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50条-52条

伤寒论学习小组讨论记录

主持人:佳明老师

林佳明: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林利城:脉浮紧,身疼痛,是太阳伤寒证,当用麻黄汤发汗。尺部脉迟,是经脉气血不畅的表现,因尺脉主阴血,迟象示不足,所以尺中迟为营血不足之象。血汗同源,营血不足,虽有表证,亦不可汗。因汗耗营血,更伤其正。

陈小芳:50条,倘若脉浮紧,身疼痛,应当属太阳伤寒,麻黄汤主之。若尺脉迟者,陈士铎的《脉诀阐微》说:“迟为困乏,迟者言俟之而不能进也。行百里者半九十,非迟之谓乎?是其力乏神困欲进而不能,非可进而不肯进也。”意思是脉进无力,即为里虚,气血推动无力,脉行不接。若再予汗法,则使气血随津液亏耗,愈发亏虚。

林佳明:一,文意。脉浮紧者:寸关尺三部脉浮紧的外感病。邪有六淫,太阳病有多种,但从能量角度,实际只分寒热两种,热性的脉浮数,寒性的脉浮紧。因此,此处“脉浮紧者”实际是概括寒性的一切太阳外感病。

法当身疼痛:依据发病规律,应当身体疼痛。前面已经多次分析,本病内伤在阳,外感寒邪,经脉凝涩不通,因此,理当身体疼痛。

宜以汗解之:适宜用麻黄汤发汗解除寒邪,打通经脉凝涩。

假令尺中迟者:假设尺部脉像滞涩的病家。此处“迟”,不是指迟脉,而是对滞涩脉象的描述。滞涩是阳虚阴气不足的脉象,因为阳虚又阴弱,自然血流滞涩。若是阴虚阳盛,血流畅通,自然之下感空,是虚脉。

不可发汗:不能用麻黄汤发汗。
  

何以知然:为什么说是这样呢?
  

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因为“滞涩”脉象,反应荣气不足,血虚的缘故。发汗法的原理是:通过振奋心阳,增加血流量,在太阳经层面,通过发汗和正气驱赶,使病邪随汗液一同排出体外。现在荣血不足,汗源不充,不可发汗。若强行发汗,不但不能排邪,反而加剧阴虚,引寒邪入里,产生变症。

林利城:是有虚象,故不能发汗

林佳明:对的

林佳明:二,诊断意。本案是仲景说教条。和四十九条并列。前条是界定太阳温热病的判断、病机、治疗原则,本条是界定太阳伤寒病的判断、病机、治疗原则。或问:邪有六淫,外感病有多种,为何仲景只讲两端?答曰:邪虽有六淫——寒、风、热、湿、燥、火,实分寒、热两端,太阳寒证脉浮紧,太阳温热脉浮数,故仲景只讲两端,且提纲语只说“脉浮数者”、“脉浮紧者”,以示概括,不言六淫病名。

本案的学术价值有四。

其一,确定寒性太阳病诊断的两个重要标准:脉象浮紧,症状体痛。

其二,确定寒性太阳病的治疗原则:以汗解之(汗解)。

其三,寒性太阳病满足汗解的条件:荣血(汗源)充足,三部脉都浮紧;若尺脉滞涩,表示荣血不足,不可发汗。

其四,明确阳盛阴虚的脉象是虚脉,原因是阳盛血流则通畅,阴虚则指下感空;明确阳虚阴不足的脉象是涩脉,原因是阳虚则血流不畅,阴虚则更加滞涩。

陈小方:此处的脉迟当属太阳寒证?

刘敏:对50条理解:脉浮紧为表实证,表实证有身疼痛表现,是因为寒邪束表,营阴郁滞,用汗法为正确的治法。如果出现迟脉迟,不可以发汗,因为尺脉主里证,迟脉提示营血不足,则为虚证,所以不可以发汗,发汗则伤营血。

林,那么这种情况用什么方子比较合适呢?桂枝汤合适吗?

高一萍:脉迟涩反映出本证有营血虚的一面

梁天:我对第50条的理解

脉浮紧,此为太阳伤寒表实证,故之会有周身酸痛,治当以汗解。但这也不是完全,我们还要根据脉象上区分。脉仅寸关浮紧,尺部脉不紧而迟弱,是因里虚,营气不足,血少,不可发汗,应考虑用温养血脉兼解袭邪的方法。这里提示我们,祛邪时必须顾正。

高一萍:表兼里虚,不可发汗,50条可用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林佳明:51,52是说的同一个意思的,有省略的表达,还是有伤寒表实的时候才可以用麻黄

林利城:脉浮,提示病在表,表证应从汗解,这个“宜”,我觉得是“比如”的意思,就是说麻黄汤是发汗的一个代表方,然后还有桂枝汤等等。

林利城:51条,该条论述了表里定位的问题,但见浮脉,知有表证,宜汗解之。无论久病新病,有表先解表,把握发汗的力度即可。

刘敏:对51、52条理解:脉浮者,病在表,说明有表证,同时脉是浮的,所以可以发汗,可以用麻黄汤。没有特别指出有紧脉,但是可以用麻黄汤,这是综合考虑的结果,虽不是麻黄汤主证,不过通过综合分析,可以考虑用麻黄汤。

52条也是一样的意思,脉浮数非脉浮紧,有表证,一样可以辩证考虑用麻黄汤发汗,不拘泥于麻黄汤的八大证

林佳明:52条,这一条是说太阳伤寒证可见脉浮数。我们知识太阳伤寒的主脉是脉浮紧,紧以脉形示寒性收引,《素问》:“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凡寒邪束表,卫阳浮盛,必症见发热,发热病人,脉即见数,未有发热而脉不数者。数以至数言,(一息六至)。阳浮发热的病人脉一般都数。紧和数不冲突,紧和数分别反映伤寒证病机的两个方面,即“寒邪束表”和“阳浮发热”,伤寒证可见脉浮而紧数。这一条纠正风热表证脉浮数,而风寒表证只能浮紧的偏见。

梁天:第51与52条可以结合起来看,浮脉主表,数有紧之意。从可发汗,联系上下条文,这里应讲述的是麻黄汤的脉浮无汗,其证当属太阳伤寒表证,应发汗以解表,用麻黄汤。

高一萍:脉浮必定是浮而不弱

陈小芳:52条,与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相似。强调汗法发散表邪的作用。

高一萍:伤感发病早期:肤表紧束,腠理闭塞。随之,肤表阳郁

林佳明: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刘敏:对53条理解:自汗是营气正常,卫气不和的表现。卫气失其外固之职,致营不守内,疏泻于外,而发自汗之证。予桂枝汤发汗调和营卫。自汗伤正,桂枝汤发汗为祛邪外出。

陈小芳:53条,营卫不和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病者出汗为好事,为邪有出路。正常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以此才睡眠、津液正常。若营越于外,而卫外不固,表虚之邪易袭卫分、气分,致汗出不彻,予桂枝汤调和营卫为用。

林利城:病常自汗出:有一种病经常自动出汗。此案,仲景没有用六经名命病名,而是说“病”。为什么?因为用六经名命病名的都是外感病,此案之病,不是外感病,而是单纯的内伤杂病,病家除自汗外,别无不适症状,故只说病。

林佳明:荣气和者外不谐:(虽然)荣气充足通畅,但是固护荣气的卫气没有和荣气和谐。

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因为卫气虚弱不能和荣气谐和,这就是原因。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因为荣气运行在血管中,卫气运行在血管外。此句是对上文的解释。为什么卫气不共荣气谐和就导致出汗呢?

因为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气的职责是滋润灌溉五脏六腑乃至全身,卫气的职责是固护荣气按其常道运行,若卫气虚弱固护无力,荣气就会离道,在外是汗,在内是出血。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再用药让病家发汗,荣卫谐和之后病就会痊愈。这是什么药呢?这种药必须具备下列功能:1,增强卫气;2,不伤营气。由于这种药增强了卫气,补充了营气,因而汗腺(鬼门)处于激发态,必然发汗,发汗之后,荣卫谐和,汗自止。

宜桂枝汤:适宜选用的方剂是桂枝汤。为什么桂枝汤具备这种功效呢?首先,在太阳经病篇里,桂枝汤的地位是治疗内伤在气外感风邪的太阳伤风病的,说明桂枝汤有强气祛风的作用;

其次,在治疗表里同病篇里,桂枝汤加一味饴糖,便成了小建中汤,有建补气阴作用。将两者合参,便知桂枝汤的实际功能是建补中气。中气就是脾气,脾主肌肉,脾主运化,脾又是肺的母脏,因此建脾气既能强卫气,又能补营气。一举两得,故选用桂枝汤。

林利城“: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自汗的病机虽为荣卫不和,但荣主内,卫主外,且司开阖,故荣卫不和之汗出的主要矛盾方面在卫,而不在荣。治以桂枝汤,主药是桂枝,而不是芍药,方亦名桂枝,均与此同意也。

林佳明:本案是仲景借案说教条。其学术价值有二。

其一,明确界定桂枝汤的功能:强卫气,充营气。针对的病机是荣卫不和。典型的症状是自汗。

其二,太阳伤风病与荣卫不和内伤病,虽然症状不同,但是内伤相同,其病机都是荣卫不和,因此治疗方案相同,方剂相同。

梁天:我对53条的理解

1.首先我们先说说,卫和荣,营以周身,也叫做荣,所以这里讲述的是卫气与营气的关系。我们知道营气行脉中为卫之守,卫气行脉外为营之使,两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这里的病常自汗出,则为脉外之卫气不和,但营气未损,所以荣气和。但我们知道二者有相关性,当卫气不和,则会引起营气的不固,所以津液不固则汗出。那我们知道当使卫气行于脉外与营气行于脉内时,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病愈也。

2.下面我们再认识一下:津与血的关系。《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伤寒论》也认为经常失血或出血多的患者 (称“亡血家”)不可发汗。津血同来源于水谷精气,能相互资生,相互作用,所以当治疗亡津或亡血时要注意嘱加强营养的摄入,同时也可以适当予补气药。

高一萍:外不谐,病机重点在卫弱,它与典型的太阳中风的病机(阳浮而阴弱即卫强营弱)有点不同,本证为卫弱营强。

但不管卫强与卫弱,虽病机不同,都可以引起营卫不和,故都可以投桂枝汤调和营卫,桂枝汤调和营卫,应当包括两个含义:卫强能泄越之,卫弱能振奋之

其二,太阳伤风病与荣卫不和内伤病,虽然症状不同,但是内伤相同,其病机都是荣卫不和,因此治疗方案相同,方剂相同。

林佳明:大家看看还有什么意见吗,没有什么的话,我们今晚就到这里了,谢谢每位老师的参与。

为生民立性命,为往圣继绝学。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第21条解密

    第二十一条,原文:太阳病发汗,随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薇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一),文意.太阳病,太阳经层面感受六淫而成外感病的总称.究为何种太阳病?须看下文方知为太阳风寒病.发 ...

  • 《伤寒论》第17条解密

    第十七条,原文: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一),文意.桂枝本为解肌:桂枝汤的功能本是解肌的;解肌,解除营卫不和,即內治气伤,脾失运化,阴液供奉不上 ...

  •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35,36条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五.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 ...

  • 何庆勇教授课堂《伤寒论与疑难杂症》摘录

    麻黄附子细辛汤:精神萎靡不振, 颈椎第一方: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葛根用量:重剂60克至少50克,最大剂量120克.必先煎,一两=13.5克.有汗用桂枝, ...

  • 20201209伤寒论二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法66,方39

    20201209伤寒论二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法66,方39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6条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3条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注解伤寒论>:"头痛者,太阳也: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与桂枝汤,解散风邪." 本条主要讲述桂枝汤证的主要临床症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51、52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51.52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第51条,52条所述相近 ...

  • 【伤寒论】52条,【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3,【医案】急性肾炎.麻黄汤,【补血药】阿胶,【清热...

    . 热爱105°C的你 阿肆 [声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导读]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 ...

  • 三焦经脉解伤寒论第51条、52条

    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一."脉浮者",应为脉阴阳(寸关尺)俱浮.若是寸浮尺不浮,就有阴气(里)虚之嫌,如第92条"病发热. ...

  • 三焦经脉解伤寒论第50条

    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一."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不论是伤寒还是中风,发展到脉浮紧,则都 ...

  • 《伤寒论》学习笔记:第二条太阳中风

    <伤寒论>第001条 第2条:大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笔记: 总论之后,就分而论之.观,太阳病篇目,合178条目.少阴病44条,表病占了222条.而<伤寒论&g ...

  • 伤寒论学习:347条-350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精彩发言 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 ...

  • 伤寒论学习:343条-346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精彩发言 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 ...

  • 伤寒论学习:339条-342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11月20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

  • 伤寒论学习:335条-338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11月13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