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焕解读星座名人第23篇)天命难违——摩羯座2北齐神武帝高欢的传奇

欢迎阅读刘焕解读星座名人,通过十二星座来解读名人。

白羊座:

金牛座:李敖

双子座:宋仁宗成吉思汗

巨蟹座:曹操杨坚李治李贺

狮子座:刘备

处女座:刘义庆

天秤座:元宏范仲淹忽必烈

天蝎座:柳永陆游王阳明多尔衮

射手座:

摩羯座:刘邦、高欢

水瓶座:

双鱼座:杨广李清照秦良玉顺治金庸

其他星座仍在连载中,欢迎关注。

一.燃烧的六镇

今天我们来讲述一位英雄传奇人物,他的传奇人生不亚于曹操和刘裕,但是名声远远不如他们,他和曹操一样,一辈子挟天子令诸侯,他的儿子取而代之,建立了北齐,但是北齐这个朝代远远不如曹魏出名,且因为对头的关陇集团孕育出了隋唐帝国,难免对这个山东的集团有所微词。

他就是高欢。

拨开迷雾,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高欢,一个一辈子向着理想努力,却最终不得不承认天命难违的悲剧人物。

在混乱百年的十六国时代之后,北魏统一了北方,和刘裕建立的南朝宋南北对峙,史称南北朝时代。

南北朝时期的世界

在这个时代中,北魏王朝并不是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王朝,前秦曾经统一过,后赵差点统一过,但这些国家都因为巨大的矛盾而土崩瓦解。

北魏也是如此,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终于统一了北方,可是巨大的矛盾让北魏像坐在火药桶上,一点就着。

北魏建国50年的时间内,爆发了100多场起义,这个频率,后世只有12世纪占领华北的金朝堪与之相比,它们都是占领中原的外族政权,且有着严重的矛盾问题。北魏坐在火药桶上,随时准备爆炸。

为了稳定北魏,孝文帝开始了大规模的汉化改革,孝文帝的事迹可以看我写的天秤座元宏的传奇。

最终,孝文帝以铁腕推行了汉化改革,迁都到了中原的洛阳,要求鲜卑贵族全部都要说汉语、穿汉服、娶汉女。

可是,孝文帝的改革激起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的太子元恂强烈抵制汉化改革,不惜在旧都平城(今天的大同)造反,最终被杀。

孝文帝最终平灭了一切的危机,北魏又暂时恢复了平静。但他忽视了一个边缘群体,那就是边疆的军人们。

云冈石窟

北魏王朝是鲜卑族建立的朝代,可是他们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嘎仙洞迁徙到中原之后,就把大草原让给了亲戚柔然,为了抵抗柔然,北魏皇帝在长城附近设立了一系列军镇,最终陆续形成了最大的六个边镇:

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

千万别小看这几个地名,甚至后世500年的贵族们都来自于这里。

这几个边镇靠近北魏的旧都大同,担负起保卫北魏的使命,可是军人却长期没有很好的待遇,孝文帝在太和十八年,专门巡视了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四镇,给了一些粮食。

可是,到了北魏后期,因为吏治的腐坏,六镇军人的口粮渐渐被克扣。

军人只想要一口饭,连这个都不能满足,那就像明末陕北的李自成一样,不让人活,就自己找活路。

当时六镇的怀朔镇就诞生了一个叫做高欢的人,他于496年冬天十一月出生于怀朔镇,当地胡汉杂居,他后来自称是汉人,但生活习俗都很鲜卑化了,至于他是什么民族,也不重要。

从小,他就被姐夫抚养着,长大之后,只能得到一个保安的职位。

后来他去平城的城墙底下站岗,平城的大户人家的小姐娄昭君,一下子看中了他,不嫌弃他是保安,执意要嫁给他。

这在今天看来都不可思议,一个只是偏远地区来的保安,一个却是旧都大户人家的小姐,可是娄昭君就觉得他非等闲之辈,《北齐书》说高欢“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少有人杰表。”根据这个记载,他应该长得很帅,且生活在边镇,一身侠气,史书说他“长而深沉有大度,轻财重士,为豪侠所宗。”娄昭君便看中了他。

高欢长得很帅,其孙子辈兰陵王高长恭也是著名的美男子,甚至要戴着面具去打仗

高欢娶了娄昭君中,从女方嫁妆里得到了很多马匹,在边镇当了一个小队主,管辖了上百人,有点类似于刘邦的亭长,他和边镇的镇将段长十分交好,准备就在此地,一辈子生活下去。

谁也没想到,北魏这个火药桶意外爆炸了,因为六镇军民生活困苦,唯一的口粮还被朝廷的人给吞了,六镇就缺一把火便能点燃了。

六镇起义之前,还有一件事情引发了轰动,身为汉人的光禄大夫张彝建议改进选官制度,强化汉化政策,这样下去的话,善于读书的汉人终将把持北魏朝廷,而只会动武的鲜卑人则没有优势,结果酿成首都洛阳大规模暴动,数千鲜卑人冲进张彝的府中,痛打张彝,还烧死了他的儿子,最后北魏为了平息鲜卑人怒火,没有处罚他们,只是杀了带头的几个羽林军。

可是,张彝事件毕竟反映出当时的北魏王朝,汉族和鲜卑族的矛盾已经十分激烈了。

当时的事变,还有一个目睹者,那就是高欢,高欢虽然在怀朔镇当差,可是经常往来洛阳和怀朔镇,也是亲眼目睹此事,预言着天下将要大变。

公元523年,怀荒镇的几个士兵前去讨要粮食,当地的将军于景不发粮,这几个人杀死了于景,索性反了,攻克了怀荒镇。

很快,旁边的沃野镇也开始了,当地的匈奴人破六韩拔陵杀死了边将,攻克了沃野镇。

可是,破六韩拔陵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居然称帝了,就占领了一个边镇就能当皇帝,真是太狂妄了。

破六韩拔陵首先进攻的便是高欢和娄昭君居住的怀朔镇,怀朔镇的将军贺拔度拔和他的三个儿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率军大战起义军,起义军受挫,记得这三兄弟,后面还会出场的。

破六韩拔陵的起义成功点燃了六镇,很快高平镇的匈奴人赫连恩也起兵,拥护了一位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就此,六镇全部起义,北魏一下子慌了神,甚至邀请柔然入关帮助平叛,可是越战越勇的起义军很快就占领了六镇,准备南下攻打北魏的旧都——大同。

可以说,六镇起义的很多起义者还是比较原始的胡族,孝文帝汉化改革也没有让他们改了汉姓,他们还叫着自己匈奴族的名字,而匈奴族、鲜卑族、敕勒族等这些北方民族,本来就能军善战,起义军战斗力非常之大。

就在北魏忙着平灭六镇起义的时候,陕西一带的羌族也开始了起义,羌族人莫折大提与儿子莫折念生在关中一带所向披靡,后来虽然被北魏在马嵬击败,退居陇西,可是依然在关陇一带肆虐。

在北魏的不断平叛下,甚至在邀请来的柔然军队的夹击下,破六韩拔陵的军队被击败,他被杀死,20万起义军则投降了北魏,这20万人如果全部杀掉的话,也不是不可能,但北魏于心不忍,终究没有做白起和项羽,而是把他们安置在了河北。

谁也没想到,那一年的河北干旱,颗粒无收,很快这20万人又再度起兵,柔玄镇的匈奴人杜洛周再次起兵,在今天的张家口一带,占领了张北草原,随后准备攻打幽州,今天的北京。

本来过着安定日子的高欢再也坐不住了,也参军,加入了杜洛周的起义军,但是杜洛周这个人刻薄寡恩,不舍得赏赐部下,部下都嫌弃他吝啬,有点像隋唐时期瓦岗军的李密。高欢不喜欢他,很快,杜洛周就败亡,他在和敕勒族鲜于修礼的部队合并后,杜洛周想吞并鲜于修礼的部队,没想到,鲜于修礼被混入义军,伪装的奸细北魏宗室元洪业所杀,不久,葛荣杀死元洪业,又杀死了杜洛周,一下子统领了几十万军队,高欢就此归入葛荣麾下。

河北乱了,很快,山东一带又有了起义,邢杲于六月自立为汉王。

而关中一带,鲜卑人万俟丑奴控制了起义军,并且占领了陕西、甘肃的广大地区。

至此,从山东到甘肃,从内蒙到山西,今天整个北中国全部陷入大规模的起义之中。

六镇起义

乱世,对于人民来说是灾难,但是对于英雄来说,就是机会。

面对着北魏全国的兵变,北魏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北魏不得不求助山西的羯族酋长——尔朱荣的帮助。

尔朱荣是羯族,世代居住在山西北部,他容貌魁梧,且有大志向,高欢看到葛荣此人更为卑劣,就断定他不会长久,果然,葛荣胸无大志且志大才疏,掌握军队后开始狂妄自大起来,面对尔朱荣的骑兵,他没有把军队集中起来,反而分散开来,最终被尔朱荣的骑兵全部冲垮了,葛荣没当几天统帅就被杀了,六镇的20万将士全部归了尔朱荣。尔朱荣又命令自己的侄子尔朱天光率领大军向西平定关陇起义,最终平定了关中。

尔朱荣一下子平定了北魏在河北、山东、陕西的三场起义,跃居北魏权臣之首,尔朱荣在掌握大权之后,把迷信佛教、奢侈无度的胡太后和朝臣2000人全部投入黄河中,这就是著名的“河阴之变”,最终,尔朱荣立北魏宗室元子攸做了皇帝,实际把持了北魏政权。

河阴之变之后,北魏的宗室元灏逃到了南方的梁朝求助,南朝的梁朝也在趁火打劫,派陈庆之北伐,陈庆之率领白袍军北伐,趁着北魏兵力空虚,攻入洛阳,但很快就被尔朱荣夺回,尔朱荣大败陈庆之军队,陈庆之一个人逃回了南方。

轰轰烈烈的六镇起义,延续达7年之久,三次被平定,三次又复燃,横跨整个华北和关中的六镇起义,到此时为止,全部被尔朱荣所平定,20万六镇将士全部归属了尔朱荣。

二.起家的资本

在预言着杜洛周并不能成大事之后,高欢准备离开杜洛周,杜洛周却听闻有人要杀他,前来追高欢。高欢逃亡途中,几次差点被箭射死,一对儿女多次掉落牛车,高欢准备舍弃他们,甚至要射死他们,不让他们落入敌手,幸而后来大将军段韶的父亲段荣多次相救,最终高欢逃出生天。谁也没想到,高欢将来会成就王业,而那个差点被射死的小孩,就是日后权倾朝野的高澄。

所以,高欢,先隶属于杜洛周,后来见到杜洛周胸无大志,再隶属于葛荣,这两个人都是志大才疏之人,也都很快身亡,最终跟随着一辈子亦父亦师的尔朱荣。

在尔朱荣和葛荣大战的时候,高欢就断定葛荣一定会失败,他带领怀朔镇的几位军人,如段荣、尉景、蔡俊等,前来投奔尔朱荣,大战之前高欢就站了队,大战之后,尔朱荣格外器重高欢。

然而,高欢也是很有城府的,在尔朱荣作出“河阴之变”这等谋逆之举的时候,高欢也并未直接劝阻,摩羯座的老成持重在他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

最终在尔朱荣的手下,高欢任晋州刺史,以山西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

对于高欢的才能,尔朱荣颇为欣赏,有一次,尔朱荣问手下,有朝一日谁能代替他统领军队,很多人都说他的侄子尔朱兆,可是尔朱荣却觉得尔朱兆有勇无谋,还是高欢能代替自己。

历史之所以有趣,在于历史不是小说,小说讲究逻辑,但历史不讲。

按道理说,尔朱荣现在权倾朝野,甚至让朝廷给他加了九锡,基本上等于曹操的待遇了,这样的人物,要么就像刘裕一样篡位,要么就像董卓一样,被轰轰烈烈地除去。

可是,谁也没想到,尔朱荣却死了。

而且死的十分突然。公元530年六月,尔朱荣去朝廷见皇帝,孝庄帝问尔朱荣:

外面传说你要谋杀皇帝,是不是真的?

这个反问让尔朱荣懵住了,此后尔朱荣觉得孝庄帝很幼稚,会见他,也就再也不带武器了。

530年的九月,天气转冷,戊戌日这一天,尔朱荣又进宫面圣,突然看到有人提着刀跑进来,警觉的他准备溜走,看见大群人已经包围住了自己的随从,他想到“擒贼先擒王”,就扑向孝庄帝,准备杀死他。

这不亚于是荆轲刺秦王,或者康熙擒鳌拜的时刻了,本来尔朱荣觉得孝庄帝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娃娃,肯定不堪一击,没想到孝庄帝御座下面却藏着一把刀,直接刺向尔朱荣的肚子,尔朱荣身经百战,这点伤算什么,还想再杀孝庄帝,孝庄帝毕竟身为鲜卑王族,力大无比,再一刀,杀死了尔朱荣,随行的尔朱荣的儿子尔朱菩提和亲信元天穆全被砍死了。

一代枭雄,死的如此突然且窝囊。

尔朱荣的死震惊了世人。

尔朱兆怒不可遏,很快率领大军攻入洛阳,杀死了孝庄帝,孝庄帝在历史上只在位很短的时间,却血气方刚,杀死了著名的权臣尔朱荣,也算传奇。

一代枭雄尔朱荣

此时,秀荣川被匈奴部落纥豆陵部袭击,尔朱兆一下子措手不及,不得不求助高欢,高欢前来相救,双方结为兄弟。就和曾经的刘邦项羽一样,结为兄弟,但是这样的兄弟恰恰是最靠不住的。

如何安置流民,是一个问题,尔朱兆也采取了和之前北魏一样的办法,把他们安置在河北山东一带,让他们学会种地,但是派谁去呢?这也是一个苦差事,曾经北魏安置他们,他们又重新造反了。

当时尔朱兆的手下贺拔允说,高欢最为合适,他最沉稳了。高欢却站起来,打了贺拔允一拳,说:尔朱荣还在的时候,轮不到我们说话,现在是尔朱王尔朱兆当权,由他定吧,我们没有说话的份。

不知道是不是他们串通好演了这出戏,尔朱兆又喝醉了,他觉得高欢这么做,够义气,很忠于自己,就答应了,把20多万六镇起义军都交给了高欢。

尔朱兆的手下慕容绍宗很有远见,他说高欢有城府、有心计,现在放他走,都是放虎归山,更别提给他20万人了。

尔朱兆不以为然,说:我们是结拜兄弟啊。

慕容绍宗说,亲兄弟尚且自相残杀,更别提异姓兄弟了。

尔朱兆想着,有道理。正巧,高欢东归途中,看到尔朱荣妻子返回山西,带着300匹马,便随手抢夺了马,结果惹恼了尔朱兆,他立马发兵攻打高欢,这20万六镇流民还没有组织好,都饥肠辘辘,一下子就被打倒了。

关键时刻,高欢很能屈能伸,他觉得这个时候还没有实力跟尔朱兆翻脸,他亲自去跟尔朱兆道歉,说自己只是为了防备河北反贼,没有异心。两人抱头痛哭,喝得大醉,当晚,尔朱兆就睡在高欢的营帐中,高欢的手下想把他刺杀了,可是高欢却觉得尔朱家族还很人多势众,不适合做这种事情,就和尔朱兆抱着睡了一夜。

与此相比,日后朱温在上源驿放火烧李克用,是多么幼稚啊,头领死了,军队还在,杀死头领又有什么用呢。

最终,脱离虎口的高欢到了河北,有了自己的实力,稳定流民之后,第二年,高欢也立了一个皇帝,就此和尔朱家族决裂了。

三.韩陵大战

在高欢取得东魏统治权的关键战役中,韩陵之战十分重要,韩陵这处地方就在安阳。韩陵,今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东北,“韩陵”的名字与汉初名将韩信相关,韩陵的一个景点“韩陵片石”还曾经是所谓的安阳八景之一。

此时的高欢已经到了河北,取得了河北大族的支持,公开和尔朱兆决裂,双方大战的地方就在安阳城旁边的韩陵。

当时高欢的骑兵不足2000,步兵不满3万,就在韩陵山上布下了阵,把牛羊放在山上,尔朱兆大部队来到这儿,看到漫山遍野的牛羊堵塞了道路,自知不妙,遂逃走。

高欢抓准时机,亲自领兵出击,著名猛将高敖曹领左军,与尔朱兆军激战,一开始高欢的中军战斗失利。

双方陷入鏖战中,关键时刻,他的弟弟高岳率领500骑兵从右侧杀来,高敖曹从左侧用1000骑兵冲锋而来。

史书记载说:

及战,高祖(高欢)不利,军小却,(尔朱)兆等方乘之。高岳、韩匈奴等以五百骑冲其前,斛律敦收散卒蹑其后,昂与蔡俊以千骑自栗园出,横击兆军。兆众由是大败。是日微昂等,高祖几殆。   

韩陵之战的转机正是出现在高昂以骑兵分割尔朱兆兵团的时候。而得以承担此关键性任务的,正是猛将高敖曹,高敖曹的1000骑兵迅速冲垮了尔朱兆的中军,前后夹击,大败尔朱兆军队。

六镇骑兵是高欢赖以起家的资本

尔朱兆失败后第二年卷土重来,号称十万大军,这次有了资本的高欢在山东广阿再次击败尔朱兆,尔朱兆彻底失败逃窜。

后来高欢在洛阳立了孝武帝为皇帝,尔朱兆自知大势已去,就来到了家乡秀容川,在那儿自杀了,曾经叱咤风云的尔朱家族就此覆灭。

可以说,安阳城东北的韩陵就是北齐王朝的龙兴之地,后来北齐以邺城为都城,可以说是感念这个龙兴之地的缘故。

高欢把持着东魏的政权,同样定都邺城,邺城迎来了第五个朝代—东魏,后来代之兴起的北齐同样定都邺城,所以邺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副其实的“六朝古都”,历经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王朝,和南方的建邺一样。

战胜尔朱家族之后,高欢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这两个错误造就了一个新的国家。

一个是立了元修做皇帝,可是高欢所立的皇帝却不听他的控制,元修于公元534年逃出洛阳,投奔关中集团了。

第二个,就是害死了贺拔岳,贺拔岳前文提过,和贺拔胜、贺拔允是兄弟,贺拔允这个人心直口快,当时还曾经提议让高欢率领六镇流民,被高欢打了一拳的就是他。

可是,贺拔岳却不一样,他非常的老成持重,高欢曾经在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后劝他称帝,贺拔岳却说,高欢这个人有野心,今天劝说主公称帝,日后或许想谋取大位,不如除掉他。尔朱荣却觉得高欢对自己忠心耿耿,没杀高欢,高欢却从此记恨了贺拔岳。

贺拔岳后来被尔朱荣派去平定关中的叛乱,文武双全的他平定了关中起义,镇守关中,高欢早就厌恶他,立了新的皇帝之后,他就派人去关中,收买了关中集团的小人侯莫陈悦,指示他暗杀了贺拔岳。

贺拔岳的被杀造就了巨大的麻烦,声望和能力巨大的贺拔岳已经建立了一个以武川镇军人为主的集团,这个集团本来听命于洛阳朝廷,看到朝廷被高欢把持,就有了自立的心。

而高欢所立的皇帝元修也不听他的控制,元修于公元534年逃出洛阳。元修逃走之后,高欢还劝他回来,说:“七庙不可无主,万国须有所归,臣宁负陛下,不负社稷。”可是元修坚决不回来。

当时的关中,贺拔岳虽然被杀,可是他的部下都忠于他,关键时刻,大家推选老实人宇文泰接替了贺拔岳,宇文泰小名黑獭,大家都觉得他忠厚老实。宇文泰刚接班不久,就迎接到了皇帝元修,大喜过望。

从此,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两国。

而名不见经传的宇文泰却就此声名鹊起,成为关中的首位人物,且成了高欢的主要敌人。

看到皇帝逃跑了,高欢就另外立了元善见为帝,迁都于邺城,史称东魏。

宇文泰看到元修毕竟是外来的皇帝,且处处不听自己的,也于公元535年杀死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帝,定都于长安,史称西魏。可怜的元修虽然和高欢有矛盾,但高欢终没有杀他,可是宇文泰却杀了他。

东、西魏的军政大权,分别掌握在高欢、宇文泰的手里。北方又进入了分裂时期。东魏、西魏与南方的梁朝互相攻伐,三国鼎立。

中国大地上,继魏蜀吴之后,第二次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宇文泰,就此在无人看好的关中地区站稳了脚跟,还能与东方的高欢对峙,东西双雄就此展开了数场大战。

四.五场大战

自此,依靠武力起家的高欢和宇文泰两大势力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一度繁荣兴盛的洛阳城,又一次化为灰烬。

公元538年,关中地区天灾严重,刚刚站稳脚跟才四年的关陇集团,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危机。

看到机会,高欢敏锐地觉得这是一次好机会,于公元537年正月,乘机发动了对西魏的战争。

高欢命令前锋窦泰率步骑万余人直趋潼关,令高敖曹率军攻陕西上洛,高欢自己则率军赴蒲坂,造浮桥三座,高欢的目标是一鼓作气渡过黄河。

这恰恰是100年后李渊父子的行军路线,从山西经过蒲坂攻入长安,成就大唐盛世。

关中是关陇集团的家,为了保护家园,当然殊死搏斗。

杰出的军事家宇文泰分析后觉得,东魏军队水师并不强大,此时高欢准备要渡河,一定是虚张声势,只需要集中兵力,打败窦泰的主力军就行了。

宇文泰分析到了主力的位置。声东击西,扬言要保卫长安。

有勇无谋的窦泰轻敌冒进,从风陵渡渡过了黄河,来到了一个叫做“小关”的地方,这个金庸小说中杨过遇到郭襄的地方,小关此时却成为了窦泰的鬼门关。

渡过了黄河,就从山西来到了陕西,也来到了宇文泰的地盘,宇文泰早已在牧泽这个沼泽地设伏,大败窦泰军队,窦泰身中数箭,知道不能活了,自杀了。

窦泰是高欢集团的主要人物,从起兵的时候就跟着高欢,高欢大惊,只能退兵,这一次小关之战,宇文泰获胜了。

同年,刚刚取胜的西魏开始发动战役,攻取了东魏几个郡县,高欢带兵来战,接连取胜,随后渡过黄河,进入了关中地区。

高欢的另一个把兄弟侯景,日后把南梁搅得天翻地覆的他,很有谋略,他觉得关中这个地区似乎有魔咒,只要过河,一定不吉,建议高欢不要渡河,可是高欢还是觉得要冒险一次。

摩羯座很谨慎,要么不冒险,冒险一定有着充分的理由,因为当时的宇文泰正率领军队攻打河南,一时间回不来。

可是,宇文泰一下子风驰电掣地回来了,到达了一个叫做沙苑的地方,这里长着很多的芦苇。

几千年前的《诗经·秦风》就有一个名篇,叫做“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很美的画面,蒹葭就是芦苇,陕西秦地长着芦苇,高欢突然想到要放火烧了这片芦苇地,他认为宇文泰一定藏在里面。可是他的把兄弟侯景却建议他活捉宇文泰,高欢就没有放火。

没想到,宇文泰把兵器藏在芦苇里面,突然杀出,这一次手下李弼、赵贵,把东魏军横截成数股,又击败了东魏,高欢退兵。

这一次的失败是致命的,河南的很多地区被西魏攻占。

看地图就可以看出,西魏的右下角多出了一个角,那就是河南的很多郡县

为了收复重要的洛阳要地,东魏大行台侯景出兵洛阳,为了保卫洛阳,宇文泰亲自带兵来救援,双方再度爆发了河桥之战。

河桥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河南孟州,侯景扼守住河桥,和宇文泰对阵。

侯景虽然后来品性一般,但是军事实力非常强,两军交锋,侯景统帅的鲜卑重骑兵就迅速冲垮宇文泰,这一次是宇文泰遭遇的最大危机。

史书上记载说:

是日置阵既大,首尾悬远,从旦至未,战数十合,氛雾四塞,莫能相知。独孤信、李远居右,赵贵、怡峰居左,战并不利,又未知魏帝及太祖所在,皆弃其卒先归。开府李虎、念贤等为后军。遇信等退,即与俱还。

侯景的军事指挥才能真的很强,他统领的鲜卑重骑兵迅速聚拢成军团,以团状迅速进攻,如同一把大铁锤,把西魏军队锤得粉碎。

鲜卑重装骑兵

宇文泰的坐骑被侯景射中了,受惊的马狂奔不止,宇文泰被掀翻下马,东魏的士兵很快赶了上来,要是宇文泰被捉住了,整个关陇集团又将群龙无首,整个西魏都将是巨大的损失。

关键时刻,西魏的都督李穆赶紧下马,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宇文泰,大骂道:

“你这个不中用的东西,你的主子跑到哪里去了,你还在此逗留!”

宇文泰脸上被抽出一道道血痕,东魏士兵看到了,就知道这是一个普通士兵,谁也没想到这是西魏统帅宇文泰。

要是宇文泰这次被捉住死了,就没有北周这个国家了,高欢肯定想不到,自己儿子建立的北齐将被北周灭亡,子孙都被屠戮。

可是,宇文泰逃回去之后,看到援兵赶到了,立马回兵,这下侯景懵了,没想到西魏军队回来这么快,一下子逃脱了。

东魏的猛将高敖曹,以一敌十,砍杀数百人,逃出重围,投奔河阳南城,河阳南城的守将高永乐与高敖曹有仇,坚决不开城门。

可怜一代猛将高敖曹在城门下,被西魏军队杀死,高敖曹的死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在东魏武装力量集团中的地位仅次于高欢,是著名的猛将。他是汉人,当时鲜卑人对汉人的态度非常傲慢,但在高敖曹面前却不敢放肆。高欢对部队讲话,总是用鲜卑语;如高敖曹在列,就改用汉语。

韩陵之战,高欢能战胜尔朱兆,多亏了高敖曹的骑兵及时赶到,听闻高敖曹死去,高欢痛哭不已,如同刘备听闻关羽死去一样。

高敖曹的死对整个东魏集团是巨大的损失。

高欢怒气冲天,替高敖曹报仇,亲自领兵攻打洛阳,这一次,东魏骑兵为了替高敖曹报仇,斗志昂扬,双方战斗持续了一天,西魏大将军独孤信和赵贵的先头军队战斗不利,只能回撤,后面的军队李虎也跟着撤退了,李虎就是后来唐高祖李渊的爷爷。

看到军队后撤,宇文泰只能只好放火烧了营寨,留下长孙子彦守金墉城,金墉城市洛阳外面的一个小城市,这一次,高欢攻下了洛阳。

洛阳后来成为了东魏著名的军事据点,曾经居于天下之中的洛阳城成为北方分裂双方的拉锯地点,直到北齐后期,才被北周攻克,而被攻克不久,北齐就灭亡了。

这一次河桥之战,双方互成平手,都损失惨重。

这一次战斗之后,双方平安无事数年,五年之后,又爆发了一场大战,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的妻子被高欢的儿子高澄调戏,高仲密怀恨在心,投降西魏。

宇文泰率领水陆大军进攻,这一次,东魏有了洛阳城后,优势比较明显,高欢攻克了邙山,占据了邙山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以逸待劳。

双方对战,宇文泰大败,东魏的大将军彭乐跟着宇文泰追,宇文泰对他说:“你是彭乐吧,你想啊,要是我死了,不打仗了, 还用得着你吗?”彭乐一听,觉得有理,居然放走了宇文泰。

回营之后,彭乐把这个告诉了高欢,高欢以为自己听错了,他居然放走了宇文泰?高欢大怒,拔出佩剑,按住彭乐的头,三下三举,但最终没有杀他。彭乐说,我知道错了,一定将功赎罪,捉来宇文泰。

可是,这次之后,哪还有宇文泰的影子,宇文泰早就溜走了。

这一次邙山大战,宇文泰的西魏军队战死六万,元气大伤,只能退回。东魏与后来的北齐利用洛阳城和邙山,多次抵挡住北周,尤其是兰陵王高长恭。

公元564年,也就是邙山之战20年之后,北周再度攻打,围困住北齐重镇洛阳,高欢的孙子兰陵王高长恭率领500名骑兵冲进北周军队的包围圈,为金墉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逃走,这一战是兰陵王最为高光的时刻。可惜昏君高纬后来居然杀死了兰陵王。

兰陵王

所以说,洛阳是东魏-北齐的生命线所在,洛阳在,东魏-北齐就在,洛阳失去,东魏-北齐也就失去了。

邙山之战,虽然高欢取胜了,可是他也老了,奋斗了一辈子,也未能统一北方,关中的宇文泰还不肯归降。

第二年,他亲自领兵,攻打西魏,这一次主要攻打的是玉璧城,守城的是西魏大将韦孝宽。

韦孝宽看高欢来势汹汹,命城中人都带上铁面,高欢派神射手元益射箭,韦孝宽只能命令城头人都下来。

高欢在城南筑土山,筑好了,让士兵直接“飞到城里”(如同小说里的欧阳锋攻花拉子模)。韦孝宽在城墙上再筑楼,筑的比高欢还高,还把高欢的楼给推了。

后来,高欢利用挖地道、堵住汾河水、战车攻门、火攻等办法,也未能取胜。

最后关头,高欢居然亲自上阵了,他率领骑兵冲锋,中了一箭,负伤撤退。

很多人劝他绕道而行,高欢不同意,回到大本营晋阳不久,高欢就病故了,时年五十一岁。

高欢为什么要对这一座孤城死磕呢?可能是为了心中的理想,曾经的他,毁家纾难,参加起义。青年的他,意气风发,统领六镇。而现在,却还未能统一。曹操在汉中之战失败之后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何望蜀?”体现了一种悲观情绪,或许高欢也是如此,他知道,天命难违,自己不解决宇文泰问题,万一自己的子孙不争气,被宇文泰的子孙屠戮了,怎么办?后来果然一语成谶。

高欢死后,其子高澄又与西魏发生了六战,但这已是东西魏战争的尾声了。高洋建立了北齐,与北周东西对峙,双方互有攻伐,追封高欢为北齐神武皇帝。

北齐后主高纬统治时,北齐政治腐败昏暗到了极点。后主比起高澄、高洋这些前辈来说,无论智力、才能和个人品质都差多了。

最终,北齐被北周所灭,高欢的子孙果然都被屠戮了。

在玉璧之战中,高欢中了一箭,军中谣传高欢已经中箭死了,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他一辈子的兄弟,敕勒族的斛律金,为他唱起了北方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内蒙古大草原

听着这首民歌,高欢流泪了,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怀朔镇,曾经的他只是一个边镇穷小子,意外娶了大户人家的女儿,妻子跟着自己吃了大半辈子苦,颠沛流离中甚至一对儿女都差点丧命。

30岁时高欢毁家纾难,前去投奔义军,36岁时跟随着尔朱荣南征北战,39岁时击败了尔朱兆,40岁时与宇文泰大战,如今51岁了,也该远去了。高欢曾经为了理想奋斗一生,但那个时候还不是中国统一的最好时机,天命难违,真正的统一要等到半个世纪之后,等到所有的鲜卑人都融合完毕才行,这个历史使命,只能交给后世的杨坚了。

当天晚上,高欢在营帐中,突然天昏地暗,发生了日蚀,高欢说,日蚀是为了我吗?老天同情我这一回,我死也无憾。当晚昏迷不醒,回到晋阳后去世了,享年51岁。

可能玉璧之战,高欢冒死冲锋的时候,想到了自己的少年岁月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