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鼻衄

(0)

相关推荐

  • 浅谈“血不利则为水”

    临床中,凡见脑水肿.心衰.腹胀.肾病综合征等病人,医生都会给他们用活血化瘀的针剂,如血栓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红景天注射液等,先不论用药的成本如何,仅从理论上讲,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 "血不 ...

  • 经络学说与辨证论治的结合

    刘树农 一. 结合到阴阳方面 <灵枢·经脉>篇在列论十二经脉病症的同时,提出"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的原则,这当然是关于针刺方面的"辨证论治 ...

  • 从“开阖枢”理论谈三阴三阳经脉的命名规律

    编辑推荐语 <内经>中十二经脉脏腑与三阴三阳的具体配属规律,古今医家皆未能得出清晰的定论.作者从"开阖枢"理论出发,分析其与十二经脉的相关性,这对丰富中医学基础理论具有 ...

  • 佳明讲中医基础第50讲,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大家好,我们再和大家简单讲讲足太阴脾经. 起于隐白穴,在赤白肉际上行到商丘,在小腿内正中线上行,原来我们讲过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交叉,行于足阙阴肝经之前,继续上行到大腿内侧,到达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吐脓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吐脓 脓者血之变也.血不阻气.气不战血.则血气调和.疮疖不生.血滞气则凝结为痛.气蒸血则腐化成脓.躯 壳外者易治.至于吐脓.则出于脏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零腥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零腥 零腥者.吐出星点.黄白色.细如米粟.大如豆粒.气极腥臭.杂在漩唾之中.而非漩唾.乃吐血之后.血分瘀 热所化.或未吐血之前.血分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大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大衄 大衄者.九窍出血之名也.此非疫疠.即中大毒.人身止此九窍.而九窍皆乱.危亡之证.法在不治.惟有猝 然惊恐.而九窍出血者.可用朱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舌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舌衄 舌乃心之苗.观小儿吐舌弄舌.木舌重舌.皆以去心经风火为主.则知舌衄.皆是心火亢盛.血为热逼而 渗出也.治法总宜清泄心火.导赤饮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齿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齿衄 齿虽属肾.而满口之中.皆属于胃.以口乃胃之门户故也.牙床尤为胃经脉络所绕.故凡衄血.皆是胃火 上炎.血随火动.治法总以清理胃火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耳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耳衄 耳中出血.谓之耳衄.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能上头.肾与心交.假心之府小肠之脉.上贯于耳.为司听 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目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目衄 白珠黑珠.均无出血之窍.目下眼皮.只有泪窍.乃阳明经脉所贯注.春秋传.称蔡哀侯之泪尽.继之以血. 则是血自泪窍出也.阳明脉起于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脑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脑衄 脑衄者.口鼻俱出血也.乃鼻血多.溢从口出.非别有一道来血也.亦非真从脑髓中来.此不过甚言鼻衄 之重.而因名之曰脑衄耳.盖吐血多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咳血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咳血 肺主气.咳者气病也.故咳血属之于肺.肺之气.外合于皮毛.而开窍于鼻.外证鼻塞.皮毛固闭.则其气反 而内壅.呛出喉间.发为咳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