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4教学手记——2020年全国二卷作文试写、点评与修改

2020年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宏大话题的作文该如何写?

以下面两篇作文为例,可以发现,核心的问题是,考生是否具备自己的认知。我们现在急需建立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人的认知体系。这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时时把培养人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做题放在第一位。

我们的课程应该通过语文的学习,慢慢地构筑起学生的人格素养、认知框架、思想范畴等,而这个过程中的唯一凭借工具是语言。因此,写作教学的魅力在于,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完成学生人格的塑造,而不是通过写作技法来应付一下考试分数。

下面两篇试写作文表现出了大多数同学的认知状态和表达能力,具有代表性。

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同学观点:标题没有动脑筋

大家好:

在疫情爆发的背景下,世界的局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因素都被放大,这些引起了我们更多的思考。今天我作为中国青年的代表,将在这里就这些问题发出属于青年的声音。

视点高,语势强,表达顺畅。很具有领导者的气魄和演讲家的风采。

同学观点:大背景疫情下的世界。(朱啸天)

二战后,出现了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又开始了它的单极世界之梦。在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下的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在肆意风行,动荡与不安在平和的外壳下充斥着世界。如今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这些肆意增长的邪恶势力,像是按下了暂停键,留出了给美好增长的时间和空间,一些被人们忽视的东西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里。

单从这段话来看,从世界形势演变的角度迅速勾画出政治形势变幻的过程,并引入到疫情背景的转变情况,表达简洁流畅。

但从“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这一主题来看,应该呈现为和平共处团结友爱的表达,对美苏冷战、美国的单极之梦的表达,听众的角度来看,就不太恰当。

注意:是在世界青年论坛上讲话,要有听众意识。

同学观点:一些什么东西没有说清;世界格局大气。(王昊宇)从当代格局引出,但没有观点。(王子尘)前文一直在交待当今世界的背景,感觉并没有列出自己演讲的总观点和方向。(马新艺)

也许最先认识到的是人类拥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病毒。在病毒面前,平时对付他国发展的手段不在适用,联合起来、团结一心成为了我们现在应对病毒的最好办法。世界是个整体,病毒也并不属于人类,所以它们不会深思熟虑过后决定在哪个国家停留,它们会席卷全球,让所有人都不得安生。也正是病毒的特点让我们产生新的认知,但是我们的反应太过被动、太过迟钝,似乎只有在危难发生时,人类的意识才会被点醒。

这段话意思是说因病毒的传播,各国才改变了原来互相争斗的手段,团结起来的。事实可能如此,但这是一个“携手同一世界”的合作性大会,它的立意是积极而阳光的。像本段这样表达,就失去了这层积极意义。

还是要注意:会议的主题及听众,要具有听众意识。

同学观点:切入太慢,语言太啰嗦(余清韵);病毒特点与主体联系不清(秦舟舟)

而坐在教室的我们,不停做题的我们,似乎与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相隔甚远,但早已不知我们在一步步了解世界面目时、一点点积累知识时,创造未来的重任正在慢慢挪到我们的肩上,所以世界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得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这次疫情来看,打造一个携手共进的世界时迫在眉睫的事情,可这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能力不足,但我们可以把它为努力的方向,那最先要做的是要形成携手共进的意识。这样的意识在表面上虽掀起不了大的风浪,但它的积累这是一只幼虎成为一只成年猛虎的必要准备,有了正确的意识,那么未来也就不容易走上歧途。

这段话指向:我们年青人要携手共进打造一个新世界。

这段话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层次:重任已悄悄落在处在校园中的我们的肩上;疫情当下打造一个携手并进的世界迫在眉睫,我们可以建立这种意识;这种意识会发展壮大。

从这三个层次来看,这段话强调了处在校园内的我们需要而且可以建立携手共进的世界的意识。用一段话只是提出了这么一个意识,显然文意还不够丰满,也未形成完整的论述。

同学观点: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做些事情,因果太突然,可能是用词不恰当。(无名氏);力所能及的事指什么,意识的内涵是什么?(陈沁悦)

说到青年,活力、阳光、热情则是它的代名词。在荆棘丛生的世界中要保持它们时不易的,同时它们也是我们能够做出推动力量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还要在压力之下永保初心,做那个最初的自己,让青年永远是原来的那个青年。

转到对青年特点的分析,并提出保持青年的活力、阳光、热情有一定难度。

同学观点:永葆初心并不是共创未来下的合适题材(陈沁悦)

无论未来还有什么灾难,青年永远会是那只可靠的队伍,可以依赖,可以期盼,因为他们会牵起所以人的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的聆听。

谢谢聆听,是一种错误的表达。聆听是一种敬词。

总评:这篇演讲稿最大的问题是对于“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这一主题的解读不够,没有形成紧紧围绕这一演讲主题思考、论述的论证结构,把本来完整的论题给碎片化了。比如,文末几段,大都是在谈青年特点,把一个论题中的某个概念单拉出来论述,实则是远离了核心论题。这一点,是很多中学生犯的错误。

第二个不足,是考虑演讲对象不足,形成了不和谐的气氛。

【同学观点:思维完全混乱,自己都不知道想写什么。(徐涵)前面拖拉太长,核心出现较晚,旁逸斜出没有很好抓住主题,观点认识较少,浅尝辄止。(无名)

不扣题;材料关联性不大;前后逻辑相当于没有;青年没有突出;共创未来没有突出,理解浅显;(卓文)】

老师建议:真正自己解读“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内涵,写出不少于200字的观点阐释。如果自己想不出,请查阅报刊资料以启发自己。只有自己形成了一定的见解,再围绕这些见解形成一定的逻辑架构,诉诸文字表达,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青年之声

高二(2)班汤雨心

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们,你们好!今天齐聚在这里,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如我们这般的青年,能够为世界的发展而进步,抱有为同一世界而奋斗的理想,我想,以我们现在来说还小小的,茁壮成长的“青年共同体”,距离撬动整个世界,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实现的日子不远了。

【开篇提出对青年携手共创未来的希望,带有号召意味,符合演讲稿的特征。

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能够为世界的发展而进步”中的“而”多余,“抱有为同一世界而奋斗的理想”的“而”去掉亦可;后面“以我们现在”领起的那一长句,读起来也通畅。

这样修改一下:

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们,你们好!今天齐聚在这里,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人,能够为世界的发展进步,凝聚成共同的奋斗理想,意义重大!这说明,通过我们这个“青年共同体”,撬动整个世界,从而真正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日子不远了。】

我们应该做什么?也许大家有些疑惑,的确,在我站上这个讲台前也同样疑惑,不过,我认为,最能够概括并且体现我们青年人生机勃勃而充满使命感的一个动词是:“发声”。为何?首先,发声代表了一种将个人理念付诸行动的觉悟,其次,发声代表着个人见解与世界观的融合,这种略带庄严的基于客观事实上所产生的来自青年的见解,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以中壮年,成年人为主体的人类共同思想的缺漏。

【这段文字提出了青年共同体的行为方式“发声”,这种写作思维是正确的,把“携手同一世界”的内涵具体化,避免空洞毛病。同时,对于“发声”的内涵有具体阐释,也是非常必要的。汤雨心同学在阐释其内涵时扣住了两点:理念付诸行动,个人见解与世界融合,显然,这一阐释是沿着青年与世界的关系这个角度展开的。

但是,后面的两句话游离了青年与世界的关系这一话题核心,而是从青年发声可以弥补中壮年的不足这一角度展开,这个问题与演讲主题无关。这种情况在中学生写作中常常会出现,我们姑且称之为“旁逸斜出”病。】

发声避免不了提到为谁而发声。今天我站在这里发声,呼吁青年人发声,明天,也许是反对种族歧视,也许是消解性别矛盾,当我们从学校里走出来,走到这个论坛时,我们便要有为了世界与人权的思想。如果认同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气候环境的话题便自然浮现;如果认同人类是一个整体,又怎么会赞同国家民族对立?无论我们为谁而发声,其实我们都是为了人权,为了现在以及未来奔赴在时间长河中明明灭灭的人们。

【这段话沿着“发声”进一步延伸到为谁发声。这个思维方向是好的,但是我们发现这段话的思路很杂乱,没有逻辑顺序,理不出其表达脉络。这说明这段文字的写作过程是模糊的。我们不妨这样改一下:

我们要为谁发声?这是我们今天必须明确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站在一个民族某个国家的角度一声,而是要放眼世界与全球,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表达我们的观点。我们发声的目的是共创美好未来!因此,我们要具有思考世界与人权的视角,要具有地球是我们唯一家园的的理念,总之,我们是命运共同体的一分子,我们身上折射出的是全人类利益的精神。为了发出共同一致的声音,我们必须协调一致,携手走上这个与人类命运密切相关的讲台, 我们必须学会沟通与交流,求同存异,达到最大化的理解与包容,让我们的发声洪亮而远播,清越而昂扬!

这样修改后,就是是紧紧围绕演讲主题展开的阐释论述,层次也是分明的。】

有人问,作为一个整日都待在学校里的学生,人权,使命,是不是太远了?是不是青年人就不必为世界而奔走,向着大众发声?身处于我们的这个时代,关心国家大事,似乎对于个人发展并没有什么用。我们青年的力量在个人那里是如此微小,以至于很多人无法看到它。可是,当我们聚集而成青年共同体,在世界上共同发声时,便是一股无需妄自菲薄的,充满生机而向上的声音,所以需要你,也需要我。当你亲眼目睹一个骨瘦如柴的男孩死在了贫瘠的土地上,秃鹰正窥视着他的血肉时,你内心的触动便是我们的力量。这样个人的觉悟汇聚而成大的河流,上升。

【这段话想从反面、消极面来论述,但是放在这里未免有些迟了,因为,前面对发声的价值意义都作了阐释,在文章结尾再来探讨消极因素,再来呼吁“团结协作”,从论述结构上看,似乎有些晚了。如果一定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可以怎样分析呢?

可以从青年人携手一起发声的重要性角度来阐释,与上文形成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改写如下:

我们要协调一致、携手共进,共同发声,必须坚持两个原则:存个性,求共性;区域并存,目标一至。亚洲、欧洲、美洲、非洲,文化习俗不同,但我们拥有追求人性美好、未来光明的共同目标,这足以让我们从彼此的个性中寻找到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因素。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有别,千百年来形成的思维习惯有别,但这恰恰我们能够携手奋进的条件,不同思维方式的互补使我们更为快捷地奔向未来的美好。】

每一颗沙粒汇聚而成沙漠,又因沙漠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青年的我们,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发声,想必也是如此。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