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容川在《血证论·阴阳水火论》中称“人之...

唐容川在《血证论·阴阳水火论》中称“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守”。“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通则血足”。对出血证侧重祛瘀,认为“瘀血不去,新血妄生”。应当二者并用,有相得益彰之作用。

很多病症都要考虑瘀血的存在,学会活血化瘀法,那疗效真的可以上一个层次,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唐容川的书!体会一下气血的辨证!

(0)

相关推荐

  • 浅谈“血不利则为水”

    临床中,凡见脑水肿.心衰.腹胀.肾病综合征等病人,医生都会给他们用活血化瘀的针剂,如血栓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红景天注射液等,先不论用药的成本如何,仅从理论上讲,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 "血不 ...

  • 唐容川说大黄在血证中的应用

    5.1大黄在血证中的应用 5.1.1大黄的药物性味 唐氏倡导"阴阳水火气血"一体的独特血证病机理论,认为气血关系不可分割,二者为患常常相互影响.其中,因气为血帅,气病及血,血随气脱 ...

  • 唐容川《血证论》治血四法探讨

    <血证论>,是清代著名医家唐容川论述血证的专书,是唐容川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吐血篇"指出了治疗血证的四大原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 ...

  • 另外,唐容川《血证论》里面也有一些记载,...

    另外,唐容川<血证论>里面也有一些记载,他说口苦是胆热,这个和前面没有什么差别,口甘是脾热.口苦胆热用什么方子呢?用小柴胡汤加黄连,口甜用甲己化土汤(白术.甘草)加天花粉.茵陈.黄芩.石膏 ...

  • 唐容川,血证论,崩带

    崩带 妇人面色青黄.肢体消瘦.心战腰酸.时下浊物.其物黄赤青白黯黑并下.是带脉之血.伤损而成.故名曰带证.古法又分白浊一条.谓带下是带脉为病.其色污杂.白浊则是心脾肾三经为病.其色纯白.而所用之方.仍 ...

  • 唐容川,血证论,经血

    经血 妇科已有专书.然男女血本同原.故并论之.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天癸者.谓先天肾中之动气.化生癸水.至者.谓至于胞中也.水为阳气所化.阳倡而阴必随之.血者 ...

  • 唐容川《血证论》治血四法

    唐容川<血证论>治血四法探讨 作者:晏庆德 编辑:李邦源 <血证论>,是清代著名医家唐容川论述血证的专书,是唐容川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吐血篇"指出 ...

  • 唐容川,血证论,淋浊

    淋浊 淋者小便短数.淋沥不通之谓也.单病此者.自有诸书可考.血家病此.特其兼见者耳.然二便为消息之门户.若一闭塞.则上中焦不得消息.故伤寒论.有言急下者.有言当利其小便者.有言有小便则生.无小便死者. ...

  • 清代医学家唐容川:阴阳水火气血论

    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何以言水即化气哉? 01 气着于物,复还为水,是明验也.盖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脐下者肾与膀胱,水所归宿之地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六] 感冒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六] 感冒 血家最忌感冒.以阴血受伤.不可发汗故也.然血家又易感冒.以人身卫外之气.生于太阳膀胱.而散布 于肺.血家肺阴不足.壮火食气.不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六] 暑疫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六] 暑疫 暑者.湿热合气之谓也.热蒸则湿动.湿郁则热遏.湿热合化.是为暑气.月令所谓土润溽暑.此之谓矣.热 甚则心烦口渴.脉数溺赤.湿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