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耳衄
相关推荐
-
最新经络图(精美3D动态循行图,没有比这更详细)90%的人都不知道。。。
针道传承推荐搜索 针灸 经脉 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者也!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 上膈属肺从肺系,横从腋下臑内萦. 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 遂入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十二经脉
手阳明大肠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行曲池上肩贯颊夹鼻孔下齿.入络肺下膈属大肠. 大肠是肺之腑.故大肠经脉.亦与肺经.相为表里.肺脉起大指内侧.大肠经亦起于大指之端.而其支又起于次指之端者.以见同源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大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大衄 大衄者.九窍出血之名也.此非疫疠.即中大毒.人身止此九窍.而九窍皆乱.危亡之证.法在不治.惟有猝 然惊恐.而九窍出血者.可用朱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舌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舌衄 舌乃心之苗.观小儿吐舌弄舌.木舌重舌.皆以去心经风火为主.则知舌衄.皆是心火亢盛.血为热逼而 渗出也.治法总宜清泄心火.导赤饮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目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目衄 白珠黑珠.均无出血之窍.目下眼皮.只有泪窍.乃阳明经脉所贯注.春秋传.称蔡哀侯之泪尽.继之以血. 则是血自泪窍出也.阳明脉起于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脑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脑衄 脑衄者.口鼻俱出血也.乃鼻血多.溢从口出.非别有一道来血也.亦非真从脑髓中来.此不过甚言鼻衄 之重.而因名之曰脑衄耳.盖吐血多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吐脓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吐脓 脓者血之变也.血不阻气.气不战血.则血气调和.疮疖不生.血滞气则凝结为痛.气蒸血则腐化成脓.躯 壳外者易治.至于吐脓.则出于脏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零腥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零腥 零腥者.吐出星点.黄白色.细如米粟.大如豆粒.气极腥臭.杂在漩唾之中.而非漩唾.乃吐血之后.血分瘀 热所化.或未吐血之前.血分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齿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齿衄 齿虽属肾.而满口之中.皆属于胃.以口乃胃之门户故也.牙床尤为胃经脉络所绕.故凡衄血.皆是胃火 上炎.血随火动.治法总以清理胃火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鼻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鼻衄 鼻为肺窍.鼻根上接太阳经脉.鼻孔下夹阳明经脉.内通于肺.以司呼吸.乃清虚之道.与天地相通之门 户.宜通不宜塞.宜息不宜喘.宜出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咳血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咳血 肺主气.咳者气病也.故咳血属之于肺.肺之气.外合于皮毛.而开窍于鼻.外证鼻塞.皮毛固闭.则其气反 而内壅.呛出喉间.发为咳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