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容川说大黄在血证中的应用

(0)

相关推荐

  • 段亚亭治疗月经过少经验

    <正>段亚亭国医大师行医6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现将段老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探求病机,分清标本月经过少是指月经量明显减少,少于平时正常经量的1/2,或不足30mL,或行经持续 ...

  • [卷第一百五十三 妇人经血暴下兼带下]妇人血分

    [卷第一百五十三 妇人经血暴下兼带下] 妇人血分 论曰血分者.经水流通之际,寒湿伤其冲任为之中止,气壅不行,播在皮肤,邪气相搏 ,经血分而为水,发为肿,故曰血分,脉经曰,经水前断,后病水者,名为血分, ...

  • 唐容川,大黄止血不留瘀,尤为妙药!

    <血证论>吐血,节选--- --止血.其法独取阳明.阳明之气.下行为顺.所以逆上者.以其气实故也.吐血虽属虚证.然系血虚非气虚.且初吐时.邪气最盛.正虽虚而邪则实.试思人身之血.本自潜藏. ...

  • 唐容川在《血证论·阴阳水火论》中称“人之...

    唐容川在<血证论·阴阳水火论>中称"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守"."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通则血足 ...

  • 唐容川《血证论》治血四法探讨

    <血证论>,是清代著名医家唐容川论述血证的专书,是唐容川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吐血篇"指出了治疗血证的四大原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 ...

  • 另外,唐容川《血证论》里面也有一些记载,...

    另外,唐容川<血证论>里面也有一些记载,他说口苦是胆热,这个和前面没有什么差别,口甘是脾热.口苦胆热用什么方子呢?用小柴胡汤加黄连,口甜用甲己化土汤(白术.甘草)加天花粉.茵陈.黄芩.石膏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六] 感冒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六] 感冒 血家最忌感冒.以阴血受伤.不可发汗故也.然血家又易感冒.以人身卫外之气.生于太阳膀胱.而散布 于肺.血家肺阴不足.壮火食气.不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六] 暑疫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六] 暑疫 暑者.湿热合气之谓也.热蒸则湿动.湿郁则热遏.湿热合化.是为暑气.月令所谓土润溽暑.此之谓矣.热 甚则心烦口渴.脉数溺赤.湿甚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创血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创血 刀伤出血.与吐衄不同.刀伤乃平人被伤出血.既无偏阴偏阳之病.故一味止血为要.止得一分血.则保 得一分命.其止血亦不分阴阳.有以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疮血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疮血 疮者.血所凝结而成者也.或者寒凝.或者热结.或者风肿.或者湿郁.总是凝聚其血而成.初起总宜散血. 血散则寒热风湿.均无遗留之迹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血痣

    血痣初起.其形如痣.渐大如豆.触破时长流血水.此由肝经怒火.郁血凝聚而成.内服丹栀逍遥散.及凉 血地黄汤. 触破流血者.用花蕊石散糁之.血止后.用田螺散枯其本痣.另用生肌药收口.未触破.未流血者.古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