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吐脓
相关推荐
-
[卷十四\肺痈脉证第七十五] 附方
金匮甘草干姜汤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金匮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肺痈喘咳不得卧,或鼻塞清涕,不闻香臭酸辛,上 ...
-
【欧阳锜:清肺解毒汤-各型肺炎、肺脓疡、肺癌等,证属痰热蕴肺】
清肺解毒汤 [组成]瓜蒌皮10g,紫菀12g,臭牡丹15g,鱼腥草15g,葶苈子10g,薏苡仁15g,甘草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清肺化痰,肃肺解毒. [主治]各型肺炎 ...
-
葶苈大枣泻肺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葶苈大枣泻肺汤 [组成]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作用功效]泻水逐痰. [主治]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金 ...
-
由大柴胡汤合苇茎汤治疗肺痈所想到的
晚饭后原本想继续看会儿<千金翼方>,忽然想起学弟白天的留言尚未回复,遂变了想法,与师弟交流起恩师张立山治疗肺痈的医案. 患者中年女性,罹患肺痈,咯吐腥臭脓痰伴胸胁疼痛,偶有痰中带血,大便干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零腥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零腥 零腥者.吐出星点.黄白色.细如米粟.大如豆粒.气极腥臭.杂在漩唾之中.而非漩唾.乃吐血之后.血分瘀 热所化.或未吐血之前.血分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大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大衄 大衄者.九窍出血之名也.此非疫疠.即中大毒.人身止此九窍.而九窍皆乱.危亡之证.法在不治.惟有猝 然惊恐.而九窍出血者.可用朱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舌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舌衄 舌乃心之苗.观小儿吐舌弄舌.木舌重舌.皆以去心经风火为主.则知舌衄.皆是心火亢盛.血为热逼而 渗出也.治法总宜清泄心火.导赤饮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齿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齿衄 齿虽属肾.而满口之中.皆属于胃.以口乃胃之门户故也.牙床尤为胃经脉络所绕.故凡衄血.皆是胃火 上炎.血随火动.治法总以清理胃火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耳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耳衄 耳中出血.谓之耳衄.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能上头.肾与心交.假心之府小肠之脉.上贯于耳.为司听 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目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目衄 白珠黑珠.均无出血之窍.目下眼皮.只有泪窍.乃阳明经脉所贯注.春秋传.称蔡哀侯之泪尽.继之以血. 则是血自泪窍出也.阳明脉起于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脑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脑衄 脑衄者.口鼻俱出血也.乃鼻血多.溢从口出.非别有一道来血也.亦非真从脑髓中来.此不过甚言鼻衄 之重.而因名之曰脑衄耳.盖吐血多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鼻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鼻衄 鼻为肺窍.鼻根上接太阳经脉.鼻孔下夹阳明经脉.内通于肺.以司呼吸.乃清虚之道.与天地相通之门 户.宜通不宜塞.宜息不宜喘.宜出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咳血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咳血 肺主气.咳者气病也.故咳血属之于肺.肺之气.外合于皮毛.而开窍于鼻.外证鼻塞.皮毛固闭.则其气反 而内壅.呛出喉间.发为咳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