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汉字 第三十二课 有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有无的“有”字。

有yǒu 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

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本质意义:存在的状态。

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存在、取得、获得、占有、等候、等待、发生、呈现、产生;用在“人”、“时候”、“地方”前面表示一部分;表示不定指;表示过去的(时间);用于某些动词前组成套语表示客气;相当于“或”,或许;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念yòu 通“又”。

甲骨文“又”像伸手抓持的样子,是“有”的本字。《説文解字》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

本义:抓、持,持有。后加“月(肉)”造“有”,突出“手持肉食”的形象。

在远古时代,肉食是生存资料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因此古人以“拿着肉”表示“持有”的意思。

篆文“月”与“肉”字形仅有细微不同:

“月”字内部是平行的两横,

“肉”字内部是“仌(bīng)”(两“人”相叠)。

但二字后来都简化成“月字旁”。

所以,汉字的“月字旁”有部分表示“肉”。

“有”下面的“月”是“肉”的意思。

在中国的哲学里“有”与“无”是最基础的一对概念,

用以描述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

老子在其经典的哲学著作《道德经》里提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话的意思是:

“有”与“无”是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最基本状态。

思想意识从没有任何概念开始识世界上的所有事物。

在认识程中产生的概念是进一步认识万事万物本质规律的基础。

所以,对事物没有任何概念(无)就会引发人们探索的欲望。

对事物有一定的概念(有)又会进一步刺激人们深入研究,

获得更接近本质的认识。

(有和无)这两个思维过程都以认识事物为目,

只是不同阶段我们给它们不同的名称。

结果都是获得对事物更深入的认识。

对未知事物的认识发展产生了概念。

对这些概念继续研究思考,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不断地发展认知是我们理解纷繁复杂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的必经之途,

也是思想之美的本源。

老子认为:“有”与“无”是(思想)变化发展过程的两个状态。

在刚接触时对未知事物完全没有概念——这是人们认识所有事物的开始。

通过认识,对新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就会产生相应的概念。

但概念并不是认识的最终结果,而是更深入认识的基础。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入,永无止境的。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宝贵之处不在于知识技能的高下、不在于智慧的深浅、不在于所创造的文明有多辉煌,而在于是否具备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持续发展的能力。

能够不断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发展的思想才具有生命力,

才是有智慧的思想。

所以,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的“”既指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知发展,

更指具有“玄之又玄”特征思维的美妙。

思维之美不单是思维结果的精妙绝伦、叹为观止,

更是思维过程不断发展所展现的生命力。

老子道家对思维发展“有”“无”转化,“玄之又玄”的理解

和儒家学而不止,时刻求新的思想不谋而合。

《论语》讲:

学而时习之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大学》也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学与教是儒家实现“玄之又玄”的途径。

《论语》中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就是“好学”,

对弟子的最高评价也是“好学”。

众弟子中只有最优秀的颜回被孔子评为“好学”。

不断学习吸收是一个人、一个种文化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则是“玄之又玄”学习吸收的结果:思想与文化获得发展。

所以我们看,最有生命力的两种思想: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同样重视教育与应用。

道儒合一的中华文明在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

不但在过往有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当今仍然保有蓬勃的生命力。

比较其他曾经辉煌一时的文化思维,

中华传统文化思维的生命力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许多有影响力的文化思维尽管有一时的光芒,却被历史无情地淘汰。

例如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的两河流域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成吉思汗的蒙古、近代的日不落帝国、第三帝国、苏联等等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盛极一时的文化倒下之后,再也没有重新崛起。

相比之下,经历多次劫难的中华民族重新崛起,从来就没有人怀疑!

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思维具有不断从“无”到“有”,

从“有”到“无”的真正生命力:

既能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

又能吸收外来文化思维的精髓,

包容并举。

在这种文化思想指导下的中华文明历久如新、青春常驻,

展现出最伟大文明的众多美妙特质。

虽然,

在明清时期,经过几千年文明发展的中华文化由于积累了及其丰富的文明成果,“有”的东西太多,渐渐偏于守成,把“有”看成是结果,

忘记了当下所“有”的文明成果,不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状态。

丢却了“无”——对未知和未来之“有”的探索。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西方国家,

正因为之前匮乏的科学和社会文明,对“有”有着强烈的探求渴望。

此消彼长的结果是:

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在西方,而不是拥有更丰厚社会文化积累的中国。

这一错失,让我们在随后的几百年里全面落后于欧洲。

所幸,

中华虽然暂时落后近两百多年,但底蕴仍在。

绝不气馁,永不低头的精神丝毫没有减损。

通过仁人志士近百年的努力追赶创新。

我们再一次从“无”到“有”,从一穷二白,到经济科技文化全面腾飞,

硬生生把14亿体量巨大的中华带入现代化国家的前列。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犯同样的错误。

将拥有当成永久。

在拥有了财富、知识之后不思进取,消极守成。

已拥有的事物,没能成为继续扩展能力,丰富人生的基础;

反而成为限制发展,制约人生的枷锁。

这是极为可惜的事情。

所以老子提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以“有”为基础促进发展;以“无”为发展的方向。

提醒我们,要保持发展的过程,不要执着于过程中的状态。

样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达到更理想的高度。

今天,我们学习“有”字,

通过《道德经》对“有”和“无”的论述,发掘“有”的智慧。

希望我们的分享能给大家启迪,

正确地理解“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状态。

在生活中做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不断地追求“有”,而不被“有”所制约。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0)

相关推荐

  • 文化自信,任重道远

    文化,字面理解就是文而化之,是人类所有行为活动的文字概括,内容包含衣.食.住.行等人类全部精神活动.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经验成果就是文明.下面要讨论的是几个关于文化自信方面的问题. 一.我们缺乏文化自信 ...

  • 创建观念学亦须定义始(二)吴青萍:定义的...

    创建观念学亦须定义始(二) 吴青萍:定义的(思想!)本质意义即是概念清晰.而概念清晰则是思想思维是否准确有效的基础.如此道理虽然在一般的哲思好者都能确认赞同,但一经直面实际,却又往往很难贯彻践行下去. ...

  • 文化与文明在概念上的区别

    文化与文明在概念上的区别

  • 正解汉字 第三十四课 传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传播的"传"字. 传(傳)chuán形声字,亻(单人旁)+ 專(专) ...

  • 正解汉字 第三十五课 国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国家的"国"字. 国(囯.國)guó会意, 从"囗&quo ...

  • 正解汉字 第三十课 忠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忠心的"忠"字. 忠zhōng形声.从心,中声.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 ...

  • 正解汉字 第三十一课 友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朋友的"友"字. 友yǒu会意,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 ...

  • 正解汉字 第三课 习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习"字. "习"甲骨文上下结构,上半部分是 ...

  • 正解汉字 第三十三课 信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诚信的"信"字. 信xìn会意,从人,从言. 金文字形:人+言,表示 ...

  • 学八字第三十二课:了解何为盖头和截脚。

    华朗易经  所谓的盖头,就是干克支,如甲辰.甲戌.乙丑.乙未等,如果日主是甲或乙,在大运或流年中再遇到这样的干支,就要注意可能有破财或配偶被夺的现象发生,因为土为木的财,有比劫直接克财,就意味着有人盯 ...

  • 秦东魁:《语言正能量》第三十二集

    秦东魁:<语言正能量>第三十一集

  • 「愙斋书法」详解颜体笔法三十二式,一定不能错过

    「愙斋书法」详解颜体笔法三十二式,一定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