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6 家用暖气热力学分析与优化
常用型式
家用暖气的常用型式如下。

图中暖气由多个竖直异型流道单元并联而成,热水走暖气内的竖直流道(通常由上向下流动),空气在暖气外被加热后密度变小由下向上流动,并在室内形成循环。


加热量
暖气加热量主要包括两部分:热对流和热辐射。
热对流部分加热量约为:
QD=kFD(TW-TA)
式中,QD为热对流加热量,W;k为对流换热系数,W/(m2.℃);FD为暖气对流换热面积(暖气片的外表面积),m2;TW为暖气内热水平均温度,℃;TA为暖气外空气平均温度,℃。
热辐射部分加热量约为:
QF=5.67CFFF[(0.01TW)4-(0.01TA)4]
式中,为热辐射加热量,W;CF为暖气表面的灰体发射率(黑度),无因次;FF为暖气的热辐射面积(约为暖气整体上、下、左、右、外共五个平面的面积之和),m2;TW为暖气内热水平均温度,K;TA为暖气外空气平均温度,K。
示例
设k=8W/(m2.℃),FD=5 m2,TW=80℃=353K,Ta=20℃=293K,CF=0.9,FF=1 m2,则两部分加热量约为:
QD=8*5*(80-20)=2400W
QF=5.67*0.9*(3.534-2.934)=416W
总加热量:
Q80=2400+416=2816W
当热水温度60℃,其他参数同上时,暖气加热量约为:
Q60=1600+251=1851W
热效率
即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为暖气外空气获得的热能与暖气内热水放出的热能之比,即:
CT1=QA/QW
式中,CT1为暖气的热效率,无因次;QA为空气吸收获得的热能,W;QW为热水放出的热能,W。
对室内暖气,热水放出的热能全部被空气吸收,因此热效率为100%,且暖气内热水温度或暖气外空气温度变化时也均保持100%。
可用能效率
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效率,为暖气外空气获得的可用能与暖气内热水放出的可用能之比,即(热能的品质与功或电不同,热能中包括可用能和不可用能,其中的可用能相当于功或电;热能相当于含杂质的金子,可用能或功或电相当于纯金子;详细介绍请参见冷热平台中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关内容,如第287、288篇):
CT2=EA/EW
EA=QA(1-T0/TA)
EW=QW(1-T0/TW)
式中,CT2为暖气的可用能效率,无因次;EA为空气所吸收热能中蕴含的可用能,W;QA为空气所吸收的热能,W;T0为环境温度,K;TA为空气温度,K;EW为热水放出热能中所蕴含的可用能,W;QW为热水放出的热能,W;TW为热水温度,K。
示例
设暖气加热量1851W,热水温度取60℃(333K),室内空气温度20℃(293K),环境温度取0℃(273K)时,有:
EW=1851*(1-273/333)=334W
EA=1851*(1-273/293)=126W
CT2=126/334=0.38
应用参考
尽管暖气的热效率为100%,但可用能效率在示例参数下仅0.38(热水温度越高,可用能效率越小),这说明热能由热水向空气传递过程中有可用能损失,会影响热水制取设备的能耗。
如当热水由热泵制取时,其耗电量约为:
PHP=2QW(TW-T0)/TW
式中,PHP为热泵耗电量,W;QW为热水在暖气中放出的热能,W;TW为热水温度,K;T0为环境温度,K。
示例
设暖气加热量1851W,热水温度60℃(333K),环境温度0℃(273K)时,热泵耗电功率约为:
PHP=2*1851*(333-293)/333=667W
制取同量热能,暖气采用80℃(353K)热水时,热泵耗电约839W;暖气采用40℃(313K)热水时,热泵耗电约473W。
优化分析
暖气采用较高热水温度时,单位面积暖气传热量较大,可节省暖气面积,减小初投资,但热水制取能耗则可能较多;暖气中热水温度较低时则相反,因此,具体应用时可能需对热水温度和暖气面积等进行优化分析。
以暖气使用10年,每年使用120天,每天24小时计算,则10年共28800小时;暖气投资按500元/m2计算(综合考虑材料、加工等费用),则当热水温度60℃,室内空气温度20℃,室外环境温度0℃,暖气加热量1851W,暖气外表面积(对流换热面积)5m2时,则暖气初投资约:
5*500=2500元
10年耗电费用(用空气源热泵制取热水,电价0.5元/kWh)约:
0.667*28800*0.5=9605元
总费用约:
2500+9605=12105元
如暖气热水温度80℃时,暖气初投资约:
5*1851/2816*500=1643元
热泵耗电费用约:
0.839*28800*0.5=12082元
总费用约:
1643+12082=13725元
即热水温度越高,长期运行总费用可能越高(具体优化时还需考虑更多因素,如室内允许的暖气布置空间、暖气热水加热方法、暖气成本变化、暖气加热量变化等)。
除暖气内热水温度外,暖气底部离地高度、暖气高度、暖气顶部空间情况(如顶部为墙壁时可能会在墙壁上形成积灰)等也可能需要进行优化。

发展
材料。如常用的金属材料外,还可考虑高分子材料、非金属复合材料等。
结构。如竖直流道的截面型式、竖直单元之间的间距、竖直单元高度等均可针对热水温度等进行优化。
型式。如(蓄能)移动型、地暖型、带风机强化空气侧换热型、艺术造型等。




多功能。如干衣型、夏季供冷功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