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路181号杨浦区图书馆

杨浦区图书馆位于黑山路181号,是旧上海图书馆旧址。1934年8月,由董大酉及其助理王华彬设计。采用的是现代建筑与中国建筑之混合式样。在平顶的两层建筑上,设置“中国固有形式”的重檐歇山门楼。左右对称,用黄色琉璃瓦覆盖,附以华丽檐饰,四周平台围以石栏杆。具有新古典主义纵横三段式构图的特征。室内采取红柱、彩画的传统风格。


建筑处于旧政府行政中心南北主轴线上,位于府前右路与府南右路之间,座西向东,与博物馆相对。平面为“工”字型,前部两端横展向前突出,与午门相似。总面积3,470平方米,而且还为将来留有扩建余地,容量可增加一倍。图书馆中央正面设计了门楼,屋脊最高处约25米。一层中央为入口大厅,依次是报纸阅览室,书库,左翼为办公室,右翼为儿童图书室,演讲厅。二层为阅览室、借书室和目录室。左右翼为研究室和特别阅览室。二层中央前部上有夹层,为储藏室,由此可通过露天阶梯登门楼。图书馆在设计上仿传统门楼。


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为了与租界相抗衡,连结闸北、南市等华界,制订了“大上海计划”,选址今五角场地区的翔殷路以北、闸殷路以南、淞沪路以东、黄浦江以西的土地约7000亩作为市中心区,规划设有行政区、商业区、住宅区,以及相应的交通设施,包括铁路、港口、道路等。当局遵循孙中山先生的遗教,于1929年7月公布了《建设上海市中心区域计划书》。之后,市政府还进一步提出了《黄浦江虬江码头计划》、《上海市分区计划》、《上海市道路计划》。并辟建虬江码头,实现了以五角场为新华界中心的近六十条放射干道网的建设。这一20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计划”,是近代上海第一个大型的城市规划。区域内仍保存着旧上海市政府新厦、市博物馆、市体育场、市图书馆等一批历经百年沧桑风采依就的优秀历史建筑群。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大规模的、综合性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1929~1933,全球遭遇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刚刚崛起的民族工业与国力遭到重创。战火就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大上海计划”的梦想在这个城市这一代人心中,从来不曾放弃。为了缓解经费紧张,1934年市政府发行了350万元的市政公债,让人感动的是,其中绝大多数投入到了市中心公共设施的建设。其中市体育场100万元,市博物馆、图书馆60万元。


“大上海计划”公共建造群(旧上海市图书馆)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1年,上海市教育局于南市文庙内创设上海市立图书馆,翌年建成开放,但地域狭小。1935年3月21日,上海市立图书馆董事会成立,蔡元培为董事长,王云五担任副董事长,吴铁城、马宗荣、潘公展、沈怡、俞鸿钧、蔡增基、董大酉、伍连德、丁福保、张元济、戴超、李公朴等人为董事。同年十月,新馆建成,次年9月开放。在蔡元培等人的筹集下,当时上海市图书馆拥有藏书50万册,其中珍本4000余册。 然而不到两年,淞沪会战爆发。这里又沦为战区,馆藏图书和馆舍遭到极大破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上海市府接管工部局公众图书馆,并改称上海特别市市立图书馆。1945年9月,上海市教育局接收该馆,于福州路567号重建上海市立图书馆。194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上海市人民图书馆。

天气好的时候,一缕缕阳光透过天窗洒在房檐上,让整个老建筑变得温暖通透。传统的朱红色柱子、彩画、梁枋装饰以及西式吊灯,给人以巧夺天工的感觉。是中国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新发展。


二楼大厅的孔雀门


旧上海市图书馆于1935年建成,由于各种原因,建筑并未完全按照董大酉的图纸完成,图纸上小部分建筑最后没有完成。图书馆落成后也只使用了1年,随后抗战爆发。抗战胜利后,图书馆建筑为同济中学长期使用,直到数年前,同济中学才从这栋建筑迁出。未来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将完成当年董大猷图纸上没有实现的那部分,也就是在原先建筑基础上做部分扩建,以手稿为依据在修缮的同时完成手稿中没能落地的另一半建筑,还原后端的“两翼”。


旧上海市图书馆,民国上海市博物馆和民国上海市政府,在那片区域形成三足鼎立的形态,在体量上相互之间具有对称性,并形成稳定的区域历史风貌。“恢复图纸上建筑之后,可能会破坏这种历史面貌。” 


报纸阅览室,


图书阅览室


老杂志创刊号精品展


空调这样安装符合老建筑热水汀格局。


图书馆设计师董大酉塑像


图书馆馆长蔡元培塑像


顶部塔楼内部


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将完成当年董大猷图纸上没有实现的那部分,也就是在原先建筑基础上做部分扩建。在楼顶上可以看到竖条墙面的是按图纸扩建部分。

“恢复图纸上建筑之后,可能会破坏这种历史面貌。”后背面建筑较顶楼有距离,会有碍视线。

我的更多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