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浦笔记:盘中共解青菰粽

中国人特别讲究节气。一年中有三大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十二月三十春节过年,实际上,讲得都是吃吃喝喝的事情。今天这篇文章,我不谈中秋节,也不谈春节,只谈端午节。
何为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天长节等。这个节日,是汉族的一个传统佳节,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开始的意思,初五,就可称为端五;农历又以五月为午月,因此,五月初五就可称为端午节。
端午节有很多传统的习俗,比如:祭龙、挂艾草、挂钟馗像、煮咸鸭蛋、蒸大蒜、躲午、击球、荡秋千、戴香囊······我认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包粽子、吃粽子。
说起端午节,我清楚地记得,早些年,老家有一首流传久远的歌谣,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粽子,又名角黍。
“渚闹渔歌响,风和角黍香。”魏晋《风土记》载:“仲夏端五,烹鹜进筒粽,一名角黍。”由此可见,一千多年以前就有了粽子。
至唐代,食粽子之风已很盛行。段成式在《酋阳杂俎》中记有“庚家粽子,白莹如玉”之句,说明了唐代长安城内粽子的制作、销售已很普通,且品种繁多,有筒粽、菱粽、七巧粽等多种花样。到了宋代,粽子制作愈发精巧,花样品种蔚为大观。
《西湖老人繁胜录》上说:“天下惟有是都城将粽子组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采缕碧云粽,香粳白玉团”,指的是白粽子。食用时撒上白糖或淋上蜂蜜即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大文豪苏东坡平生爱食粽子,他诗云:“不独盘中见芦橘,时于粽里得杨梅。”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有“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佳句。
追溯食粽的习俗来由,不外乎有两个传说。一跟大诗人屈原有关,第二个与伍子胥有瓜葛。但,民间最普遍最多的说法还是祭奠屈原。
随便找首诗佐证一下,端午节,到底是祭祀屈原,还是伍子胥,答案不言而喻。
“节气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小时候多次,听老一辈讲起过,屈原因忠心直谏被流放,三年不被传见。这时,秦国出兵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屈原极度悲愤,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这天,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跳进汨罗江,自沉而死。闻报而来的人们纷纷划船去打捞屈原的尸体,但是没有捞到。人们怕鱼吃掉他的尸体,于是包粽子投入江中。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就是这么来的。
粽子不仅可以入诗,还可以入画。
齐白石喜欢画粽子。1954年,他作的一幅“粽子”中,以浓淡赭色,用大笔涂出一个个的三角形,分明是熟粽,再以浓墨画系绳草,粽子或聚或散,充满了变化······
南方包粽子多用笋叶,或箬叶,或菰叶。笋叶,菰叶,一般人都知道。什么叫箬叶?南方的一种竹子,叶大而宽,可编竹笠,又可用来包粽子。
近日看书,我惊奇地发现,嗜爱板浦醋的清朝文人袁枚《随园食单》一书中,有文字记载:“取竹叶裹白糯米煮之。尖小,如初生菱角。”
粽叶的材料因地而异。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用一方叶。”
而我的老家板浦一带,和南方大不一样,包粽子,用得却是苇叶。苇叶,芦苇上的叶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包粽子时,要用三四片重叠起来。
这种新鲜的苇叶,去菜市场里,逛上一逛,市场里,随处可见。若不想花钱,有空闲的,可以去河边采摘。
“樱桃好吃树难栽。”
粽子虽好吃,但做起来,却难度不小。
包粽子过程着实繁琐,今写出以飨读者。首先,要将买来或采摘来的苇叶,回家先放入开水煮上一下,然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其次是准备粽子里的馅料。馅料有荤素之分,荤的猪肉,鸭蛋黄,火腿;素的蜜枣,红枣,赤豆,花生;就口味而言,粽子的味儿,有甜的,有咸的;将荤素馅料置于粽叶中,再用细棉线捆绑,裹成各种形状。依其形状,有筒粽、菱粽、锥粽、三角粽······形态各异,花样繁多,独具匠心。
粽子包好后,再放进锅里,煮上几个小时,便大功告成。包粽子的主料是糯米。
我们老家板浦这一方人寻常的吃法,粽子煮熟了以后,解开细棉线,剥开碧绿的粽叶,蘸糖吃。我崇拜民间的味道。粽子也像老家的豆丹、凉粉、小脆饼一样,有我特别喜爱的民间之香。尤其是粽子的独特芬芳,一直荡漾老家的这块土地之上,也荡漾在我的心间。
端午粽是端午节的美食。
只可惜,近几年,母亲年纪大了,实在包不动了。妻子又整天忙碌于工作,无暇包粽子。我家的粽子,皆由岳母代劳了。岳母擅长包粽子,包出的粽子,精巧玲珑,个头大小一致,姗姗可爱。粽子适宜热吃,趁热剥上一个,热腾腾,香喷喷,入口且糯而不粘,油而不腻。好吃的很,可谓:色、香、味三绝。
“浓情端午,粽香校园。”我所在的单位(板浦实验中学)食堂,每年学生中考期间,必然包粽子。“粽”与“中”谐音,有“高中”的寓意。
现在的端午节,逐渐被重视起来,成了法定的假日,真是可喜可贺!
文章的题目,暂且借用一下,陆游的诗句:盘中共解青菰粽。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连云港板浦人。喜欢写作、看书。偶尔发表文章。

(0)

相关推荐

  • 中学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

    中学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 指导思想: 通过"扬传统文化.尚和谐自然"主题教育活动,以年级为单位,通过诗歌吟唱.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各类体验活动,加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引导 ...

  • 板浦笔记:春燕归巢

    近日看书,发现文人墨客拿燕子入诗极多,其中不乏经典句子.譬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千百年来,被无数读者所推崇,堪称千古绝唱. 我也是刘禹 ...

  • 板浦笔记:古镇的老井

    我不止一次的认为,这些年,老家古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井. 李汝珍故居东院里,有一眼老井,布满了苍绿的青苔.说到这老井,自然不能绕开李汝珍.井名取自人名.古镇人都亲切地温暖地把这一眼水 ...

  • 板浦笔记:小巷夏日风情录

    记忆中,苏北老家板浦最富有魅力的,莫过于小巷夏日里的风情. 多雨的夏季,小巷中,时而飘着细细雨丝,即柔美又柔情.幽巷深处,住满人家,清一色的青砖瓦房,朱红漆门铁环.偶尔,传来一深宅大院的木门,&quo ...

  • 板浦笔记:清明踏青

          四月五日(有时为六日)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清明一词有"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之意.每到清明,气清景明,山清水秀,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万物明媚,春意正浓,是最适宜出 ...

  • 板浦笔记:小镇春色

                                                          春天,哪里春色最撩人?有人说灌云伊芦梅园,有人说连云港花果山,还有人说海州桃花涧······ ...

  • 板浦笔记:小肉狗(千头鱼)

    苏北古镇板浦北门口,有一家闻名遐迩的特色酒店,招牌上书,"黄大刀美食城". 这家美食城,除了豆丹.香肠.大刀面出名,还有一道特色菜,广为人知. 什么菜? 小肉狗,这种鱼,名字听起来 ...

  • 板浦笔记:桑葚情

    说实话,我有个怪毛病,喜欢回忆.以至于,我花常长时间坐在书房,拧开台灯,在灯下,泡上一壶浓茶.书房,早已香气四溢,在茶香的氤氲中,静静地.频频地,回忆过去.回忆的内容,无非是儿时,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 ...

  • 板浦笔记:古镇黄生发大刀面

    我的老家千年海州古镇板浦,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千年饮食文化古镇.一直以饮食荟萃.风味小吃众多.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为特点,在苏北海属地区闻名遐迩.如香肠.小脆饼.麻花.发糕.凉粉.豆丹.钢盔饼. ...

  • 板浦笔记:闲话锅巴菜

    说来好笑,饮食史上有一道菜,和我老家的板浦豆丹,一模一样,皆是化腐朽为神奇.有好奇心的人,一定会问,是哪道菜呢?莫急莫急,老家谚语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且听我慢慢道来,乃锅巴菜也!锅巴?搞没搞错?难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