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明星区东西湖之前世今生。

昨天拿到一些资料,看完不胜唏嘘!
2005年,新洲区区府邾城城镇人口8.2万人。
2004年,黄陂区区府前川城镇人口9.6万人。
2000年,东西湖区区府吴家山常住人口才7.5万。
2000年左右的时候,黄陂和新洲,至少在区政府所在地的城镇发展上是领先东西湖的。
但现在呢?再对比吴家山,邾城和前川,显然东西湖领先黄陂和新洲起码有3.852米(没有丢几条街那么远啦)。
东西湖现在是武汉市明星区,但其历史不说新武汉人,估计大部分武汉土著也不太清楚,今天我们就来撸一撸东西湖的历史沿革,看看这个地方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东西湖,移民之区,武汉的“深圳”。
在上世纪1950年之前,是没有“东西湖”这个地名的,这个地名的最初提出,是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东西湖围堤设计方案中。
在1958年之前的数千年,东西湖都不是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其现在的行政区域过去大部分属于汉阳县管辖,其余部分分属黄陂,孝感和汉川。
1957年,武汉市经过研究,放弃了东西湖地区作为泄洪区的方案(距离市区这么近,作为泄洪区太浪费了),决定对东西湖进行围垦开荒,同年开始实行围垦,1958年成立东西湖农场管理局,东西湖这才真正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
土地哪里来?四邻齐来凑。
下图是东西湖现今各街道来源:

汉阳县贡献最大,什么吴家山,柏泉,三店都是他给的。

黄陂应该最郁闷,因为他被迫给出的大,小李家墩和张家墩区域就是今天的将军路,姑嫂树,常青花园,金银潭,马池等区域。
在围垦之前,东西湖是很荒凉的,因为汉水,府河经常性的泛滥,以前大部分地方都没有人居住。
看看东西湖人口变化吧。
1949年,东西湖人口5.6万;
1959年,人口10.6万;
1961年,人口降到9.7万;
1972年,知识青年下乡,人口涨到15.8万;
到2000年,人口才到22.3万;
人口构成及方言:
1957年之前,因为分属汉阳,孝感,汉川和黄陂四县管辖,其土著居民也分属四县,方言分布如下:
从东往西,将军路、柏泉和泾河,说黄陂话;
三店、吴家山、慈惠农场,近似汉口话;
新沟,蔡甸话;
新沟至辛安渡,汉川话;
辛安渡至东山,孝感话;

1957年实行围垦,从河南和黄冈调来大批民工,围垦后,他们也就落户在东西湖。
河南人集中在吴家山,荷包湖和东山农场,你就能经常性在这三个地方听到回答“中”;
黄冈人集中在走马岭,“活咯行”听多了你也会明白啥意思。
所以,东西湖的土著就六个地方的:黄陂、蔡甸、孝感、汉川、河南和黄冈。
武汉地方论坛上,经常性的发生四大郊区撕扯事件,黄陂和江夏吵,新洲和蔡甸闹,但东西湖却极少参与,过去不理解,以为东西湖是既得利益区,闷声发大财,现在看来,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参与撕扯,其实是因为他们老家是其它区的,怎么撕的下去呢?
比如,一个黄陂的美国华侨怎么可能对黄陂人说你们黄陂不行呢?
所以,如果你再碰见号称自己是东西湖的,却和你撕扯地区好坏的人,基本可以断定他绝不是土著,是2000年以后才到东西湖买房定居的。
东西湖发展大事记:
1957年12月,建立东西湖农场管理局;
1958年10月,建立东西湖区,实行区局合一;
1959年,成立东西湖人民公社,实行区,局,社合一管理;
1966-1976年,汉南农场归属东西湖管理;
1991年8月8日,东西湖决定金银湖作为开发区;
1991年8月29日,东西湖啤酒厂兼并武汉啤酒厂;
1992年12月15日,武汉市批准东西湖成立吴家山经济开发区;
1993年11月12日,武汉市决定成立吴家山台商投资区;
1996年9月,达能和东西湖啤酒厂合作;
1997年7月,著名的楚天第一路金山大道开工;14公里投资1.89亿元,这道路标准之高可想而知(对比下隔壁,14年后,黄陂区投资新十公路,12公里投资不到2亿)
2000年8月,国家科技部同意东西湖成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划重点,前面带有东湖开发区。
2010年11月,国务院同意吴家山开发区升级为国家开发区;
2013年5月,正式更名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看了上述的大事记,你会发现:
对比黄陂,新洲和蔡甸,东西湖毫无疑问是有贵人相助,开发区虽和黄陂的滠口,新洲的阳逻同期设立,但只有给东西湖的才是干货。
一个吴家山开发区,换了几种称呼,什么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科技园,临空港等等,什么概念热门武汉市就给她换个名字,这份关切不得不服,呵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