种方式呵护我,我可以独立生活。但她还是为了我放弃了很多机会。后来我妈终于又有了一次婚姻,但我妈还是不接受,然后又离了。
所以,我心里一直有个想法,以后找老公,至少有一个要求:他得对我妈好。我老公人非常好,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跟我妈八字相冲还是怎么回事,关系一直不太好。
我儿子四个月的时候,有一天,老公和我妈因为一件特别小的事,矛盾升级了,那时还在哺乳期的我跟老公吵:“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妈?”大爆炸地吵。吵过之后,过一阵子,慢慢也就好了。
孩子一天天长大,我妈有时候过来带他。我妈心比较细,关注点全都在我和孩子的身上。
我老公呢,从小父亲就没在他身边,没人管他。他觉得孩子成长最好什么人都不要管,有什么主意自己出,没有任何人可以决定左右他才好。
所以,他看到我妈这样对小孩就很烦,矛盾慢慢累积,然后一下子爆发出来,到最后我妈就不太愿意到我家来,她也是为我们好,免得吵。我心里就特别不接受。
我跟老公说,我的家就是她的家,为什么她不能来?为什么这么排斥她?为什么来了以后就冷眼相待,没有多点笑容?我老公对我外公、对我爸都很好,就是对我妈烦,为这个事我们两个人老顶。
我觉得孩子虽然小,但一定能感受得到这种矛盾。他后来常常生病,我很难过,就开始跟老公沟通,想要跟他排解、倾诉一下。他就说,是你们家人没带好,你们家人给他穿太多、吃太多、管太多。
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紧紧抓住不放的人,比较懒散,容易满足,但这件事情我就会紧紧抓住。每次只要一牵涉我妈跟我老公之间的问题,只要他一说“你们家人”这四个字,我立马就炸,孩子一生病我也立马开始紧张。
我家小朋友大家也看到了,很瘦。他经常生病,读二年级的时候,脖子上长了个血管瘤,很大,有半年的时间我没敢带他去检查。血管瘤有时候鼓出来,有时候没有,我很紧张。老公问我这是什么东西,我说可能是淋巴结或者是淋巴管瘤。我老公立马就发火,哪有妈妈这样诅咒自己孩子的!
我很难跟他沟通,我说这不是诅咒,我们需要发现问题,至少知道是什么,需不需要去解决。我在想,他虽然很爱孩子,但是不是因为害怕,不敢面对孩子的问题,每次遇到问题他总是说:“你什么都不要跟我讲,直接解决就可以了。”
李辛:我需要问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你觉得他对孩子的问题不敢面对,那么,你觉得他在生活、工作中敢面对吗?
听众:敢。
李辛:第二个问题,你现在重新想一下:他是不敢面对孩子身体的问题,还是他对这件事情已经很烦了。
听众:他可能是烦了,小朋友一直反复生病,那段时间还没有接触中医,老去西医院。
李辛:你顺着这个线索,自己去整理这些线头,想一想他为什么烦。不用回答我,这是你自己要去思考的部分。
另外,你写信问过我,小孩子有爆发性的歇斯底里,其实你们整个家庭都有爆发性的歇斯底里。比如,今天你提到哺乳期间就和老公有过一次很大的爆发......
听众:不止一次。
李辛:他因为平时在累积压力,不断累积,最后来一个总爆发。这个状态跟我们今天早上第二位有点像,但她还是一个单纯的原因,你们的要复杂得多。
这些年,我碰到了大量关于要不要分手、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离婚这类问题,当事人基本上都会说,为了孩子我不能离婚,或者为了孩子我一定要离婚......
我有个朋友,也是一个很典型的咨询案例,上个礼拜我们又见了面。她们的故事很长,前后有二十多年,孩子现在也快20岁了,当时我给这个案例取了个“相依为命的母女”的名字。
这个家庭呢,妈妈在人生的最低谷怀上了这个孩子,爸爸因为某些原因不在身边。妈妈远离家乡,跟过去的一切都断掉了。她怀着孩子,经历了很长一段的低谷状态。孩子慢慢长大,两个人相依为命。
最近几年,这个孩子开始有阵发性的、突然间的强烈暴怒,砸东西、乱骂,甚至还打妈妈,主要在家里发生,而且只针对妈妈,但两个人同时又有很深的感情。每次冲突之后,孩子也很内疚,会和妈妈道歉,但是到了某个点上又会爆发。
因为孩子从小到大,她妈妈的整个世界只有这个孩子,她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泻在孩子身上。但是呢,又只是在满足孩子的外在需求,没有细腻地观察到孩子内心的情感和情绪的需求,其实她自己也没有发展出理智地处理情感、情绪的能力。
而这个孩子呢,习惯了妈妈的这种方式,继承并强化了妈妈对待情感、情绪的模式。但当她长到十六七岁的时候,自我意识发展起来了,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和外界接触,按自己的喜好去生活、学习、交友,但又无法突破来自妈妈给她的那层厚厚的像罩子一样的过度关注和巨细靡遗的指导。而且,由于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过于单一,也还没有机会发展出自我调适内心情感和情绪的经验,她不知道怎么妥善处理情绪这个问题,也没有其他出口。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以暴怒的形式疏泄一下积压的负面能量。
我跟父母在10年前有过类似话题的认真交流。我的个性中有一部分是非常独立的,15岁离开家去另外的城市读书,高中也在外面读。父母对我虽然大部分是放养式的教育,但他们对我的爱很丰足,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一刮风下雨他们就想:我家孩子会不会生病?听到我流鼻涕或打喷嚏就会担心:是不是感冒了?
太多的关注,是一层绵密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力之网。
有一次我跟他们说:“我有我的生活,你们有你们的生活,你们要找到自己的乐趣。如果你们没有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乐趣,这些注意力就都会放在我的身上,会让我有压力,这样我的生活也不会太好。”
我们得分清楚,我们常说的“爱”,它的浓度、强度、里边的成分,它的着力点在哪里,有没有扭曲?
看起来的“爱”,里面的成分有哪些,要想一想。不光是母子之间,夫妻之间也是,恋爱的时候很兴奋,刚结婚也觉得很好,慢慢地,你会发现,“爱”里面的成分有很多种,有些成分是很复杂的。
这个答案只有你们自己来找,只有开始考虑这些问题,才不会简单地就事论事。什么叫就事论事?就是孩子生病了就马上当病处理,或者想到妈妈为我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
你有没有考虑,这些突然爆发的力量是过去一系列的延续?过去常说,你跟一个人结婚,其实是在跟他的整个家族或者他的整个历史结婚,这个部分我们要慢慢看到并理解清楚。
我曾建议过你,不要太关注你的孩子。所以,当你一天内给我连写三封邮件,问我要不要换药的时候,我就决定暂时不回应你。因为你那个的时候是个疯狂迷糊的状态,也是崩溃的状态,这个状态跟你的孩子因为很小的事情跳起来大叫没有区别。
能量场和信息场是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和个体的限制而互相影响的。我只是通过邮件,就感觉快要卷入你们家庭的能量场了。我一旦再进入一点,那一刻又不够稳定的话,就可能会在我和家人的生活中复制与你们类似的场。
要好好体谅你的老公和孩子,这个场是以你们母女俩为中心形成的。
你(指听众母亲)有很深的恐惧。我们先要为自己活着,自己活好了,跟你在一起的人才能活得更好,你就不用总是去想女儿,她也不用想你。但大家想念或见面的时候心里是愉快甜蜜的,这是最好的状态。
最怕的是,家人不得不天天在一起,或不在一起,但时时刻刻地惦记着,又不是愉悦和平静的想念,而是强烈的紧张和焦虑,这就是彼此的干扰了,需要调整。
比较平常的关系是,平时没见面也不过度想念,没有强烈的渴望,但见到了挺愉快的。
* 转载请注明:摘自李辛《精神健康讲记》

李辛简介

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

著有:《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2015年,立品图书。《经典中医启蒙:一个中医眼中的生命、健康与生活》2018年5月,立品图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