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唾血
相关推荐
-
【古今医案按】溺血
(清·俞震) 薛立斋治一妇人,小便血,因怒气寒热,或头痛,或胁胀.用加味逍遥散,诸证稍愈.惟头痛,此阳气虚,用补中益气加蔓荆子而痊.后郁怒,小腹内㽲痛,次日尿痛热甚,仍用加味逍遥散加龙胆草,并归脾汤.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创血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创血 刀伤出血.与吐衄不同.刀伤乃平人被伤出血.既无偏阴偏阳之病.故一味止血为要.止得一分血.则保 得一分命.其止血亦不分阴阳.有以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疮血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疮血 疮者.血所凝结而成者也.或者寒凝.或者热结.或者风肿.或者湿郁.总是凝聚其血而成.初起总宜散血. 血散则寒热风湿.均无遗留之迹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吐脓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吐脓 脓者血之变也.血不阻气.气不战血.则血气调和.疮疖不生.血滞气则凝结为痛.气蒸血则腐化成脓.躯 壳外者易治.至于吐脓.则出于脏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零腥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零腥 零腥者.吐出星点.黄白色.细如米粟.大如豆粒.气极腥臭.杂在漩唾之中.而非漩唾.乃吐血之后.血分瘀 热所化.或未吐血之前.血分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大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大衄 大衄者.九窍出血之名也.此非疫疠.即中大毒.人身止此九窍.而九窍皆乱.危亡之证.法在不治.惟有猝 然惊恐.而九窍出血者.可用朱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舌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舌衄 舌乃心之苗.观小儿吐舌弄舌.木舌重舌.皆以去心经风火为主.则知舌衄.皆是心火亢盛.血为热逼而 渗出也.治法总宜清泄心火.导赤饮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齿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齿衄 齿虽属肾.而满口之中.皆属于胃.以口乃胃之门户故也.牙床尤为胃经脉络所绕.故凡衄血.皆是胃火 上炎.血随火动.治法总以清理胃火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耳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耳衄 耳中出血.谓之耳衄.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能上头.肾与心交.假心之府小肠之脉.上贯于耳.为司听 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目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目衄 白珠黑珠.均无出血之窍.目下眼皮.只有泪窍.乃阳明经脉所贯注.春秋传.称蔡哀侯之泪尽.继之以血. 则是血自泪窍出也.阳明脉起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