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豳风
相关推荐
-
【走进诗经】方伟|(七)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七)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文治武功集一身的周公 公元前1043年,结束一个旧时代,开启一个新时代的周武王去世了.武王去世时多大年纪?有人说,文王十五岁生武王,文王九十而卒,那么,武王即位时就是七 ...
-
《豳风》如何讲述“东西差异” 韩亦
韩亦 . <诗经>的十五国风中,所描写的社会文化各不相同. <周南><召南>比较接近大小雅,因为这是两位伟大的政治家周公.召公分头治理的地方,制度方面更为先进. 离 ...
-
《诗经·国风·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译文翻译赏析
诗经·国风·豳风·伐柯[概要]砍柴需要斧头,娶妻需要媒人.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注释]01.伐:砍伐02.柯:草木的茎枝或斧柄03.克:能够 ...
-
《诗经》155 国风 · 豳风 · 鸱鸮
演播:白云出岫 鸱鸮 鸱鸮鸱鸮, 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 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 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 ...
-
诗经-风-国风·豳风7篇(原文译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 ...
-
习《诗经》之《国风·豳风·七月》其一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流火即天空中的火星向西偏斜: 九月即公历10月中下旬左右,将进入11月,因此要准备御寒的衣物. [农历七月左右,那颗看着有些发红的火星就开始向西山那边撇了,秋老虎还是那么厉害.可 ...
-
习《诗经》之《国风·豳风·七月》其四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场:是打谷的场地.圃:是菜园.春夏做菜园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场地,所以场圃连成一词. 纳:收进谷仓.稼:古读如"故".禾稼:谷类通称.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 ...
-
习《诗经》之《国风·豳风·七月》其三
五月斯螽(中)动股, 斯螽(zhōng):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旧说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动股"言其发出鸣声. 五月斯螽两股相切而发声. [是什么祸害庄稼呀?--蚂蚱,为什么不 ...
-
习《诗经》之《国风·豳风·七月》其二
七月流火,八月萑(环)苇. 萑(huán)苇: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以做箔. 农历七月火星向西偏斜,八月芦苇高高长成待收割. [春天过后那就是酷夏,万物生长靠太阳,到了八月池塘河边的芦苇长得 ...
-
周日《诗经》课堂 ||《豳风·东山》/薛红诵读/闻天语解析(442期)
天语说: <诗经>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其主要原因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口头创作.它充分地显示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它的题材广泛,真 ...
-
周日《诗经》课堂 ||《豳风·七月》/薛红诵读/闻天语解析(第533期B)
天语说: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极少.而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