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你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吗——沅江边上采蒿人
近年来,沅江边没有见到卖泥嵩的人了,你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吗?吃过泥嵩的人都转一下好么!

“正月泥,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春节前后是采挖泥蒿的黄金期,带着这句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在江南的细雨中我沿江而上去江边寻觅卖泥嵩的人。


记得两年前,我在沅江边拍下了这组镜头,湖南沅江常德河段春申阁码头,两条木船船顶各自摆放着刚运来的近1000斤泥蒿,两家船主系汉寿县上岸渔民,两年前改行做起了泥蒿生意,他们抓住春节这一时节不休息,大年初二就前往岳阳采挖泥蒿,近1000斤泥蒿经过除叶整理后约有300斤净,春节期间泥嵩走俏,零售能卖上10元一斤的好价钱,他们为自已每人每天能赚上100多元辛苦钱而感到满足。更让他们感到高兴的是泥蒿已成为当地人们舌尖上的一道美味野菜。


泥蒿多生于水边堤岸或沼泽中,野生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泥蒿以嫩茎供食用,其脆嫩、辛香、风味独特。
泥蒿又名萎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记载:萎蒿“气味甘无毒,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聪目明、不老”。自古以来,蒌蒿都是民众在荒年,青黄不接之季的度命之物,宋代诗人苏东坡即有“蒌蒿满地芒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名句,食蒌蒿之习古已有之。


入秋至次年清明,是采蒿人忙碌与收获的日子。此时,沅江河边热闹非凡,采蒿人的乌篷船船顶堆放着绿绿的、嫩嫩的的泥嵩,淡化了城市车来人往的视觉冲击。让人感觉春天的生机。
泥蒿在沅水流域要数岳阳的野生泥蒿最多、最壮。常德至岳阳近五百里水路,卖嵩人要用3天左右时间才可以赶个来回。像这样来回赶路,大半年时间,他们一般要走20多趟,总计行程近15000公里,其艰辛可想而知。


如今,鸡鸭鱼肉,山珍海味,都已走进普通民众的厨房,丰富的吃食,令人应接不暇,大有吃食疲劳之感,于是,追求新巧,寻求野趣,却成为时尚。泥蒿炒腊肉、清炒泥蒿、凉拌泥蒿等成为如今人们舌尖上的绿色食品。
船头劳作、船舱食宿,一条乌篷船便是他们温馨的家,每年有大半年时间,不管是吹风下雨,还是雨雪天晴,他们都习惯了怀揣着泥蒿梦,蜗居小船听涛而作、枕江而眠。

近年来,沅江边没有见到卖泥嵩的人了,你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吗?吃过泥嵩的人都转一下好么!
正青春蓝其儿车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