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9.3分,看透问题本质,就这么简单

今天再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经济学基础》,别被名字吓到了,内容很基础。

而且看完以后,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问题,背后有那么多门道,以前经常羡慕别人看问题透彻,不过用的都是很基础的知识。

这本《经济学基础》推荐给你,你会发现看透问题本质,其实不难。

就像《手工入门课》一样,讲的都是最基本的经济学知识。

这也是我们读书会,之前经济学主题,看过一本书,它是曼昆《经济学原理》的简化版。

开篇就分享了十大经济学原理,基本上看完、吃透、理解清楚,经济学入门知识,都有个大概的认识了。

我一直有个理念,如果你真的想学某个领域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本入门教材,花几个月时间看完吃透,你就比有些大 V 懂得多。

只是没多少人愿意下这个苦功夫,用逆向思维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建立信息差的机会。

你们看我经常推荐书,上周又解读《脑与阅读》,9 期又读心理学,现在又说经济学,有那么多时间吗?能看得过来吗?

其实我每天看书的时间差不多,这些事并不是同时完成的,而是不同时间做不同的事。

就好像你出门经过 10 个站,但是车子并不是同时穿过这 10 个站台,而是一个个穿过的。

这也是一个时间管理的策略,不要想着马上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要允许事情被一个个解决,这样才能有耐心去做不同的事,同时又不会被事情淹没。

不管有多少事,事情肯定是被一个个解决,你只需要想办法解决眼前的事就行。

这样无论多少事等着你,你眼前永远只有一件事,这样做起来就没有压力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周六日只看闲书,有时候是小说,有时候是理论书,这里就是给大脑一个随机碰撞的机会。

只有碰撞,才能有机会把不同领域的知识串联起来。

说回今天的话题,这个是随缘专栏「路边经济学」,是把我在路上看到的问题,尝试用经济学知识去解读一下。

什么时候有灵感了,就什么时候写一篇。

先声明两个问题:

1,我不是学经济学的,只是读过几本经济学的书,对经济学感兴趣,肯定会有不对的地方。

2,另一个目的, 是想把看过的理论知识应用起来,不能只学知识,无法结合现实。

今天的问题是:快到家时下雨了,要花钱坐车吗?

前两天我下班回家,本来是骑自行车,结果骑到一半下雨了,翻开包发现忘带伞了,想着也没多远了,骑车冲回去就算了。

结果下坡的时候遇到一个快递小哥逆行,吓我连忙刹车,一个摆尾共享单车的后尾轮胎又掉了。

这简直就是一个默剧短片剧情了,不过马上接下来是休息人,依然没有影响我的心情。

顺着树往回走,雨越下越大,有一段路灯还坏了,有车子路过,我都不敢走出去,只能站在路边等车走完才继续走路。

这个时候路边经过一辆出租车,🚕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问题,快到家时下雨了,要不要花钱打车?

越思考,越感觉这里有很多门道。

快到家时下雨了,要不要花钱打车?

通常的回答是不要,当你追问的时候,为什么不要呢?

会引出很多知识点,第一个肯定是沉没成本。

你已经淋湿了,已经走那么远了,这些付出都是无法回收的,继续走起码这个车费省下来了, 如果最后打车,前面不就白付出了。

第二个是囚徒困境。

我马上快到家了,不想再花这个钱打车,但如果我出发前,就有司机找我,说便宜点拉我,我可能会愿意。

这里就会陷入困境,我宁愿淋雨也不想花钱,问题是我能抗多久。

司机也会陷入困境,宁可不拉我,也不会想降价,问题是他能抗多久。

这里只是代入情景,假设只有我和司机的情景,经济学只有在具体情景下,才可以讨论。

第三是均衡博弈。

我和司机就是在进行博弈,他降价拉我,我不想淋雨打车。

谁都想利益最大化,当两个人僵持的时候,就会陷入”那什均衡“,司机想赚钱,我不想淋雨。

就是看多少钱双方才愿意,这里又牵扯到价格博弈。

通常在这个情况下,一口价的决心,才可能击穿对方防线。

如果只有一次博弈,钱给得越少越好,不行就拉倒,可能会接受坐车回家,也可能不接受淋雨回家。

如果是多次,以后还会下雨,我就不能出价太狠,以免他未来不肯拉我。

第三是供需市场。

如果有很多我这样的人,打车就是一种需求,于是就有人来满足需求。

这里就形成了打车市场,早期都是自由讲价,双方达成共识一次生意就完成了。

如果只有一个司机,就会在市场形成垄断,价格就由他说了算。

如果有多个司机竞争,市场的力量会慢慢压缩掉所有的利润,只剩下合理的价值。

第四是价格管制。

早期黑车很多,也出过不少问题,后来国家开始整顿,用规范的出租车,代替原来的司机市场。

由国家对出租市场进行垄断,并且给出指导价格,这里就引出了公共基础服务市场。

当价格无法显示实际需求时,就会出现高峰期打不到车,平时车拉不到人的现象。

就拿下雨天来说,打车需求肯定很多,但是司机可能赚到钱就回家了, 因为什么时候打车价格一样,这些钱不足以打动他出车。

无论需求多少,对他来说都一样,因为价格是固定的。

这个就是价格管制带来的问题,司机出车意愿不强烈,乘客想花钱也打不到车。

甚至会出现,太近拒载,太远不拉的现象,因为钱都差不多,个人意愿会降低。

第五是市场竞争。

这也是目前我们才看到出租车市场格局,通过引入竞争,才能打破过去的垄断,丰富出行市场的格局。

有共享汽车,有出行专车,近的还有共享单车,另外,还有地铁,公交基础交通,满足人的不同需求。

每个价格,每种类型, 每种需求,都可以被灵活满足。

这就是市场竞争的好处,让价格表达需求的意愿,使用不同的方式去满足需求。

这就是路边经济学看到问题背后关联到的经济学知识,身边还有很多问题, 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

但是经济学,最喜欢的就是事后分析,而很难做到事前预测,这个跟心理学很像,说起来都对,做起来啥也不行。

所以,类型的领域知识,更多的还是帮我们提供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框架。

具体还是要看具体情况,个人诉求,成本控制来做决策。

··················鱼堂主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