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为温病 若发...
相关推荐
-
临诊碎玉《伤寒论》第6条
第6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 ...
-
温病与太阳病辨析
编辑整理 十方世界 温病与太阳病辨析 导读 伤寒论的讲法有很多,有的老师按照条文依次讲解,有的老师按照方剂进行详细分辨,还有的老师按照证候对比辨别.这些讲法各有特点,都是为了方便我们辨别记忆伤寒条文 ...
-
《伤寒论》第6条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 ...
-
猫郎中讲《伤寒论》(续)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这两条讲的是传经的道理.有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之言,不是张仲景说的.我考证了一 ...
-
《伤寒论》讲解系列 太阳病篇4
上一篇讲了太阳伤寒的基本特征,以及太阳伤寒要往里传的一些临床症状.这篇我们接着讲后面的内容. 先看条文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这条跟上一条文有些类似,同样这里的二三日,这个& ...
-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45太阳病 先发汗 不解 而复下之 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 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 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中医有这么一个说法:汗下,发汗不好了,完了吃泻药,这是一个陋习呀,这是不对的,庸俗陋习.那么 ...
-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40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发热而咳 ...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干呕发热而咳或渴 或利或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那么由上一段的水气,这个 40条继续他又谈到水气.这个与我们头前讲的那个,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与那节有 ...
-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12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 热自发 阴弱者 汗自出 啬啬而寒 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 热自发 阴弱者 汗自出 啬啬而寒 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 这条啊,就是承太阳中风那一条,开始不是太阳中风嘛,就是承那一条而申明其证和治.太阳中风咱 ...
-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徒赵校对版)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 ...
-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徒赵校对版)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旋覆代赭石汤方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 ...
-
[转载]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98得病六七日 脉迟浮弱 恶
原文作者:老中医学子郭明 98得病六七日 脉迟浮弱 恶风寒手足温 医二三下之 不能食 而胁下满痛 面目及身黄 颈项强 小便难者 与柴胡汤 后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这一段啊很不好懂 ...
-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徒赵校对版)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 ...
-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
91伤寒 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 清便自调者 急当救表 救里 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呀没有下之法,所以他上面说本应汗之,而复下之,此为逆也.看起来是伤寒,法当发汗, ...
-
胡希恕老先生讲金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这章主要讲的是痰饮咳嗽病,咳嗽原由很多了,主要讲的痰饮.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痰饮之病,痰饮是个概括的说法,那么细分可以分四类,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