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敏‖赌约(散文三章)
相关推荐
-
我们队的老黄牛
作者:王志农 我是1969年1月下乡插队,当天乘卡车到丰润县白沫子村,大队干部用广播喇叭通知各生产队来接分到本队的知青.我和三个二中同班同学分到第三生产队. 一会儿,一头瘦骨鱗鳞的老黄牛走一步晃一晃地 ...
-
东北农村那些渐行渐远的乡间俗语(1)
东北农村那些渐行渐远的乡间俗语(1) (连载之一 -----偷汉子) 在东北农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一些土得掉渣的民间俗语已经逐渐地被人忘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 ...
-
刘慧娟: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安徽怀宁 刘慧娟 一个人年纪越高,距离童年渐渐远了,小时候琐屑的回忆反而渐渐亲切清晰起来------张爱玲 一.乘凉 天渐热起来,夏季也来得比往年早.年龄渐长,或许心中本就住着一个九斤老太 ...
-
李明君《大叔的任务》
大叔的任务 大叔是我老家的邻居,他和我并不同姓,只是按照街坊长称他一辈.大叔中等个头,身材偏瘦,皮肤比较黑,并且满身的绉纹与他的年龄很不匹配.他的眼睛很大,在那张刀削般的脸上显得特别突出,但很多时候你 ...
-
【佳作欣赏】| 王一甩作品:土油
我的童年,一直在缺油的岁月里熬煎. 那时的饭菜里,没有一点儿油水.母亲在炒菜时,因家里没油,就把切好的葱花花放在烧得通红的炒菜锅里干炒,那葱花花在锅底划拉出一道道白印子,约莫有些时辰了,就往那锅里倒水 ...
-
吕小平:赌挑的故事
赌 挑 的 故 事 文/吕小平 (一) 1970年代初,我们全家随父亲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所见所闻,发现农民兄弟的身材普遍偏矮,而且很多人的体形是上身长.下身短,行话叫"五短身材" ...
-
生产队/王云
文/王云 生产队 生产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最小的行政单位,也是当时中国农村最小的基层组织,生产队的上级是大队,大队的上级是人民公社:生产队是由每家每户组成的,大多数生产队户数在二三十户,大的生产队 ...
-
小说||智断雄鸡公案
智断雄鸡公案 白村第一生产队队员,大队民兵营长舅舅大儿子家,一只雄鸡公不见了影子儿四处找也没找着.这是一只棕黄色羽毛.鲜红色鸡冠的雄鸡公,日复一日,鸡鸣叫早. 民兵营长的舅母,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忽 ...
-
曾经的生产队
曾经的生产队 我出生于1968年,吴县保安公社某大队第六生产队,生产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断时续,经常在我脑海里闪现. 从1958年人民公社开始至1984年农村联产承包制结束.我们生产队有四十多户 ...
-
【文行天下】谢晓衡散文三章
谢晓衡散文三章 谢晓衡 秋天的约会 也许秋天是四季中最适宜约会的季节吧. 二十五年前,当我们迫不及待地跨出中学校园的时候,不知道是谁,甩出一句看似调侃却不失诗意的告别语:"我们二十五年后的那 ...
-
杨能广:乡情散文三章/简家陇赶场的日子……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乡情散文三章 杨能广 岩门山回望 岩门山,地处龙公桥.高桥和简家陇的交界处.顾名思义,这里盛产岩石.方圆数公里 ...
-
散文天地 | 邹斌散文三章
参拜平江杜甫墓有感 去年十月的一个周末,觅得闲时去了湖南平江县,与众荆楚诗词爱好者聚会闲游.据导游介绍,平江县,有唐代诗人杜甫杜工部之墓,并留有其守墓的后人繁衍生息.在这里,众人拜谒了诗圣.这里,也是 ...
-
国共双方两员名将见面,订下一个奇特赌约,三年后其中一方认输
1950年初的一天,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员陈明仁正在湖南醴陵对部队进行整编,部下忽然前来报告:有一名贵客来访. "来的是谁?"陈明仁问道. "新任中国驻瑞典王国大使兼驻 ...
-
张跃:海之约(三 章)
作者:张 跃 相约去看海,去看北方的海,临近"夕阳红"的我们,也潇洒地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早起看海 早上五点,便在大亮的天色中醒来.醒来,就不想再睡,立马洗漱 ...
-
(小荷尖尖)冯希瑞/冯希瑞散文三章
小荷尖尖 冯希瑞散文三章 冯希瑞(四川成都) 吴哥的心跳 我的心是什么时候开始被触动的?我站在河的一边和小吴哥隔河相望于风卷残云之下,我仿佛感觉到眼前古城的心跳正牵引着我走向深处-- 在吴哥窟,你若 ...
-
【三秦文学】松云:【春光明媚诗如潮】(散文三章)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三秦文学 春光明媚诗如潮 一 春之梦 寒凝大地,春华蕴发.梅笑东风,凌波吐蕊. 风的凛冽,雪的倾覆,就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总有对春的期冀. 只有在冬日里才能有闲余的时光.与亲 ...
-
故乡的炊烟(许梅坤散文三章)
故乡的炊烟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愿你变作彩霞,飞到我梦里--"聆 ...
-
张宽民‖故乡那人,那事(散文三章)
(一)父亲 父亲一辈子几乎没出过远门,一直在家务农.生产责任制后,父亲也有了点闲余时间,他砍了自留坡里的几棵树,做成许多大小不一的锄头楔子放在灶房的窗台上,供村里几个关系好的使用. 父亲做得一手好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