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2018年第12期(总251期)乡风民俗 屯堡打铁业的兴衰

柴建奇 提供

屯堡打铁业的兴衰

——任君黎

洪武年间,朱元璋调北征南,一时间黔中安顺战马嘶鸣、金戈林立。因战事需要,大批制作兵器的铁匠随军聚集。工匠们在征南大本营傅家寨点燃熊熊炉火,夜以继日赶制大批长柄刀、短柄刀、腰刀、镋钯、马叉、狼筅等兵器。平定云南梁王之乱后,朱元璋变“调北征南”为“调北镇南”,实施“移民实边”政策,各路迁徙而来的移民开始垦荒造田,围坡筑地。铁匠们除了一部份留在傅家寨,其余的遣散到今天安顺城周边,在普定偏坡寨、七眼桥镇老塘关以及头铺等地安置下来,从打造兵器改为打造板锄、镢头、镐锄、镰刀、马掌、抓钉、火钳等工具。

柴建奇 提供

屯堡的打铁匠们赴安顺前都经过严格挑选,功夫老道、承师敬业。都说:天下行业有三苦——撑船、打铁、推豆腐。屯堡民间的打铁匠们不惧寒暑,起早贪黑吃苦耐劳。屯堡土语形容铁匠生活:“敲叮叮,吃丁丁,身上穿的烂巾巾;打一点,用一点,衣裳烧成烂眼眼。”

早年,屯堡手工铁器的原料要先用铁砂冶炼成生铁坯,再经过二次冶炼成“熟铁”;中间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来不得半点马虎。屯堡乡村至今还有“一劁二补三打铁”的说法,也就是说阉猪一个人就能完成;补锅要一人扯炉一人补漏;而打铁要备办铁炉、风箱、铁墩、大锤小钳、铁砧锉刀、钢剪火夹等工具,最少三个人才能搭成一个铁匠铺。学打铁者从未成年时拉风箱、泥炉台开始,从小锤到大锤,从铲、捶、磨、锉到淬火、焊箍,工艺繁杂。三年五载过去,也只能说略有所成。民谚云:“打铁要靠本身硬”,身子骨差的,吃不了这份苦。除体力强壮外,打铁还要有悟性耐性。如果只会使用蛮力,就掌不了钳子、带不了徒弟,只能赚个“笨锤”的绰号;如再做错事,就是“铁匠死得不闭眼——欠锤”了。

柴建奇 提供

打铁既讲究技巧,自然也讲究师传。往往是徒弟烧火,师傅钳铁。一块生铁放入炉中烧红,师傅用大铁钳子夹出来,徒弟心领神会,操起大锤开始锻打。师徒配合默契,大锤小锤一来一往,轮番起落。师傅边打边瞅,不时再煅烧、再锻打……如此重复若干次,估计差不多了,师傅用小锤再敲打敲打边边角角,打量一番,便随手扔进身边的水盆中,“嗤”的一声,热气翻滚,一件铁器始告初成。

由于承袭有道、恪守行规,屯堡铁匠们打造的铁器做工优良,不崩边、不夹灰、不软口,经久耐用。不但满足本地生产生活需要,还一度引来云南、四川的马帮、客商前来采购。凡川滇买办过来,屯堡人皆好肉好酒招待。一来二去混熟了,便有了“云贵川,如哥仨”的说法,三省内皆称“老乡”。

柴建奇 提供

过去,有铁匠的屯堡村寨,每年都要隆重祭拜行业的保护神——“老君爷”。老君爷即太上老君,道教之祖。屯堡民间传说中,老君爷骑一青牛,“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神通广大。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二月十五(老君爷诞辰),以及铁匠们开炉打铁之日,打铁人家都要杀鸡摆酒,倒上米,点起香蜡纸烛,用铁锤郑重敲击打铁的铁墩三下,念起敬供的说词:“混元初始道为尊,清浊有分出乾坤。太极两仪生四象,掌中包罗是老君。怜悯众生人间苦,又在凡尘冶五行。度得轩辕升白昼,常施法道救苦情。骑牛常在村前转,短笛渺渺奏仙音。辟地开天为教主,炉中炼丹有乾坤。先天而老后天生,借李成形得姓名。炉内炼丹掺戊己,炼成仙丹得长生……”恭请祖师爷下凡享用大家的敬供。

屯堡铁匠祭拜老君爷,目的有二:一是求祖师保佑货源不断,生意兴旺;二是保佑铁匠平平安安,别被热铁及炉火烫伤,别让跳出的铁屑泚了眼。

柴建奇 提供

柴建奇 提供

解放前夕,屯堡打铁业进入鼎盛时期,铁匠师傅们广收门徒,头铺、关脚、麒麟屯、二铺等地相继开有打铁铺,带旺了地方经济发展。据老辈人描述,当时到安顺采购铁器的马帮络绎不绝,光是割马草卖的半大娃,每天靠一挑马草都能养活自己。

解放后,各个乡镇都兴办了农具厂,成立了生产合作小组。所有从事打铁的匠人都吃上了商品粮,新鲜自豪的同时,积极性大增。农具厂生产的农具由政府统一销售,相关部门配给了燃量高的焦炭,打铁水平也由此上了一个新台阶,摸索出了新的工艺。有老人回忆,当时农具厂贴春联,上联是“休赞老君炉火旺”,下联是“喜看新手技称精”;横联:“红红火火”。

柴建奇 提供

1966年,安顺西水关成立三刀厂;三刀,即菜刀、剪刀、皮刀(或砍刀)。由于强化质量意识,完全按照标准规范操作,产品刀刃锋利、刀柄紧实、做工精细、经久耐用。“安顺牌”、“古剑牌”和“宝剑牌”三大品牌产品一度行销全国,供不应求。据说当时想买一套安顺三刀,还得讲关系、打招呼。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沿海生产刀具的作坊和企业逐渐向现代化、机械化发展,所产刀具规格动辄上千种,集研、炼、产、销及售后服务一条龙的大品牌“十八子” “张小泉”等渐次垄断市场。安顺三刀的发展与时代脱节,不复昔日辉煌,红火了六百多年的屯堡的打铁业也渐至没落。如今,屯堡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打铁业已无人接替。也许不久的将来,铁匠这个职业将会从屯堡人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但是,打铁匠的匠心、勤苦和智慧不会随之消逝,而将与拜祭“老君爷”的习俗一起传承下去,演绎出新时代的传奇!

柴建奇 提供

柴建奇 提供

柴建奇 提供

· 作者简介

任君黎:女,笔名:紫荆,贵州安顺屯堡人,现居广州。七零后、商人、文艺小资达人。文字散见于各报刊杂志,贵州屯堡文化研究会会员。个性耿直麻辣犀利,嬉笑怒骂至性至情。

本日历由《屯堡公社》公众号设计制作

授权《文化安顺》发布

(0)

相关推荐

  • 行走的乡愁之“铁匠情怀”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小时候听老人们讲,咱殷家村的祖先英武刚强,个个孔武有力.拔山扛鼎,一身使不完的好力气,从那时候就开始打制铁具.在那些更朝换代.战乱纷纷的年代,有战争 ...

  • 赵进斌:打铁匠

    消失的乡愁 打铁匠 赵进斌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农村中度过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广大农村,"六亿神州尽舜尧".公社是棵长青藤,社员都是向阳花.五六亿广大人民公社生产队的社员们脸朝 ...

  • 难忘幼时打铁声:叮叮当当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集市上,见过打铁的.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至今难忘. 打铁是一种古老原始的锻造工艺,在以前农村非常普遍.通常打制的铁器有锄头.钯头.镰刀.菜刀等农具和生活用品. 铁锤撞击着铁器,发出的声 ...

  • 打铁

    打铁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晚期,铁器制作就已经极其兴盛:到了战国末年,进入了炼铁和铁器制造的黄金时代.众多的考古新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历史上我国冶铁技术非常成熟而趋于完备 ...

  • 散文天地 | 潘兵华:渐行渐远的铁匠铺

    渐行渐远的铁匠铺 潘兵华 老街的铁匠是父子俩.老铁匠姓许,是旗杆潘一户人家的上门女婿,儿子随母姓,姓潘名享安.潘享安比我大三岁,和我同辈,我与他还是初中同学,他读完初二就辍学回家帮父亲打铁. 这对父子 ...

  • 散文《铁匠铺 马掌炉》 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在上个世纪未,70年代初,镇里有两个铁匠铺.马掌炉. 铁匠铺.马掌炉,都是与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业.在解放前,它是镇里主 ...

  • 消失的“打铁匠”

    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那时大队的社员们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在田间手拿锄.镰.镢,在沟.渠手握铁锨.洋镐等同呼吸共命运,战天斗地,大干快上的干劲十足.而社员们使 ...

  • 【云峰故事会】龚增元 | 老 张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云峰诗友会|麻城文化|学苑新苗|故事会|散文空间|校园新风|举水晨读|视频汇 ...

  • 古镇铁匠尹爹爹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汉川的最西边,有一个古镇,名字叫垌塚. 乡下的集市早,天刚亮,人们就在各自的地盘摆摊设点. 尹爹爹走 ...

  • 第1172期 || 吴吉祥:我跟师傅学打铁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丽梅赏析: 人工打铁在我们的眼中已经是一种古老的工作了,已经被机器锻造所代替.但是回望历史,人工打铁这种工作远 ...

  • 《行摄生活》-147【打铁】

    - - -指尖上的山西 056 打铁 寻找铁匠的路很是曲折,几百公里巡回都是失望而归.铁匠铺有,但全部改良为器械辅助人工,再也听不到那富有节奏感的叮叮当当声. 车行保德县,推杯换盏之余又出遗憾之语,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