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与“养正”哪一个更重要
“充电”与“养正”哪一个更重要
——史上最早的离职培训的启示
张华强
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企业培训是业界避免不了的话题,当我们打开报纸广告、网页,各种各样的培训项目琳琅满目,似乎什么都重要但又让人拿不准该从何抓起。面对技术更新的加快,知识类、证书类、素质类、工具类、技能类的培训的确都有助于充电上岗;然而称职、正派、忠诚之类的养正更是企业家需要的资源,否则培训就可能会为别人做了嫁衣。在培训万花筒的变幻中,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太甲》篇早就告诉我们,养正比充电更重要。
避邪归正重养成
《尚书》又叫做上古之书,其中“太甲”三篇讲的是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重新上岗的故事,堪称史上最早的有关离职培训的记录。虽然早在野蛮时代,就有年长者教年轻人寻找并使用可食用的食物,如何打猎等等,可以算作培训的起源;但是通过培训有意识地劝导向善、尚正,国相伊尹当为天下第一人。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不过他并非只满足于传授知识,对太甲的一次培训重在养正。
虽然后来的儒家注重童蒙养正,那是针对启蒙教育;不过也说明养正不可或缺。对于走向职场的成年人组织培训,进行知识更新的充电固然重要,但养正更能让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太甲继承王位后忘乎所以,一切由自己说了算,居然学夏桀的样子以暴虐的手段对付老百姓。为了让太甲避邪归正,已经是五朝元老的伊尹郑重其事地要对他进行培训,是便于让他认真领会伊尹强调的正面道理:上天没有经常的亲人,能敬天的就亲近;人民没有经常归附的君主,只归附仁爱的君主。这又需要养正正面思维的习惯:有些话不顺自己的心意,一定要从道义来考求等等。这些都是所养之正的重要内容,需要融会贯通。其目标是为了让受训者成为正人君子,保持一身正气。
既然是培训,充电也是必不可少的;充电可以为养正提供必要的支撑,以便将养正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之上,提升行正的理性水平。伊尹对太甲的培训就要求其“密迩先王其训,无俾世迷”。即让太甲详细了解前辈的遗训,入耳入脑,避免被社会上的曲解所误,厘清误导。然而把充电的内容仅仅当做知识,用来应对问答考试是不行的,那无济于事。其实在让太甲进入桐宫接受培训之前,伊尹一连写了《伊训》、《肆命》、《徂后》三篇文章,详细阐述了王朝兴替的规律,一一呈送太甲阅读。但效果并不理想,太甲还是我行我素。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成人来说,所谓充电完全可以用灵活的方式进行;而集中培训如果只注意充电不注意养正,那可能是在浪费资源。
当然,养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尽管通过培训养正不太可能一劳永逸,但也表明不能把重在养正的培训做出短平快的项目,需要历经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太甲在桐宫的培训就耗时三年。这是因为,在伊尹看来,“习与性成,予弗狎于弗顺”。那意思是说,习惯将同生性相结合,我不能迎合不顺教导的人。养正培训的时间长短,当以习惯、作风的养成好坏来确定。对于一个在职人员来说,三年时间不能算短。太甲如果没有重新做人的想法,仅靠伪装是很难熬下去的。反过来看,如果太甲的表现没有得到伊尹的认可,培训期可能还会被延长。从被动养正到良好的习惯的养成,相对于充电的知识内容,那一定是内化于心的。
消除博弈增合力
将团队成员送去培训,总体上是一种培养,是为了胜任或者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惩罚或者激励。否则就会视为彼此的博弈,乃至引发新的博弈。太甲被“伊尹放诸桐”,如果将其理解为新君与元老之间的博弈,是伊尹对太甲的“流放”,那就很容易引起太甲的抵触,乃至引发宫廷冲突。这显然不符合尚正的初衷,为尚正而而培训的逻辑就是养正,即实现价值观的认同而不是纠结于个人忍辱。
培训看起来是针对具体人、个别人的,其实是为了克服整体的短板。在伊尹与太甲的合作中,尽管伊尹足够贤明,但如果太甲不能以身作则那对于贤明政令的普遍执行就会大打折扣。太甲作为一国之君的失正,既是他个人的品质瑕疵又是整个团队的致命伤,所以通过培训养正,与阴谋论无关。太甲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自己过去“不明于德,自厎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任性违背规章,是对自己天职的严重背离,不予以校正是不行的。如果说养正是对太甲的特殊要求,那么在一般的培训中也应当如此。即使在非常专业的培训中,不讲养正也不利于团队协作。“君子和而不同”的另一面,就是不同而必须和;有关“和”的自觉性和艺术性的提升,就需要通过养正来解决。
民间历来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解决的办法常常是让徒弟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所谓学做人就是养正,其中包括不能过河拆桥,知道感恩等等。现代企业不是手工作坊,但是在培训中同样需要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少企业家认为员工一旦掌握了关键技术,就有了更大的个人选择的自由度,担心对员工进行培训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这当然不是说不能为员工充电,否则就难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是说在为充电时同样不能忽视培训中的养正课题。比如在外送培训时需要掌握外送员工的动态而不是“放羊”,充电与收心兼顾;在内部组织的培训中,则需要强化养正氛围,关注员工的事业心,要将企业文化建设的精华在培训中进一步聚焦。
其实,培训中充电的有效性也需要通过养正来检验,以便取得能够举一反三的正能量。充电的理想状态是能够掌握渔鱼之术,这同样是养正之“正”的重要内涵,即认识、发现与善于利用规律的攻坚能力。唯如此才能真正形成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避免总是要去别处充电而受制于人的局面。如果说传销离不开培训,那主要是在洗脑,甚至规定受训者只能照着做,不能问为什么。那不仅不需要养正,而且并不回避趋邪,比如为“骗”正名。即使知识与技能本身没有恶意,也不能说养正是多余的事情。比如熬制饴糖可以用来保养病人、奉养老人,而盗跖却用来辅助拔闩撬门行窃。具有同样优势的东西,“桀、纣用其材而以成其亡,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的情况在今天也并不少见。
返朴识道担大任
在培训中强调养正的重要性,需要根据充电的实际将养正落地,而不是搞形式主义。如果说养正需要保持初心,那么充电的内容则是活跃的,变动不居的;养正惟有与充电合拍才能与时俱进,否则就成了故步自封。如果说养正的结构相对稳定,这对变动不居的充电内容并非必然构成一种束缚,相反有利于返朴归真。虽然养正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从“太甲”三篇那里,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可资借鉴的地方。
采取离职培训的方式养正,有利于放下身段。伊尹对太甲的培训以“放诸桐”的方式进行,这里的“放”显然不是流放,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离职。对于太甲来说,“放”就是放下身段;同时也可以放下政务纠缠,使自己的心态归零。太甲贵为一国之君,虽然不能凡事都亲力亲为,但重大事务还是要经过他来拍板,这就容易造成名正言顺的误区;而尚正就是要走出这种误区,比如决策是否正确不是看由谁说,而是看谁的意见符合真理,并且能够被实践验证。太甲的“离职”,在“旁观”中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这一点。在现代企业建设中,有部分强势的高管认为:“管理管理,只要由他管他就有理”,乃至于常常出现主观主义的错误。采取离职培训的方式,养正观念才更容易被接受。
选择有利于反思的环境养正,贴近现实生活。伊尹对太甲培训地方的选择颇有讲究,放在桐这个地方。原来桐是商朝开国国君成汤的安葬地,按照当时的说法,叫做“居忧”。古人认为,处在忧伤的环境,能够成就正直诚信的美德。在我们今天看来,这可以更好的体验先辈的光荣传统。从《汤诰》可以看出,商对夏的取代就是历史尚正的选择。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注意"以宽治民",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太甲的“居忧”既是一种缅怀,又可以更好地体悟历史的尚正之道,谨记初心。远离朝堂的喧嚣,和守墓人在一起,也便于体察民情。如同《无逸》所强调的那样,“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即了解底层民众的内心疾苦。
重新上岗可增强仪式感,将正念正行责任感常态化。经过三年的离职培训,太甲的感情立场有了根本的转变,伊尹等百官决定将太甲迎归国都亳城。这次迎归是非常隆重的,努力显示太甲亲政的仪式感。所谓“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不仅伊尹与百官自己穿着正式的“冕服”,而且给太甲配饰的礼服都是最高等级的,比如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等等,象征尊天、隆祖、明礼、尚义的内涵,勉人向善。太甲不孚众望,亲政后把上至国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都治理得井然有序,使商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当代企业的离职培训结业,虽然不必人人都举行隆重的仪式,但正式的谈话还是要有的。通过谈话表明组织的存在而不是某个人有多了不起,便于受训上岗者担当起尚正传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