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  肩周炎  颈椎病  腰突症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受损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中年人。发病原因很多,如病毒感染,神经炎,面部外伤,腮腺混合瘤或颅内听神经瘤术后,面部受冷风侵袭等,都可导致本病。本病预后良好,经治疗70%-80%的病人可在1-2周后开始逐渐恢复,1-3个月基本或完全治愈。
有哪些症状?
1.本病起病急速,部分病例于发病前数天在耳廓后及脸部有轻度疼痛。
2.多于晨起刷牙或被旁人发现,一侧下跟外翻使泪液外溢;眼睑闭合不全似兔眼;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露齿或笑时更明显,不能有鼓腮、吹口哨动作。口角流涎,常有食物滞于病侧面颊与牙齿之间。
3.可伴有舌前部味觉减退,听觉过敏,唾液分泌减少。
4.少数人不恢复而出现面肌痉挛或面部联带运动的后遗症,表现为瞬目时患侧上唇抽动,露齿时患侧眼睛不自主地闭合,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更明显。如何诊断?
根据上述表现并除外其他可引起面神经麻痹的疾病,即可作出诊断。

如何治疗?
明天麻6-12克,苏叶10克,白芷10克,天台乌药10克,青皮8克,沉香3-5克,木瓜1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
*邪热未尽,加板蓝根15克,连翘15克,金银花10克。
*阴虚,加玄参12克,麦冬10克。
*气虚,加黄芪15克。
*血虚,加熟地12克,阿胶(烊化)12克。
*头晕,加白蒺藜12克。
*头痛,加川芎12克。
*怕冷,加附片6克,干姜6克。
*重症患者或服药见效缓慢者,加全蝎3-6克,蜈蚣3条。
*兼气虚,眼睑放纵不收者,加生黄芪15-20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将两煎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用,每日1剂。

有哪些单验方?
1.制附片30克,桂枝12克,白芍9克,生甘草6克,蜈蚣4条,细辛3克,附片先煎l小时,余药后下,每日1剂,分3次服,10天为1各疗程。
2.钩藤30克,秦艽20克,白芍18克,忍冬藤18克,牛蒡子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
3.熟附片90克,制川乌90克,乳香60克,生姜末3克,将前3味药研成细末,分为10包,每次用1包,用时加入姜末,调成糊状,先用姜片将患处(上至太阳,下至地仓穴)擦红再敷上药,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特别提示
1.保护面部,避免再受风寒。出汗较多时不要外出,天气稍冷可戴口罩;眼睛不能闭合时,要注意清洁卫生,并戴眼罩,防止风沙入眼并防止角膜干燥,如有发炎要及时用抗生素眼药点眼。减少户外活动,以防角膜受损。
2.预防面神经麻痹需避免耳后长时间吹风受凉,例如不在风口处睡觉,乘车不使耳后暴露在冷风中,夜间注意关窗不受直接风吹等。
3.常用药物或热水洗脸,然后按摩,并对照镜子进行面部表情肌的锻炼,或顺着面肌的运动方向,时面部进行自我按摩。为不加重健侧面肌的运动,可用手按住健侧面部,以限制它的运动。
4.某些感染性疾病或免疫机能降低可导致本病发生,因此,要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及时消除各种诱发因素。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由于各种急慢性损伤等原因所致的肩关节周围的滑囊炎,从而出现肩关节周围广泛性的疼痛和广泛性的功能障碍等症的一种疾病。本病多发于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常由于年老体虚、气血不足,或肩部外伤、慢性劳损所致;也可继发于颈椎病、心脏病和胆囊炎之后。
有哪些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是肩关节疼痛,初起时常感肩部酸楚疼痛,疼痛可急性发作,多数呈慢性,昼轻夜重,以后疼痛逐渐向颈项及上肢部扩散,肩关节活动及受寒着凉时痛甚,后期则因肩关节广泛粘连,肩关节活动受限而疼痛减轻。在疼痛的同时,肩关节活动不利,初期仅有僵硬感,以后逐渐出现肩关节运动障碍,后期则因粘连而使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如何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及X线平片、造影检查、CT检查等,多数可确定诊断。
如何治疗?
当归30克.丹参30克,桂枝15克,透骨草30克,羌活18克,生地30克,香附15克。
*冷痛较剧,加制川乌9克,制草乌9克。
*热痛者,加忍冬藤60克,桑枝60克。
*刺痛者,加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
*气虚者,加黄芪18克。
*顽固难愈者,加蜈蚣9克,地龙9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将两煎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用,每日1剂。
有哪些单验方?
1.川芎、赤芍、当归各15克,羌活、独活、藁本、防风、蔓荆子、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风湿偏重,肩痛偏后,痛连脊背者。
2.茯苓20克,当归、秦艽、黄芩各15克,防风、葛根、桂枝、羌活、炙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风热偏重,肩痛偏前,痛连手臂者。
3.老生姜300克,细辛80克,60度高粱白酒100毫升,细辛研末与生姜混合捣成泥绒,铁锅内炒热,入白酒调匀,铺于纱布上热敷肩周疼痛部位,每晚1次,一般用5-l4天。
特别提示
1.肩用炎急性期由于疼痛和肌肉痉挛,患肩活动障碍,应卧床休息7-10天,并适当服用镇静剂,以增进休息与解除疼痛,7-10天后可起床活动,用三角巾将上肢悬吊,以消除悬垂重力,减轻疼痛。
2.症状控制后应当尽早进行功能锻炼,锻炼时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切忌粗暴急躁,锻炼时肌肉要放松,动作宜缓慢,尽力达到全范围活动。患者平时可经常做医疗体操,如滑车练习:安装在天棚上的滑车,通过绳环,利用健侧上肢牵引,使患侧肩关节前上举、侧上举来改善关节活动度。
3.注意保暖防冷是防治肩周炎的重要措施,日常外出注意穿着衣服,睡觉时要将肩部盖紧,天热时不要长时间吹电风扇。如果肩部有透风发凉之感,这是本病的先兆,最好在肩部棉衣内衬以皮毛之类。
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的原因可归纳为外部原因,即各种慢性损伤造成颈椎及其周围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内部原因,即颈椎本身的退变。本病分为5种类型,即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在这几种类型中,以神经根型和混合型最为常见。有哪些症状?
当颈椎的椎间盘突出压迫到临近的神经传导束或椎动脉血管的时候,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症状,接受压迫的神经和血管来分类,有以下4种主要类型,而2种以上类型症状混合在一起的颈椎病则更为常见。
1.神经根型:其主要症状病变在颈5以上者可见颈肩痛或颈枕痛及枕部麻木等;在颈5以下者可见颈僵,活动受限,有一侧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并伴有手指麻木、上肢发沉、无力、持物坠落等症状。
2.脊髓型:其临床表现可见上肢或下肢、一侧或两侧的麻木、酸软无力,颈颤臂抖,甚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全身痉挛性瘫痪,如活动不便,步态笨拙,走路不稳,以至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四肢僵硬等。
3.交感神经型:主要表现为主观症状,如枕部疼痛、头沉、头晕或偏头痛、心慌、胸闷、肢凉或手足发热、四肢酸胀等。
4.椎动脉型:常见症状为当头颈活动到某一位置时,突然发生眩晕及下肢麻木无力而摔到,意识往往清楚。椎动脉造影对诊断有帮助。如何诊断?
根据年龄、病史、症状、体征,结合X线片、CT等辅助检查,可以确诊。
如何治疗?
葛根30克,川芎15克,紫丹参3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白芍15克,白术12克,枸杞子15克,骨碎补15克,补骨脂15克,川木瓜15克,桂枝10克,珍珠母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
*气虚,加党参15克,黄芪30克,山药30克。
*血虚,去三棱、莪术,加当归或鸡血藤30克,何首乌或熟地30克。
*阴虚,去桂枝、骨碎补、补骨脂,加沙参或玉竹15克,桑寄生15克,或旱莲草15克。
*寒邪留滞,加炙川乌6克,炙草乌6克,北细辛3克,或肉桂9克,干姜6克。
*疼痛剧烈,加白芷15克,威灵仙15克,元胡15克,三七(研末冲服)3克。
*上肢麻木,加全蝎15克,蜈蚣3条,乌蛇15克。
*心悸胸闷,加瓜蒌15克,薤白15克,陈皮12克,青皮12克,木香15克。
*失眠多梦,加柏子仁15克,酸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合欢皮15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将两煎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用,每日1剂。
有哪些单验方?
1.葛根30克,黄芪30克,川芎30克,丹参15克,威灵仙15克,白芷15克,乌蛇10克,洋芋适量,除洋芋外,诸药共为细末,每次取20克与适量洋芋(连皮)共捣为泥状,外敷于颈部,用纱布包扎,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2.乌梢蛇15克,自然铜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鹿衔草15克,全蝎10克,蜈蚣2条,加水煎煮2次,取药汁混合,每日饮服2次,每日1剂。
3.仙灵脾50克,威灵仙50克,米醋1500毫升,上药共煎数沸,离火浸渍备用。用较大生姜1块,切成两段,以切开一端蘸药液自上而下擦颈椎及颈椎两旁3厘米许,颈都要保持药液的湿润,擦至皮肤发红为度,疼痛部位也可擦,每日1次。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4.白芍45克,葛根20克,炙麻黄3克,桂枝9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5剂为1个疗程,连服5-8个疗程。
特别提示
1.急性期以制动休息为主,症状缓解后应进行动静结合锻炼。因椎动脉型可有眩晕,交感型可有心率加快及呼吸困难,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
2.睡眠时注意枕头高低合适,一般以10厘米为宜,如果枕头过高,颈椎前间隙缩小,椎体前缘不断被摩擦,引起椎间盘劳损和退变,压迫或刺激神经、血管、脊髓,促发或加重本病。
3.从事伏案工作的人,工作1小时后应适当活动头颈部,使颈部的肌肉、韧带得到适当的休息。单向转项的工作人员如办公员、打字员、手术医生等,应注意经常改变工作体位,并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做些颈项功能锻炼,以纠正长期不良的工作体位。
4.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保持头颈正确的姿势,坚持每天做颈部活动1-2次,每次5-10分钟,如做头颈前屈、后仰、左右旋转等,但要避免剧烈转动。
5.早期和症状明显时,可用两层厚纸剪成高领,外包小毛巾,加布带固定,以限制颈部活动。另外,局部还可做湿热敷。
6.每日起卧定时,并按时进行体育锻炼,并注意颈肩部的保暖。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腰部常见病,多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尤以重体力劳动者为多见。椎间盘为椎体之间的连接部分,具有稳定脊柱、缓冲震荡等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不断遭受挤压、牵引和扭转等外力作用,使稚间盘发生退变而失去其弹性,从而使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导致椎体不稳,此为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因:而外伤及风寒湿邪则是导致本病的外因。有哪些症状?
1.主要症状是腰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坐骨神经痛),腰痛轻重不一,一般为钝痛、刺痛或放射痛,咳嗽、喷嚏、大便等增加腹压时加剧。疼痛多为间歇性,少数为持续性。间歇性疼痛经休息特别是卧床后可明显减轻,但容易在轻微损伤后复发,每年可发作2-3次,也可于数年后复发,不发作时可无任何反应。
2.由于压迫脊髓神经根,故多有坐骨神经痛,由臀部开始向下肢放射,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至足跟部或足背外侧,疼痛往往逐渐加剧,压痛点多在患病椎间隙的棘突旁1-2厘米处,指压后可向下肢放射。
3.患者常有腰部脊柱侧弯,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保护性反应,可以减少神经根压迫而缓解疼痛,腰部活动受限。
4.病程长的患者还可出现小腿后外侧、足背、足跟及足掌麻木感,患肢可见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患肢温度下降,部分患者感到患肢发凉,检查发现患肢温度较健肢温度低。
体征:
1.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
2.多在腰骶部找到明显压痛点,并向下肢放射。
3.仰卧直腿抬高患肢,会出现下肢疼痛加重,严重者下肢仅能抬高150-300。
4.拇趾背伸或跖屈力减弱。如何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体征,结合X线平片、造影检查、CT扫描、磁共振影像等项检查,多可作出诊断。
如何治疗?
独活15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茯苓15克,桑寄生24克,秦艽10克,全蝎10克,防风9克,挂心9克,当归9克,川芎9克,细辛6克,生地18克,白芍30克,螟蚣3条。
*气滞血瘀型,加姜黄10克,泽兰10克,枳壳10克,元胡15克,槟榔12克。
*风寒湿痹型,加附片(先煎2小时)30克。
*肾虚型,加肉苁蓉10克,菟丝子15克,狗脊15克,附片30克。
*术后瘀阻型,加泽兰10克,玄参10克,丹参15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
有哪些单验方?
1.丝瓜络20克,红花、当归、制香附、秦艽、牛膝、炙地龙各15克,桃仁、五灵脂(包)羌活、乳香、炙甘草各10克,酒大黄8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腰部刺痛,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者。
2.桑寄生30克,熟地、炒山药、枸杞子各20克,菟丝子、杜仲、山茱萸、狗脊各15克,鹿角胶(烊化)各10克,熟附子8克,肉桂4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腰膝下肢痛,缠绵不断,畏寒,劳累后加重,休息时减轻者。
3.藁本30克,续断30克,苏木30克,防风20克,白芷20克,附子20克,川乌20克,草乌20克,狗脊45克,独活45克。上药共研成细末,用稀棉布制成布兜,将药粉铺在其中,日夜穿戴在腰部。
4.地龙21克,地鳖虫9克,全蝎9克,乌梢蛇9克,穿山甲9克,水煎服,每日1剂。
特别提示
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仰卧、俯卧、弯腰左右侧卧等各种卧位均可,但禁止坐起和站起,包括进食及大小便。
2.避免体力劳动,不可使用软床,应卧硬板床,还应注意局部保暖。
3. 3-4周症状基本消失后,可围腰保护,离床活动,但应避免弯腰、负重和过度劳累。平时加强腰背肌锻炼,具体作法是采用俯卧住,有节奏的将头颈和双下肢背伸,使腰背肌得到加强。
4.足部感觉减退者,可用热水袋保暖,但要避免烫伤。
5.在搬抬重物时不要用力过猛,也不可抬过重的东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