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丘墟

非主流针灸
传承针灸
学习交流
扫描关注

【穴名释义】

踝突如“丘”;踝前跗肉前凸散漫如“墟”状。丘墟穴在两者之间,故名。属足少阳胆经腧穴。

【定位取法】

位于足背外侧,在足外踝的前下方,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简便取穴,可经外踝底部做地面之平行线及外踝前缘做地面之垂直线,两线交点即是。

【穴性特点】

丘墟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原穴,为胆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有健脾利湿,泄热退黄,舒筋活络之功。

【主治概要】

1.丘墟穴位于外踝部,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原则,以及胆经是“主骨所生病”,丘墟穴可治疗踝关节的疾病。

2.丘墟穴为足少阳胆经原穴,胆经循行经过侧头、胸胁,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和上病下取的规律,它是治疗偏头痛、胸胁胀痛的常用效穴之一。《甲乙经》有云: “目视不明,振寒,目翳,瞳子不见,腰两胁痛,脚酸转筋,丘墟主之。”

3.丘墟穴为足少阳胆经原穴,原穴能统治本经脉病症,所以丘墟穴是疏肝行气、清热利胆的要穴之一,可用于肝郁不舒胸胁胀痛或肝胆郁热的患者。

4.丘墟穴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少阳之处半表半里,为疟疾所伏之地,故可治之。

5.现代研究表明,针刺丘墟穴使胆囊收缩及胆总管规律性收缩明显加强,对慢性胆囊炎有较好疗效。

【临床应用举例】

1.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是指循着某一个或几个肋间神经的径路而出现的疼痛,多与病毒感染、毒素、机械损伤及邻近器官和组织的病变有关。疼痛部位大都发生于左侧5~9肋间,疼痛性质为刺痛或灼痛,时时有发作性的增剧,在剧烈运动、喷嚏、咳嗽或深吸气时,疼痛通常加强,沿病变的神经有压痛点,受累神经分布区常有感觉过敏或减退。本病属中医“胁痛”范围,与水饮、痰积停留肋部相关。针刺丘墟穴可激发经气,调整气血,使肋间经络疏通,起到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作用。

毫针刺法配合电针法:若为双侧肋间神经痛则双侧丘墟穴,若是单侧肋间神经痛取健侧丘墟穴,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亦可取患侧丘墟穴。在常规消毒下,左手拇指固定外踝关节,右手持32号1.5寸毫针在丘墟穴处进针,针尖向照海穴方向,进针深度为1~1.5寸,采用提插泻法,得气后再循找穴位感传以气向病所为宜,同时嘱患者做深呼吸,并按摩患处。动留针20分钟,然后出针。可配合照海、昆仑、华佗夹脊、曲池等穴,以加强疏经活血作用。每日l次, 10次为1疗程。可接电针治疗仪,选用疏密波(2/ 100赫兹) ,连续中等量刺激20分钟后,摇大针孔出针。

2.中风后踝关节背屈功能障碍 有些中风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的患者,可不经过软瘫期而逐渐发展成硬瘫。临床可见肩高耸,前臂内收,肘、腕关节屈曲;手旋前手指屈向掌侧,拇指高度内收;瘫侧下肢过伸,髋关节内收,膝关节伸直,踝关节内收背屈功能障碍,足趾跖曲呈爪形趾或马蹄内翻足,划圈样行走步态;鼻唇沟变浅,肌张力显著增高,肢体运动明显减弱,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针刺丘墟穴对中风后踝关节背屈功能障碍有明显效果。

(1)毫针刺法配合电针法:患者取仰卧位,左手抓住患肢足掌,用力将患足背屈到正常位置,这样既利于进针,而且在足的功能位行针更有利于矫正足内翻。常规消毒患侧丘墟穴皮肤,右手持32号1.5寸毫针针尖向照海穴方向进针1~3寸(可在照海穴触及针尖) ,局部有酸、麻、胀等针感后,采用小频率捻转、轻轻提插,使酸、麻、胀感放散至全足。可配合阳陵泉穴,接电针治疗仪,选用断续波或疏波(2~5赫兹) ,连续中等量刺激40分钟,以患足随电针刺激的节律而动且患者能忍受为宜。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温针灸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患侧丘墟穴皮肤, 30号2寸毫针针尖向照海穴方向进针1~3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将1寸长艾条一段置于针柄上点燃,进行温针灸,燃尽一段为1壮,每次灸2壮,每日治疗1次, 10次为1疗程。

3.踝关节扭伤 是指踝关节韧带损伤或断裂的一种病症。在外力作用下,踝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轻者仅有部分韧带纤维撕裂、重者可使韧带完全断裂或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质撕脱,甚至发生关节脱位。常见症状为,踝部明显肿胀疼痛,不能着地,伤处有明显压痛、局部皮下瘀血。如外踝韧带扭伤,则足内翻时疼痛明显;内踝韧带扭伤,则足外翻时疼痛明显。为骨伤科常见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小儿中学龄期儿童活动量较大,发病较多。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外伤等因素,使踝部的经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气滞血瘀而致。丘墟穴处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腓浅神经分支和外踝前动脉分支。故对踝关节扭伤,特别是外踝关节扭伤可起到活血行气的作用。

(1)毫针刺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患侧丘墟穴皮肤,采用30号3寸毫针针尖向照海穴方向进针1~3寸,局部有酸、麻、胀等针感后,采用小频率捻转、轻轻提插,使酸、麻、胀感放散至全足。留针30分钟,隔日1次, 7日为1个疗程。

(2)温针灸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患侧丘墟穴皮肤,30号3寸毫针针尖向照海穴方向进针1~3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将1寸长艾条一段置于针柄上点燃,进行温针灸,燃尽一段为1壮,每次灸2~3壮。隔日治疗1次, 10次为1疗程。

(3)穴位注射法:用5毫升无菌注射器6号针头,抽取2%利多卡因2毫升与曲安奈得注射液1毫升混合。常规消毒丘墟穴,进针1.5寸左右,轻轻旋转针头,待有酸麻胀痛等针感时,抽吸无回血后注入1.5毫升即可。隔日注射1次,连续3次为1疗程。

(0)

相关推荐

  • 足少阳胆经---悬钟穴

    拼音 Xuán Zhōng 所属经络 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主治 <针灸大成> 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脚气,膝胻痛,筋骨挛痛足不收,逆气,虚劳寒损,忧恚,心中咳逆,泄注,喉痹,颈 ...

  • 毫火针的研究进展

    毫火针的研究进展

  • 足少阳胆经---阳辅穴

    拼音 Yáng Fǔ 所属经络 足少阳胆经之经穴 主治 <针灸大成> 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浮肿,筋挛.百节酸痛,实无所知.诸节尽痛,痛无常处.腋下肿痿,喉痹,马刀夹瘿,膝胻酸,风痹不仁, ...

  • 踝关节急性扭伤的针灸治疗经验

    踝关节扭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关节扭伤类型,针灸医生几乎每天都会遇见这样的病人.病人大多在不平的路面上行走,或是下楼梯时没留意一脚踩空,或是跑步.跳跃时突然脚踝向内或是向外翻转时发生的.不过根据观察临床上 ...

  • 足少阳胆经---丘墟穴

    拼音 Qiū Xū 所属经络 足少阳胆经之原穴 主治 <针灸大成> 主胸胁满痛不得息,久疟振寒,腋下肿,痿厥坐不能起,髀枢中痛,目生翳膜,腿胻酸,转筋,卒疝,小腹坚,寒热颈肿,腰胯痛,太息 ...

  • 针灸常用腧穴——百会

    [穴名释义] "百",形容很多;"会"指聚会,意指多脉聚会.而头为诸阳之会,乃手足六阳经.督脉的交会穴,又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故而得名. [定位取法] ...

  • 针灸常用腧穴——大椎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之下,第1胸椎棘突之上,因第7颈椎棘突在后颈部,解剖标志上最大最高,故名大椎,属督脉经. [定位取法] 第7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用体表固定标志取穴法,于后项部正中线上 ...

  • 针灸常用腧穴——上星

    [穴名释义] 该穴处于头上,如星之居上,故名. [定位取法] 头前后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骨度分寸法:从前发际至后发际合12寸,本穴在此分寸之前1/12与后11/12之交界处,采用对折法.手指 ...

  • 针灸常用腧穴——命门

    [穴名释义] "命"即性命.生命;"门"乃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本穴位于两肾中间,是人体生命元气的重要门户,且因肾主一身之本,故名命门. [定位取法] 该 ...

  • 针灸常用腧穴——腰阳关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命门之下二椎,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所必须经过之关隘,故叫阳关.因该穴位于腰部,故名腰阳关. [定位取法] 该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左右双髂嵴连 ...

  • 针灸常用腧穴——水沟

    [穴名释义] 该穴位于状如"水沟"的人中沟中,有如承接鼻涕之沟渠,故名水沟,又名人中. [定位取法] 人中沟正中线上,上1/3与下2/3交会处.将患者人中沟均分为3等份,上1/3与 ...

  • 针灸常用腧穴——关元

    [穴名释义] "关",有封藏之意;"元",指元阴元阳之意.本穴居丹田,内应胞宫精室,为封藏一身真元之处,故名关元.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骨度分寸 ...

  • 针灸常用腧穴——气海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脐下,"脐下,肾间动气",即元气,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善治各种气病,兼是强壮保健穴,故名气海.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骨度分寸法:取穴时采用 ...

  • 针灸常用腧穴——中脘

    [穴名释义] "脘"同管,原指胃内腔.因该穴位居胃的"中"部,故名中脘,此亦是相对于上脘和下脘而言.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骨度分寸法:前正中线上 ...