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疮血

(0)

相关推荐

  • 金匮诵读——疮痈

    徐忠可注解 (一)浮.数脉皆阳也,阳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者,卫气有所遏而不出也.夫卫主行荣气者也,而荣过实者,反能阻遏其卫.若有痛处,则荣之实者已兆,故曰当发其痈. (二)痈肿之候,脓不成,则毒不化, ...

  • 补气的黄芪,补的是什么气?

    黄芪是日常,常用的补气的中药. 那么你知道黄芪补气,能解决什么问题吗? 在古籍<汤液本草·卷之三>中黄芪为补三焦之药, "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 又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创血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创血 刀伤出血.与吐衄不同.刀伤乃平人被伤出血.既无偏阴偏阳之病.故一味止血为要.止得一分血.则保 得一分命.其止血亦不分阴阳.有以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血痣

    血痣初起.其形如痣.渐大如豆.触破时长流血水.此由肝经怒火.郁血凝聚而成.内服丹栀逍遥散.及凉 血地黄汤. 触破流血者.用花蕊石散糁之.血止后.用田螺散枯其本痣.另用生肌药收口.未触破.未流血者.古无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血箭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血箭 从毛孔中流出一条血来.有似箭之射出.故名血箭.由心肺火盛.逼血从毛孔中出.治宜清心火.以除血 出之源.凉血地黄汤.加蒲黄.又宜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汗血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汗血 汗者.气分之水.其源出于膀胱.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之气.从三焦.行 腠理.充肌肉.达于皮毛.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唾血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唾血 脾主消磨水谷.化生津液.津液腾溢.水阴四布.口中清和.湛然如露.是以终日不饮.而口不渴.亦终日闭 口.而唾不生.唯脾之津液.不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六] 感冒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六] 感冒 血家最忌感冒.以阴血受伤.不可发汗故也.然血家又易感冒.以人身卫外之气.生于太阳膀胱.而散布 于肺.血家肺阴不足.壮火食气.不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六] 暑疫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六] 暑疫 暑者.湿热合气之谓也.热蒸则湿动.湿郁则热遏.湿热合化.是为暑气.月令所谓土润溽暑.此之谓矣.热 甚则心烦口渴.脉数溺赤.湿甚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吐脓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吐脓 脓者血之变也.血不阻气.气不战血.则血气调和.疮疖不生.血滞气则凝结为痛.气蒸血则腐化成脓.躯 壳外者易治.至于吐脓.则出于脏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零腥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零腥 零腥者.吐出星点.黄白色.细如米粟.大如豆粒.气极腥臭.杂在漩唾之中.而非漩唾.乃吐血之后.血分瘀 热所化.或未吐血之前.血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